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亚洲一本色道 AV,免费观看的AV在线播放

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方案范文二側

思而思學網

 加快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實現格局優化、系統穩定、功能提升,關系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進程,關系國家生態安全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整理的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方案,歡迎大家閱讀!

【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方案1】

為加快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全面提升環境承載力,促進我省轉型升級、綠色崛起,根據《河北省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規劃》,現就加快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認真貫徹落實有關京津冀協同發展重要講話精神和全省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會議部署,圍繞打造京津冀生態涵養保護支撐區,進一步擴大和優化生態空間,加快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強化生態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為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和產業轉移創造良好條件,推進建設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實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

(二)近期目標。2017至2017年,是我省生態環境的全面恢復期,要通過著力抓好6類、22項重點工程,努力實現重點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系統服務與保障功能顯著增強,構建起比較完善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管理的體制機制。

森林覆蓋率明顯提高,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32%,總蓄積量達到1?55億立方米;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遏制,標準節水灌溉農田面積達到70%以上,壓減地下水超采39億立方米;北戴河及相鄰地區近岸海域污染得到有效整治;河流污染明顯減輕,海灤河流域干流水質基本消除劣Ⅴ類斷面;山區環境治理初見成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萬平方公里,敏感地帶礦山環境得到整治,張承地區基本建成國家水源涵養生態功能示范區;農業清潔生產得到初步推廣,建設50個農業清潔生產示范區,生態農田面積達到80%以上;水資源生態調度常態化,白洋淀累計實施生態補水3億立方米以上,衡水湖累計實施生態補水1?5億立方米以上。

二、重點任務

(一)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1、南水北調中線配套工程。加快建設邢清、保滄、石津跨市輸水干渠(管道)和連通邯鄲、邢臺、石家莊、保定、廊坊、滄州、衡水等市的水廠以上輸水工程線路2020公里。確保2017年汛后主體工程通水時,水廠以上配套工程同步建成通水,水廠及以下工程力爭同步建成,受水區水價實現同區同質同類基本同價。(牽頭部門:省南水北調辦、省發展改革委;配合部門:省水利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2、引黃入冀補淀工程。改擴建主輸水線路482公里、年均引水量7?37億立方米,其中河北段398公里、引水量6?2億立方米,實現向白洋淀生態補水1?1億立方米。抓緊前期工作,力爭2015年建成通水。(牽頭部門:省水利廳;配合部門:省引黃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實施主體:河北水務集團、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3、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在衡水、滄州、邢臺、邯鄲市49個縣(市、區)通過調整種植模式、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創新機制體制、嚴格地下水管理、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等綜合治理措施,逐步減少地下水開采。2017年全面開工建設,到2017年,通過實施引黃入冀補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運行初期冗余水量利用、推廣農藝節水、結構調整和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實施南水北調受水區壓采方案等綜合治理措施,力爭壓采20億立方米。(牽頭部門:省財政廳;配合部門: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科技廳;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4、農業節水灌溉工程。加快實施低壓管道輸水、噴灌、微灌、膜下滴灌等農業節水灌溉工程,完善現代農業用水信息管理體系,抓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2017年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00萬畝,到2017年,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904?1萬畝,畝均用水量由211?6立方米降低到191?6立方米,綜合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65提高到0?68以上,農業灌溉用水總量由142?6億立方米降低到129?1億立方米。(牽頭部門:省水利廳;配合部門:省農業廳、省科技廳;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二)加快河流水網建設和污染治理。

