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阜新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見。
一、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我市面臨的經濟形勢嚴峻復雜,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緊緊團結全市各族人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力以赴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全市經濟社會實現穩步發展,轉型振興邁出堅實步伐。
預計地區生產總值626億元,增長4.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1.2億元,增長1%;固定資產投資450億元,剔除不可比因素增長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9.4億元,增長12.5%;實際利用外資2.5億美元,增長21.9%;內資到位額310億元,增長10%;出口總額3億美元,增長12.5%;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1250元、10527元,分別增長10%。
——項目建設取得較大進展。新開工投資五千萬元以上項目261個,其中億元以上114個;竣工投產248個。10億元以上項目建設取得突破,總投資36億元的鑫河LNG、15億元的大金提質改造等項目開工,24億元的興隆CBD二期、12億元的香港豪德商貿城一期等項目竣工,總投資23.4億元的輝山系列項目部分投產。這些項目為帶動投資、穩定增長提供了重要保障。合資合作取得新進展。廣廈與寶鋼合作、總投資40億元的建筑產業基地,環宇與中航合作、總投資15億元的液壓支架項目開工;永生與徐工合作、總投資30億元的整車裝備,睿利與中冶合作的熱鍍鋁生產線項目前期進展順利。這些項目為提升產業水平、構筑競爭力提供了重要支撐。
招商取得新成效。以央企、民企、滬企遼寧行為契機,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為重點,深化招商合作。分別投資30億元的天士力產業園、紅星國際廣場、國際金融港,15億元的中天鈦業、5億元的東北特鋼等92個億元以上項目簽約。這些項目為培育新增長點、促進產業多元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經貿合作得到加強。成功舉辦瑪瑙博覽會、皮革展銷會等活動,組織參加廣交會、高交會等外貿展會,充分利用韓國周、華商年會、臺聯臺盟等推介活動擴大對外合作。
——產業集群建設扎實進展。大唐煤制天然氣項目重組穩步推進,瀚石鉆機、氟托化工、盈田工業地產一期等項目竣工,聚寶源等3戶皮革企業整體搬遷入駐,新能源裝機容量新增10萬千瓦。國家級高新區、省中小微企業創業基地掛牌,榮獲“中國制革示范基地”稱號。重點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邁出堅實步伐,與遼寧工大、上海有機所、大連化物所、四川大學等合作加深。
實施遠東銅業等重大工業技改項目40個;新增超億元企業20戶;110戶企業銷售收入增長50%以上。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阜礦集團在穩定產量的同時,為全市穩增長做出了積極貢獻。
——現代農業示范帶開局良好。示范帶建設完成59.4萬畝,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擴大開放、構建科技金融平臺、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取得突破。伊利飲料、新益達羊毛等項目投產,振隆農產品加工等項目開工。新建、改擴建規模養殖小區63個。新增節水滴灌77萬畝。農田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4%。高標準農田、農村土地整理完成23.5萬畝。
面對嚴重旱災,全市人民同心協力、奮力抗災自救,加大結構調整、水源調度、人工增雨、勞務輸出、保險理賠等力度,努力減少因災損失、保障受災群眾生活。
——服務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增速高于GDP1.5個百分點,占GDP比重提高1.7個百分點。中央商務區等11個集聚區總營業收入增長20.5%;溫泉旅游度假區年接待游客30萬人;太平文化旅游集聚區晉升省級行列。京都國際廣場、世通物流園一期、浙江大廈等開業運營,紫金財富廣場、亞歐國際建材市場等進展順利。房地產投資130億元,銷售額64.2億元。金融機構新增貸款90億元;盛京銀行阜新分行、錦州銀行阜新分行、阜新農商銀行、阜新銀行葫蘆島分行開業;新增2家保險機構、2家證券機構。
——城鄉環境持續改善。實施十項環境工程。細河綜合治理“543”工程全面展開,全流域生態穩步提升;海州露天礦綜合治理正式實施;宜居鄉村建設扎實推進,164個行政村環境得到改善;蒙古貞污水處理廠二期開工,溫泉新城污水處理廠主體完工;封閉城區自備水源井284眼;實施主城區化工企業、鑄造企業轉移;完成14項發電企業脫硫脫硝除塵工程;沙化治理25萬畝;煤炭物流園鐵路項目獲批。人工造林66.2萬畝,新增城市綠地63萬平方米。國家“雙百工程”示范基地入駐企業達到46戶。高德矸石山環境綜合治理全面展開。阜錦公路改擴建完成,沈彰開發大道通車。改擴建城市道路40條,完成6條街路雨水收集工程。
改造、新建農村公路545公里。改造城區地下管網103公里。巴新鐵路新邱至大板段鋪架完成;京沈客專征地動遷在全省率先完成,阜新段全面建設。
啟動《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總體規劃》編制。玉龍、溫泉等新城基礎設施及重點項目穩步推進。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年活動效果明顯,城市管理更加規范有序,重點街路、小街小巷保潔水平實現提升,66個老舊小區居住環境、物業管理得到改善。
——各項改革有序推進。47戶工業企業分立生產性服務業,四年任務當年完成。改革工商登記、企業年度驗照制度,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4萬戶。實現服務業水電氣熱與工業同價。完成公共資源交易607項。
