山楂樹之戀觀后感1
昨晚,看了山楂樹之戀的首場,整部電影畫面干凈清新;情感唯美純粹,還挺讓人感動的,雖然我早已過了那個純美的容易感動的年齡。
特定的時代發生著特定的歷史,然而正是在物質及其匱乏的年代,卻讓那時的人們有著高于清淡物欲的精神上的寄托與玲瓏剔透的情感,讓我羨慕與憧憬。藝術總是具有高于生活的精湛的理想化的表現力,讓人在共鳴感觸的同時,卻又不得不的對現實的無奈與差距一聲嗟嘆。是的,這總歸是理想與現實的交鋒與碰撞。
兩個年輕人之間的情感那么純真、那么干凈、卻又綿長而深遠,一句“等你一輩子”的海誓山盟絲毫不顯得虛情假意與矯揉造作,而恰恰表明了決心與心意。最難忘的是男主角為靜秋買山楂樹的臉盆和親自為她洗腳的場景,他的細心,他的浪漫,以及他的溫情,就好像是那火紅的山楂樹,溫暖著靜秋,感動著靜秋。
我感動于這個場景是當時我在想,現在這個時代還有多少男人肯屈尊為自己心愛的女人洗腳?或許這樣一處細節不足以典型的表明一個男人對于女人的心意,但我以為,卻足以典型的表明一個男人的內心是否細膩、善良與慈悲。
看到男主角騎車帶靜秋去醫院包扎受傷的雙腳時,我聽到旁邊的一個阿姨在輕輕的抽泣,好像是哭了,起初我以為她太敏感、太脆弱了,太經不起電影煽情的表現力了,可是旋即,我在想,誰又能說她不是觸景生情,被特定時代的特定往事勾起了自己的回憶呢?又或許,在她年輕時,也經歷過那個時代的那種純真的感情,或者是在那個時代經歷了靜秋所經歷的上山下鄉過程中的種種磨難,所以,她哭了。可她究竟為什么哭,終究也只有她自己心里最明白吧。所以作為旁觀者,我們最好永遠也不要盲目的通過一個人的行為表現就隨意揣測他的動機緣由,這樣的情形,大多數時候都是對于別人的一種誤讀,以及對于自我感覺過度自信的幻覺。
看到老三帶著靜秋騎自行車碰到靜秋的母親,靜秋的弟弟妹妹面對老三時的行為表現以及靜秋和老三拍照片時的搞怪表情時,周圍一些比較年輕的女孩子都笑出了聲,她們應該都是學生吧,那一刻,突然感覺年輕真好,雖然年輕和深刻很難排在一起,但是年輕就意味著心態的輕松與簡單的愉悅,她們能從很具體的細節中挖掘出不大不小的快樂,滿足著自己一顆小小的心。而我在整個觀影過程中,除了被長芳的孩子重復老三的話的可愛表情逗笑了和在影片最后綿綿無盡的惆悵與感動外,整個觀影過程,我的內心都是平穩的、保持著情緒無意識狀態,我甚至在開頭不免覺得這個影片凸顯的感情過于清淡了些,以至于表現力不夠強,但是完整看下來之后,我內心卻充滿了無盡的思緒與濃的化不開的情節,尤其是看到那顆山楂樹最終是開著白色而非紅色的花,更是平添了很多復雜惆悵的心境……
或許這就是藝術真正的表現力??它總能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具有直射心扉與震懾心靈的爆發力。
山楂樹之戀觀后感2
一看開頭,就知道了結尾;不同的演員,卻演繹著老掉牙的故事。??????觀《山楂樹之戀》后有一說一。
白血病,一個稍顯恐怖的字眼,卻成了影視、文學作品里最具煽情效果的催淚劑,和它聯系在一起的人或事,總會得到同情,得到眼淚。具有諷刺意思的是,本人還 以此為素材,在讀高中時,寫過一個患白血病的女孩和一個男孩的故事,結果當然是其中的女孩因患白血病,在兩人還 未履行事先的約定的時候,去世了,留下的,只是男孩的眼淚和悲傷,比起靜秋的悲傷有過之而無不及。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篇文章最后還 被堂而皇之的發表在了某省一名為《北方作家》的雜志上,現在想來,慚愧頓生,令人汗顏啊! 不過,現在想來也有些怪自己,如果當時自己多上上網,說不定就可以從網上認識張藝謀了,說不定我就可以把這個故事讓他拍成電影了,說不定我從那時候就成了張藝謀的“御用編劇”了,說不定現在的《山楂樹之戀》早就成為大家的回憶了,說不定……,哈哈,算了吧,在下不才,受之有愧!我可沒有2?2?2號選手牛彩云(博客名:彩云追月彩云飛,歡迎點擊!)那樣自信,強烈堅信自己哪天會紅!