1、骨干水網建設工程。2017年編制完成河北省現代水網規劃,到2017年,建成較為完善的城鎮供水網絡,基本建立多水源統一調度與配置體系,城鄉供水保證率顯著提高;大江大河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得到有效治理,防洪能力明顯提高,防洪減災體系進一步完善;重要城市河湖水清岸綠,重要生態目標補水得到基本保障,河道現代管理體系初步建立。(牽頭部門:省水利廳;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南水北調辦;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2、重污染河流治理工程。重點對石家莊滹沱河(石家莊段)、承德武烈河、張家口清水河、秦皇島人造河、唐山陡河、廊坊鮑邱河、保定龍泉河、滄州滄浪渠、衡水滏陽河(衡水段)、邢臺牛尾溝和滏東排河、邯鄲滏陽河(邯鄲段)、定州沙河總干渠、辛集邵村排干渠等14條重污染河流進行治理。實施污水治理及管網建設、污染源整治、地下水源地保護、流域綠化、水質凈化等193個重點項目。到2017年,全省主要干支流、主要入海河流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城市水體基本消除黑臭,全省地表水環境狀況顯著改善。(牽頭部門:省環境保護廳;配合部門: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財政廳、省林業廳;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3、北戴河及相鄰地區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工程。在前兩年治理的基礎上,確保全面完成“三年行動計劃”。2017年,實施工業污染點源治理、城鎮污水處理及配套設施建設、農村面源污染整治、入海河流污染治理、石油開采、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固體廢棄物處置、淺海養殖區整治及水生生態修復與治理、侵蝕岸灘修復、海洋環境保障等10類72個項目,年內實現入海河口水質達到環境功能區標準,Ⅰ、Ⅱ類海水海域面積達到95%以上,重點海域水質達到國家Ⅰ類海水水質標準,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功能基本恢復,北戴河浴場沙灘寬度不低于30米。(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配合部門:省環境保護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海洋局;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三)保護和恢復重要湖泊濕地。

1、白洋淀保護治理工程。編制白洋淀綜合治理規劃和實施方案,建立生態補水長效機制,實施國家江河湖泊生態環境保護項目,通過“引”、“控”、“管”、“遷”等綜合治理措施,強化白洋淀華北平原的“腎”功能。2017年完成規劃編制,對該濕地的邊界、面積和資源等情況進行確認。到2017年,確保入淀的水源達標;淀區村莊邊界不能再外延侵占湖面;水上養殖逐步退出;淀區所有污染企業全部退出;水區村的垃圾、污水得到有效處理;汽油、柴油船改成燃氣、電動船;劃定生態紅線28700公頃;淀區村莊不再新建高樓,新建民居體現水鄉特色;實施引黃入冀補淀,年均補水1?1億立方米;確定淀外縣城及鎮、村開發邊界;淀內四面環水村居民外遷。(牽頭部門:省環境保護廳、省林業廳;配合部門:省水利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旅游局;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2、衡水湖保護治理工程。加快實施湖區治理、除澇河道治理、周邊河道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截污、中干渠引水線路等五項重點項目。到2017年,實現生態補水1?5億立方米以上,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達標率100%,天然湖濱帶/湖堤比例達到80%,湖區農村生活垃圾和臨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100%。(牽頭部門:省環境保護廳、省林業廳;配合部門:省水利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旅游局;實施主體:衡水市政府)

3、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程。以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為重點,實施大中型水庫等重點地表水源地和地下水源地保護工程,在上游地區大力推進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將保護目標、任務和措施納入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嚴格建設項目管理,全面排查安全隱患,強化水質監測工作,定期公布水質狀況。編制突發水源污染事故應急預案,謀劃建設應急水源地。與京津合作,加強京津水源地上游地區水源地保護工作,完善水生態建設補償機制,保障水質安全。到2017年,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在100%,鄉(鎮)以上飲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護。(牽頭部門:省環境保護廳;配合部門: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旅游局;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四)大力推進山體修復。