全面啟動政府轉變職能和機構改革。取消、下放行政職權432項。撤銷市級議事協調機構和臨時機構466個。新進行政服務中心審批項目14項。公開財政預決算和“三公”經費。完成鐵路、郵政、電信業營改增試點工作。整合118條投訴舉報熱線,開通市12345政府綜合服務熱線平臺,率先完成省試點任務。
推進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建設,實施新一輪“集團幫村”工程,減少低收入貧困人口6.5萬人。彰武縣國家土地確權整縣推進試點扎實開展,全市土地流轉156萬畝。新增農民合作社2570戶、家庭農場126家。林改確權265萬畝。省農村公路改革試點順利推進。
——民生和社會事業全面改善。省、市39件實事全部完成。實施新一輪城鎮棚改工程,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32611套,基本建成7360套。全年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4億元。
實名制就業6.1萬人。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啟動城鎮居民大病保險。新農合籌資標準年人均達到400元。城鄉低保、農村五保、重點優撫對象生活補助標準提高11%以上。
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高專綜合樓、衛校實訓樓、遼西技師學院實訓中心主體完工;海州區義務教育強區通過省驗收。萬人坑紀念館維修保護工程全面推進。《查海》舞劇獲得省藝術節銀獎。電影《誰來陪伴我》在長春電影節獲獎。市全科醫生臨床培訓基地、社會養老院改造工程開工,市二院兒科綜合樓投入使用。競走、舉重、籃球等項目在省十二運上名列前茅。改擴建134個社區和8個公安派出所辦公用房。
建設標準化學校32所,新建、改擴建幼兒園15所,改造維修校舍28.2萬平方米。新建標準化村衛生室134個,改擴建鄉鎮衛生院38所。解決2.8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完成503個行政村亮化工程。建設公益性墓地23座。改造農村危房3786戶。建成100個農村幸福院。
——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269個問題扎實解決。堅持向市委報告工作制度;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214件建議、209件提案辦復率、滿意率100%。
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28號文件,明確了60項工作任務,逐條逐項推進落實。認真落實了中央巡視組反饋意見專項整改,開展了國務院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政策落實專項督查。落實了省政府支持企業發展等政策。
“六五”普法、法治政府建設深入推進。“五大系統”完成職能轉交。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登記完成。領導干部接訪制度進一步完善。安全生產形勢總體良好。平安阜新建設扎實推進。食品藥品安全管理穩步提高。市消防培訓基地投入使用。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發展,宗教工作和諧穩定。市民兵訓練基地一期主體完工,爭創全國雙擁模范城工作取得新進展。
面對經濟發展新特征、新規律、新要求,創新工作舉措,積極主動作為。圍繞穩定增長,制定了支持國家級高新區發展、促進經濟增長、促進投資增長、工業企業倍增計劃等政策舉措;圍繞破解難題,實施了“政銀保”金融創新、融資渠道拓寬、推行市場化運作、高層次人才平臺搭建等創新舉措;圍繞工作落實,建立了領導包保產業、項目化管理、責任清單、績效考評過程管理等落實機制;圍繞規范管理,健全城市規劃審批機制,實行國有建設用地出讓價格集體審定制度,明晰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產權,重新明確學區劃分,強化專項審計和領導干部離任審計,促進政府工作效率提高、質量提升、執行力加強。
人防、民防、地方志、檔案等工作取得新成績,外事僑務、對臺事務、青年事務、婦女兒童、殘疾人、紅十字會、慈善、老齡等工作開創新局面,國稅、地稅、電力、通信等工作取得新進展。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在國內經濟“三期疊加”、經濟運行周期性與結構性因素相互交織的大環境、大背景下,我們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市委統攬全局、科學決策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有效監督、鼎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堅定信心、拼搏進取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向中省直單位、駐阜部隊、武警和消防官兵,向所有參與、關心和支持阜新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與此同時,我們也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穩增長基礎薄弱,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傳統產業持續低迷,接續替代產業支撐不足,新的增長點不夠;統籌促進發展、改善生態、保障民生壓力加大,項目引進難度增大,有效投資進度放緩,企業生產經營面臨困難較多,政府債務進入償還高峰期,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加大,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民生任務繁重;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服務業業態發展不均衡;政府系統個別部門服務意識薄弱、辦事效率較低、創新能力不足、工作質量不高。對于這些問題,我們一定清醒認識、積極應對、認真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