不是說張藝謀的電影拍的不好,只是覺得在這個選材上缺乏了些新意。我不知道,電影的一開頭為什么會先來上一段“這是一個發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真實故事”的字幕,難道是心虛,怕別人不相信而強調一下?看到這句話,我想起了小時候和一些小朋友、同學講故事的情景,為了讓其他小朋友覺得自己的故事好聽,先在開頭來上一句“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然后其他人就會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豎起耳朵來聽,聽得分外認真。不得不承認,也正是因為電影剛開始時的這段字幕,讓我有了繼續看下去的興趣,等看完后,才發現:我在忽悠別人的同時,也在被別人用同樣的伎倆忽悠著!借用《天龍八部》的說法就是:以彼之道,還 彼之身!用范偉的話講就是:悲哀!簡直就是悲哀!不過這也側面說明了,絕大多數人還 是喜歡真實的,反過來說,只有真實的東西才會引起大眾的共鳴。看來,張導早已洞察到這一點,否則……
我無從考究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我不屬于那個時代,我也不認識艾米,不過,這個電影給我的唯一的收獲就是,它讓我回憶到了我的一個同學,一個女同學,一個初中女同學。既然是我的回憶,那肯定就是真實的,本來這點無需解釋,可為了讓人信服,我不得不說句“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保險起見,我再加一句“誰撒謊誰是小狗
言歸正傳。事情發生在我上初中的時候,具體地說,是初一,那年我十二歲,同班的同學也就大概這個年齡吧。班上有一個女生,名字叫花,人如其名,梳著兩個短短的羊角辮,辮上系著兩個艷麗的紅花,人一笑,如同花兒一樣。她本是一個很普通的同學,直到有一天大家發現她已很久不來上課,直到有一天有人說她患了白血病,正在醫院接受治療,直到有一天班主任在班上證實了這件事情。那時候,我還 不知道白血病是一種什么病,只是聽大人說,得了這個病的話,基本上就沒有生還 的希望了。僅因為這句話,第一次覺得死亡離自己是那么近,近到就在自己的身邊,同時也在心里慢慢體會到了一種惋惜,對一個年輕生命的惋惜……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這個女同學的病情也是一天天的惡化。一天班主任開會說,由于昂貴的醫療費用,女同學家里已沒有經濟能力繼續堅持治療了,希望我們班上的同學能踴躍捐款,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挽留住這個年輕的生命,哪怕讓她多延長幾天。清楚地記得,這次會上,班主任掉淚了,班上的所有的同學都掉淚了,當然,也包括我。會后,大家行動格外地一致,都是傾盡囊中所有,只為能讓曾在自己身邊的同學能早一天回到大家中間。捐款之后發現,雖然我們大家都盡力了,但那點錢對于一個白血病患者的醫療費用來講,還 是微乎其微。于是,大家自發組織全校捐款和向社會募捐。大家一起制作了幾個紙箱,用毛筆在上面寫上了“捐款箱”三個字,然后分成幾組,有的是在校園的路上,有的是在校外的馬路邊,有的是在市場上…… 我相信,所有見到我們的人,在看到這一群十二三歲的孩子,拿著捐款箱,聲淚俱下的向身邊的人講述這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的時候,都被感動了。