1、敏感地帶礦山環境治理工程。2017至2015年,重點對鐵路、高速公路兩側2公里以內,石家莊、承德、張家口、秦皇島、唐山、廊坊、保定、邢臺、邯鄲市建成區周邊3公里以內,山區縣城建成區周邊2公里以內及各地確定的其他環境敏感地帶的664處露天礦山,集中開展治理攻堅行動。2017年,對10處非法開采礦山立即取締,完成環境恢復治理;對距離鐵路、高速公路和城市建成區300米以內影響公共安全的46處有證礦山和廊坊三河市東部礦區32家涉礦企業徹底關閉,完成環境恢復治理;對300米以外環保不達標的251處有證礦山停產整治。2015年底前,對責任主體滅失的325處礦山,完成環境恢復治理。(牽頭部門:省國土資源廳;配合部門:省公安廳、省財政廳、省環境保護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科技廳、省安全監管局、省電力公司;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2、尾礦庫綜合治理工程。加強尾礦庫整改,省內不再審批超貧磁鐵礦探礦權,對現有探礦權轉采礦權的,嚴格執行以排定產的規定;鼓勵和支持尾砂膠結充填采空區和尾砂綜合利用新技術應用,最大限度減少尾砂總量;尾礦庫運行終結之后,要及時閉庫,進行綠化或土地復墾。尾礦庫的回采,要嚴格按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嚴禁私挖濫采和無序回采。到2017年,實現600座尾礦庫恢復生態、100座地下礦山充填采礦,尾礦庫庫區和礦區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牽頭部門:省安全監管局;配合部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林業廳、省財政廳;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3、礦山復綠工程。對我省位于自然保護區、景觀區、居民集中生活區的周邊和重要交通干線、河流湖泊直觀可視范圍內的890個礦山實施復綠。2017年對205國道唐山段、102國道三河段剩余部分及柳江保護區周邊3個區69個礦山復綠。2015年,對102國道撫寧段、邢臺329和222省道沙河段、327省道隆堯段、保定332和335省道,4個區208個礦山復綠。到2017年,完成522個礦山復綠。(牽頭部門:省國土資源廳;配合部門:省公安廳、省財政廳、省環境保護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電力公司;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4、退耕還林工程。2017至2017年,重點對太行山和燕山重要水源地范圍內的25度以上陡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實施退耕還林工程,規劃完成退耕還林100萬畝。(牽頭部門:省林業廳;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5、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在石家莊、保定、邢臺、邯鄲、張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島等市55個縣(市),以官廳水庫上游為重點,實施坡改梯、營造水土保持林、發展經果林、封禁治理、新建谷坊壩等項目。到2017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000平方公里。(牽頭部門:省水利廳;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林業廳;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6、綠山富民科技工程。堅持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原則,組織實施優化生態景觀人工再造、山區采礦跡地生態重建升級等生態修復關鍵技術項目,針對不同山地類型研究總結相適應的綠山富民技術模式,努力建立一批示范樣板。(牽頭部門:省科技廳;配合部門:省國土資源廳、省林業廳、省財政廳;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五)推進綠色河北攻堅行動。

1、國家重點造林工程。繼續實施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太行山綠化、沿海防護林等重點造林項目,加快宜林荒山荒地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2017年完成工程造林200萬畝,到2017年,爭取完成工程造林800萬畝,進一步提升重點地區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減災防災、美化環境等綠色生態屏障功能。(牽頭部門:省林業廳;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2、廊道綠化工程。在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省級以上干線公路和主要河流沿線,高標準營建點線面結合、層次多樣的風景帶和經濟林帶。對鐵路、公路界內邊坡、護坡溝、溝外平臺及中央分隔帶實現全部綠化,路界外的平原區路兩側宜林地段建設綠化林帶、山區路兩側500米范圍內的宜林荒山全部綠化;對河干流和南水北調干渠兩側各栽植100米以上樹木。2017年提升張家口市崇禮縣綠化水平,為成功申辦和舉辦2022年冬奧會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支撐;全省完成廊道綠化4400公里。到2017年,完成廊道綠化15263公里(鐵路2596公里、高速公路3270公里、國省干道7300公里、河渠2097公里)、190萬畝。(牽頭部門:省綠委辦;配合部門:省林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3、村莊綠化工程。結合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實施房邊、村邊、路邊、河邊綠化,開展街道、庭院、隙地綠化,建設環村林,努力打造綠樹成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到2017年,每年支持3000個村莊綠化,累計完成56?8萬畝,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牽頭部門:省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辦;配合部門:省林業廳;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4、張家口壩上地區退化林分改造工程。按照《河北張家口壩上地區退化林分改造試點實施方案》,在張北、沽源、康保、尚義和察北、塞北4縣2區,對衰死、瀕死、生長不良的121?6萬畝楊樹防護林進行采伐更新、擇伐補造、撫育改造,對生長較好的152?9萬畝楊樹防護林進行全面管護。(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配合部門:省林業廳、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水利廳;實施主體:張家口市政府)