所有募捐來的錢,由班主任轉交給了女同學的家屬。從此,我們的心里也多了份希望,盼望著有一天,我們的同學會突然出現在初一四班的教室門口,扎著小辮,帶著花一樣的笑容,重新回到我們身邊,繼續與我們一起上課、下課。事實證明,愿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班主任在班會上通知:女同學的并已經加重了,或許,她已經撐不過一周的時間……教室里鴉雀無聲,每個人都在沉默,漸漸地沉默開始變成了抽泣,抽泣變成了一片哭聲。班主任強忍著眼中的淚珠,說道:她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再見一下班上的所有同學。
讓她回學校見我們,顯然不可能,因為她已實在經不起來回的折騰;讓全班60多人,一起到千里之外的醫院去看她,理論上有可能,但不實際。大家都在為此愧疚。晚自習的時候,班主任提來一臺錄音機,以為是要練習英語聽力,但他卻說道:此刻我能理解大家的心情,非常希望能夠滿足我們花同學的心愿,所以,今天晚上,我們大家都把想對她說的話,通過這臺錄音機錄到磁帶上,我會把磁帶帶到醫院,親自播給我們的同學聽。”
接下來,是最讓我記憶猶新的一幕:全班60多人,排成隊,輪流到講臺上對著錄音機,把最真誠的祝福和希望傳遞了出去……
后來的一天,班主任說他已經把我們的祝福,傳到了女同學那里,女同學聽的很認真,是留著淚聽完的; 她說她很想念大家,請大家不要掛念;她還 說,等她病好了,一定會回來,和大家一起上課、下課……
再后來的一天,班主任說,我們的同學從此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山楂樹之戀觀后感3
《山楂樹之戀》改編自一篇暢銷的長篇小說,令海內外億萬中國人沉醉癡迷;被張藝謀拍成一部115分鐘的電影,蕩漾著清新純真之風,演繹了發生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年輕戀人之間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男女主人公的悲劇結局讓每一個觀眾唏噓不已。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美麗,單純,青澀,靜好的女中學生靜秋,第一次來到西坪村,第一次看見開英雄花的山楂樹,第一次聽見歌唱山楂樹的蘇聯歌曲,第一次遇見人稱老三的大男孩,就在老三伸開手掌遞給你糖塊的美好瞬間,你思無邪地喜歡上了英俊瀟灑有著?光般笑容的他。
情竇初開的少女,畢竟太年輕,對愛情懵懵懂懂,何況是身處那個時代,家庭出身的不好,母親的病,經濟的拮據,使你的臉上憂愁籠罩。就像歌里唱的清風吹拂著山楂樹啊,你為何那么憂傷?清風一樣的老三心疼著靜秋,他給你帶來關愛,帶來歡樂,給你換燈泡,換鋼筆,為你做菜,為你披上大衣,為你媽媽買冰糖買核桃,他的眼里只有你,他的心里只裝著你。啊,靜秋,你感到他的愛了嗎?
靜秋從心里愛著老三,可是她不知道如何去愛,文革時代造成的性壓抑、性知識的缺乏使她害怕男女的任何身體接觸。老三接靜秋回村,在夜間走山路,要摸黑過一條溪流。老三來拉靜秋的手,靜秋羞澀地后退躲著不讓老三碰,老三只好揀了一根樹枝,一人拽著一頭,后來老三變魔術一樣抓住了靜秋的手,此刻,她不再拒絕你伸過來的手,你越過她心里的河洲,兩個人甜甜的笑意,宛如初嘗愛情的幸福蘋果。
有一種愛情叫心疼,有一種愛情叫單純。有一種愛情叫憂傷,有一種愛情叫成全。老三啟蒙了靜秋的愛,溫暖了靜秋的心,援手著靜秋的每一次危難。可是他要先走了,他是多么的不舍啊。醫院里無情的大門把一對戀人分開,他望著戀人的背影流下絕望無助的淚。唯一的獨處一夜,當靜秋為愛下決心獻出自己,他卻狠狠地壓抑著情欲,死守著白血病的秘密,把無限的深情印在愛人的額頭和臉頰。在芳草青青的河畔,伊人已在水一方,隔河相對,任憑淚眼相望,竟無語凝咽,從此??永隔,生死訣別。他伸出手臂,做最后的擁抱,擁抱他心上最可愛的姑娘,擁抱世上最純真的愛情。如此凄美空靈的擁抱成為那個時代的經典姿勢。
茫茫碧落,天上人間情一諾。也許,沒有愛過的人不相信世界上有愛情,逢場作戲的人不相信愛情可以永恒,為達到某種目的而愛的人不相信愛情的純真。而老三告訴我們:“有一個人,他就是死,也不會出爾反爾。”這是一個男子對愛情忠貞不渝的誓言,“我能等,無論等多久。” 他用年輕的生命信守他的承諾,“我等不了你一年零一月,也等不到你二十五歲,可是我可以等你一輩子。”這樣的愛,早已超越生死。懂得愛,珍惜愛,敢于愛;鐘情,多情,癡情,這樣的老三擁有一種純粹的美,什么比為了愛人將赴死的決心堅定如初更坦然的呢?又有什么比為了愛人將來的幸福把自己的苦楚深深埋下更偉大的呢?他有著最高貴的靈魂,在他的世界里,愛情的最高境界就是為了深愛的人做一切自己能做到的事,傾盡所有在所不惜。
而美麗純情的少女靜秋,因為你太愛他,你對他朝思暮想一往情深,你把他的名字深深珍藏,直到最后也無法喊出他的名字,一聲聲“我是靜秋”絕望而無助,如杜鵑泣血,片片化蝶,聽著你的呼喚,老三眼角一滴晶瑩的淚滾落,驚飛山楂花萬朵無聲墜地。靜秋,世界上最疼你的那個人去了。你只道當時是尋常,卻不知是這樣的血肉相連,深入骨髓,只要你活著,他便不朽,因為這愛至真至純而千古流芳。
正是一生一代一雙人,愛了一場,等了一生,卻什么也沒有發生。他們和春天有個約定,來年五月時,一起去看山楂花開,但紅色的山楂樹,始終沒有在這對戀人面前真正的怒放一次,也許,這正昭示著這段苦戀最終令人扼腕的結局。愿望越是美好如花,凋零起來越是殘酷傷人。影片以樂景寫哀情,暢美的笑容與悲傷的眼淚疊映,哀婉到絕倫,凄美到極致。
影片拍得很內斂,沒有大起大落的戲劇性橋段,沒有大開大闔的風云變幻,文革只是作為一種背景,像涂了一層底色,畫布上是薄霧,云煙,山嵐,清流,青草,樹木,山村,小鎮,是那種常綠常青的自然,是那種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恬淡,如靜靜濡潤的水墨畫,給人清朗純凈的感覺。然而人物內蓄的青春激情暗流奔涌,縱無雷霆萬鈞也蕩氣回腸。
影片摒去一切蕪雜枝椏,營造美好溫馨的二人世界,那是兩顆小星星的碰撞,兩顆小心臟的跳動。他們相思著,相愛著,快樂著,幸福著,愛是簡簡單單的,簡簡單單地愛著就好,騎自行車帶人,塑料繩編金魚,河邊打水仗,是那個時代的人都做過的事情,真實如畫,歷歷如在目前。
于是,有風吹過,有夢留痕,每個男人心里都有這樣的靜秋,每個女人心里都有這樣的老三。像靜秋那樣單純、清澈,像老三那樣犧牲、執著,才算是真正的愛過。當下紅塵滾滾,煙熏火燎,夢想與渴望被雪藏,銀幕光影世界溫暖了、喚醒了我們冰封的情感。影片還 原人性最真實最純真最干凈的一面,縱然滄桑橫絕,縱然沉郁失意,不要輕言放棄,相信未來,堅守住夢想,用愛點燃心中的希望。
山楂樹之戀觀后感4
昨天晚上看完美籍華人艾米的長篇小說《山楂樹之戀》,這個讓人心酸、讓人流淚的被稱為史上最干凈的愛情故事深深打動我。輕輕掩卷,淚水滑落,覺得有種被牽扯的心痛,一直在想主人公靜秋和老三那段酸酸甜甜的愛情悲劇……
小說《山楂樹之戀》講述的是發生在1974年關于兩個青年人的一段真實的愛情故事。故事來自于一個女人的親身經歷,年齡亦如我母親一般大,故事主人公靜秋是個漂亮的城里姑娘,因家庭成分是地主,她從小就很自卑。正在上高中時被學校選中參加編輯教材,要到一個叫西村坪的地方去,在這個山村的路上,有一棵山楂樹,據村長講本來那棵樹是開白花的。但在抗日戰爭期間,有無數的抗日英雄被日本鬼子?殺在這棵樹下,他們的鮮血灌溉了樹下的土地。從第一個抗日英雄被殺害開始,這棵樹的花就慢慢變了,越變越紅,到最后這棵樹就開紅花了。靜秋聽著村長的介紹后,再看那樹時,隱隱約約覺看見一個英俊的小伙子。不知道為什么靜秋老是想到那棵山楂樹。后來,這棵山楂樹見證了靜秋住在村長家,與老三從相識到相愛,到老三得了白血病離她而去的那段愛情悲劇故事。
小說以現實主義的描述筆觸,通過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令人信服的描畫出那一處處生活場景、生存情態和眾多人物形象。女主人公靜秋是一個聰明美麗、善良單純的知識青年,她學習好,多才多藝。由于出身不好,自強中帶著自卑,同文革時期背景下的大多數青年學生一樣,學業之余還 去做零工以補貼貧困的家庭,在即將畢業之際,面臨著下鄉而當一輩子農民的迷茫前途。而男主人公老三,因經歷過家庭中父親命運的沉浮,以及在勘探隊生活的磨礪,顯得成熟而穩重。他正直善良而富有同情心,他們因村中的一棵山楂樹和一首蘇聯民歌《山楂樹》而結緣,更因秉性氣質的相同而相戀,卻又因老三身患白血病死亡而絕別。
在情感生活的培養和深化中,靜秋的時時處處用毛主席的話語對照,強烈地打下了那個時代社會思想對人們生活的奴化和禁錮。而老三無疑是那蒙昧時代的一個智者,他的對靜秋前途問題的開啟,對出身問題的評判,對靜秋身為“地主份子”的父親橫遭厄運的同情與辯解,以及老三對諸多社會問題的調侃都使作品在閃現人性之光的同時具有某種思辨色彩。而對老三性格的刻畫與靜秋的對比都展現出社會生活的落后和封閉、政策取向的昏暗以及所造成的對個體生命的戕害,對本真人性的扼殺。慶幸我不是生在那個年代、長在那個年代,否則我的這段文字給我及我的家人帶來的命運就不言而喻了~~
我感動于老三對靜秋的愛。他愛了,愛的坦誠,從一開始他就沒有回避自己的過往,他只是想著在怎樣的時機以怎樣的方式講給靜秋聽,才不會引起她的反感和抗拒。在這里,我要考慮到1974年左右的那個大背景,那是一個怎樣的年代,相信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是不能明了彼時環境下人性的壓抑、黑暗和酷烈。當然我的生命和那個年代沒有交集,我也只是從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從歷史記載里去想象,但是,即便只是想象,都足以讓我痛苦和絕望。
故事的結尾很悲劇性的,缺失成全了完美,瞬間定格成永恒。這也許就是悲劇的力量所在。記得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細數傳唱古今的愛情篇章大多都是悲劇收場,也正因為此,我們才祝愿有情人終成眷屬吧~~《山楂樹之戀》則就是因為結尾,當所有在男女主人公之間的阻力漸漸消退,當所有的障礙漸漸清除,當我們讀者一路跋涉走來,快要到達理想的境地時,一個美好生命的凄慘離去,一根琴弦的崩然斷裂,雖然發出了文章的最強音,卻也是讓人肝腸寸斷的高潮。
我曾看過閆妮、夏雨、馬蘇主演的《北風那個吹》,鄧超、范冰冰的《人間情緣》,雖然對那時的那個年代有一定的認知但是并不透徹,今天我聽說這部紅遍網絡的《山楂樹之戀》也要被拍成電影和電視劇了,心情很激動,因為我相信這一定是一部好的不可逾越的反映知青生活跟愛情的影視作品因為它是一個至真至純的愛情的體驗場,它讓我們在撼人心魄的愛情頌歌中,去流著熱淚感同身受,因為它是一個荒誕歷史的展覽館,它讓我們在壓抑、悲憫的氛圍中,去生動地感觀那一幕幕人間悲劇,因為它是一個充滿理性辨析的反思所,在流淌著一幕幕血與淚的悲劇演繹中,給我們深沉的思索和憧憬。
在現世,在這物欲橫流、情感泛濫、愛情貶值、婚姻兒戲的年代,我讀了這樣一部不染塵埃的故事來緬懷純凈成全的愛。我覺得這是這本書的意義所在,它會喚起人們對單純的真摯的愛情的懷念和向往。盡管靜秋與老三的愛是那樣苦短,但他們愛的絢爛。自老三去逝后,每年的五月,靜秋都會到那棵山楂樹下,跟老三一起看山楂花,在她看來,那樹上的花比老三送給她的花更紅,更艷,因為那紅艷的山楂花,流動著老三那殷殷的血液。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老三的殷殷血液,伴著老三的愛,激情巡回地在靜秋的血脈里流動著,那流動的愛永遠滋潤著那紅紅的《山楂樹之戀》……
山楂樹之戀觀后感5
今天我去電影院看了張藝謀拍的電影《山楂樹之戀》,回家后又一次看了一遍艾米的《山楂樹之戀》的小說。
那種感覺真是沒有辦法形容,只是覺得小說還 是那么感人,電影不僅維持原著,而且還 有獨特的韻味????淡淡的憂傷、淡淡的色調、淡淡的人物……流暢而自然,深沉而清新,宛如一首墨綠色的散文詩。
發現這部小說非常偶然,那時有一次在圖書館借書時正好走到現代小說的書架,看到有一本書沒有放好,就隨手拿起來翻看了幾頁,當時就被它優雅地裝禎和名人們的評論吸引了,說是“最純潔的愛情”還 非常感人,看著覺得好奇,所以就借回了家。
看這部小說真可以說是“一氣呵成”,每看一遍都會令我淚流滿面:第一次看完后,覺得老三太好了,一個可以適時保護你、關心你、愛護你的愛人,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完美愛人”,而且當他知道自己得了白血病,可以“擁有”靜秋時卻為了她今后的幸福放棄了,這種“放棄”并不像有的人評論時所說的那是一種“病態”,而是一種更為深沉的愛!不過最后病魔無情地把他帶走了,留給靜秋和讀者的卻是無法彌補的遺憾……老三宛如上天賜予每一個女孩的童話、一個美好的夢、一份無法忘記的真愛!
第二次看完覺得靜秋是一個非常堅韌的女孩,她的善良、堅韌、懂事、能干……真是非常完美,而這種完美也使她可以配得上任何一份無價的愛情。在媽媽面前,她是個好女兒????肯干而能吃苦、體貼而重感情;在老三面前,她是個好女孩????矜持而有分寸、依戀而會關心。她將自己的感情一針針織進了毛衣里、將自己的思念一次次埋藏在心底。這就是初戀的感覺,青澀而優美、神秘又謹慎!
第三次看完這部小說,我才“清醒”地認識到,這只是一個哀傷而凄宛的愛情故事,一個只可能出現在文藝作品中的“成人童話”。而這種美好卻可以把我們各自內心深處對愛情的渴望、暢想或是傷感或是難忘的記憶喚起,不同的人看完也會有不同的感受。而這種對美麗或是難忘、往事或是未來的情感卻可以作為每個人獨特的內心感受留在心底,成為一份特有的夢想……
記得看完這部小說,我曾多么傷感而興奮,捧著書一直在哭,那種非常難過而又不知道為什么傷心的那種哭泣,似乎在為小說里的主人公、似乎又在為自己、似乎還 在為愛情的消逝或是那種最美好的感情……那種感覺仿佛眼看著一個美麗無比的玻璃器皿頓時在你面前破碎一樣????無能為力而又傷心難過!
我把這本小說介紹給許多朋友,甚至還 動員朋友們團購了這部小說作為永遠的珍藏。我始終認為,這是一本可以打動人內心的小說,而且把它放在書柜里,收藏并不僅僅是一本好書,抑或更是一種美好的感情!
所以,當得知它會被張藝謀導演拍成電影時,我就非常期待。而且從感情上,我非常崇拜張導,他的才氣與創意,會使小說錦上添花的。
今天看完,真是非常享受!
整部電影清新而傷感,前后呼應鋪墊,維持原著又稍加修改,可以說是非常完美。
電影也不并完全如我想象中的悲傷,其中也有令人愉快而又感動的情節,比如:老三想拉靜秋過河時,靜秋矜持地向后躲著,后來他找來一根樹枝,兩人各牽一頭,那種初戀時令人心動的感覺一下子就出來了。過河后,老三的手一點點往后、往后,終于握住了靜秋的手,然后兩人甜甜地笑著,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還 有就是老三為了讓靜秋去醫院看燒壞了的腳,把自己的胳膊割破,兩人從醫院回來,他脫了外衣給靜秋披,因為擋住了臉,所以讓靜秋坐在自行車的大梁上,兩人邊騎車邊玩,一會兒靜秋翹起腳、一會兒老三撒開車把……兩人玩得非常快樂,就在這時卻被靜秋的媽媽撞到!這種巧妙的設計安排恰如其分地自然過渡到下一個情節,同時也讓觀眾的心從快樂的頂點,一下子就被緊緊地“揪”了起來。
整部電影還 是無法改變老三的命運,美好的感情也無法躲避自己的宿命。
電影中有著淡淡的憂傷
從故事情節的編排、到細節的改編、到配曲的旋律都有著淡淡的憂傷。電影運用了出字幕的環節,黑色的底,白色的字,緩緩地出現,再配上淡淡的音樂,營造出一種憂傷的氛圍。
不過整部電影雖然憂傷,但決不傷感和壓抑。它表現了一種美好和純真,就像有個人在向你講述一個遙遠的故事,或是一個美好的夢境一樣。就像靜秋和老三在河邊游泳的那場戲,讓人感覺心動而不情色,是少男少女的那種純真和快樂,尤其表現出老三的健康和樂觀,也為下文他的生病形成反差,不覺讓人惋惜悲傷;同時還 用勘探隊員的話側面解釋出老三是因為調查二隊采礦人員生病而研究礦石標本,被輻射傷害才得白血病的原因,無形之中又一次讓人覺得他是一個好人,不該過早地離去而悲傷……
最后,電影的結尾總是重復著這樣一句話:“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個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歲了,但是我會等你一輩子。”可是物是人非,讓人更加難過……
電影里有著淡淡的色調
這部電影把白色的上衣、深藍色的裙子,還 有墨綠色的軍大衣、深深淺淺的新綠和那煙霧繚繞下的山楂樹、以及漸漸褪色為黑白的圖像展現出來;還 有兩人相識時走過的那一片黃色的油菜花地,黃色,充滿幸福的顏色,只是在電影里“曇花一現”;另外就像他每部作品幾乎都會表現一門手工藝術一樣,這次細化到了一只用黃色塑料繩編織的小金魚,不過當老三割破手臂時滴在黃色金魚身上的那滴血,也暗示著老三悲劇命運的開始;最后用了紅色:臉盆上紅色的山楂果、給靜秋買的紅布料、還 有就是靜秋穿著做好的紅外衣給老三送行……我也第一次感覺到紅色并不僅代表喜慶,在電影結尾處的紅色讓我感到了一種凝重、一種生死相依的深沉、一種傾其所有的令人無法承受的愛……
電影里還 有淡淡的人物形象
電影的兩位主人公清新而純真,無論是動作還 是語言表現上都沒有做作的表現,如果從個人角度客觀評價,我覺得老三演得更為出色,尤其是見靜秋媽媽的那場戲,開始的緊張、不安,后來的沉穩,甚至還 會為靜秋著想,讓她坐下、給她上藥……一切都很自然;還 有就是在他出院時,靜秋坐在醫院外的臺階上,老三在窗口看著她,靜秋開始生氣地讓他回去,老三則遠遠地從窗口望著她,然后老三的眼里流出淚水,緩緩地、緩緩地……那種感覺真的很感人。
所以兩個人在語言上沒有過多地修飾,剛開始我覺得他們是不是沒有進入角色,但后來覺得也應該算是一種特色吧。畢竟在那種年代、那樣的年齡,是不可能“轟轟烈烈”地談戀愛的,所以這樣想來也算是一種特色了。
看完電影覺得它流暢而自然,深沉而清新,宛如一首墨綠色的散文詩????清淡雋永,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