(六)建設高效清潔農田。

1、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以4000萬畝糧食生產核心區為重點,實施土地整治、農田水利、田間工程、良種繁育、農技推廣、農業機械化、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建設。到2017年,力爭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3300萬畝。組織實施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復試點示范工程,完善農田環境、農產品質量、農業用水的安全監測預警體系。(牽頭部門:省國土資源廳;配合部門:省農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水利廳、省科技廳;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2、農業清潔生產示范區建設工程。加強畜禽糞污處理,推廣標準化養殖。在地膜使用及蔬菜生產大縣篩選示范區,按照“源頭控制、過程清潔、末端利用”的原則,推廣應用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清潔生產技術模式,構建尾菜、殘膜和農作物秸稈的收集、運輸、加工、回田沃土循環系統,大力整治農業面源污染,實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高效利用。到2017年,建設50個清潔生產示范區,區內測土配方施肥率達到90%以上,化學農藥使用量降低20%以上,尾菜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0%以上,示范推廣可降解可回收地膜,廢棄地膜回收率達到70%以上。(牽頭部門:省農業廳;配合部門:省環境保護廳、省財政廳、省科技廳;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七)建設京津保生態過渡帶。

1、與京津共同編制生態過渡帶建設規劃。爭取國家調整該區域農業生產布局,支持京津保中心區過渡帶退耕還林還湖;優化區域城鎮布局,合理確定開發邊界,科學控制開發強度,留足生態建設空間。2015年底前完成規劃審批,制定建設方案并著手組織實施。(牽頭部門:省國土資源廳;配合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農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實施主體:保定、廊坊市政府)

2、成片建設森林。力爭到2017年在京津保生態過渡帶新增造林200萬畝以上。(牽頭部門:省林業廳;配合部門:省國土資源廳、省農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實施主體:保定、廊坊市政府)

3、擴大濕地面積。在白洋淀、東淀、文安洼等洼淀濕地加快實施退耕還湖、退場還湖。到2017年,初步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的長效機制,實現重要濕地生態補水常態化,濕地功能基本得到恢復與保護。(牽頭部門:省林業廳;配合部門:省國土資源廳、省農業廳、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實施主體:保定、廊坊市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有關責任單位要按照任務分工逐項制定具體方案,明確節點目標,實行倒排工期,責任落實到人,抓緊組織實施。有關市、縣(市、區)政府要切實發揮主體作用,主動加強與有關方面的溝通銜接,全力推進各項工作扎實有序開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積極爭取國家支持,用足用好相關政策。加強與京津的對接合作,爭取共建共管共享。調整優化財政支出,加大省、市、縣三級財政投入。完善利益激勵機制,拓寬籌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三)創新體制機制。堅持用“四種思維”推動生態環境建設,深化生態資源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排污權、水權、林權、碳排放等交易制度,加快推進生態產品市場化。加強生態環境紅線管理,鞏固提高生態修復和建設的成效。

(四)嚴格執法監督。健全完善相關法規,加強部門聯合執法和監督檢查,維護生態資源所有者權益,嚴厲查處破壞生態環境案件,提高生態環境違法成本。

(五)強化績效考核。建立完善對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的生態修復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并將績效評價結果與領導干部業績考核、選拔任用、離任審計相掛鉤,實行嚴格的問責和獎懲。

附件:2017年生態修復重點工作安排

2017年8月25日

附件

2017年生態修復重點工作安排

一、著力抓好15項重點工程建設

(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試點工程。總投資74?5億元,其中,中央補助63億元。在衡水、滄州、邢臺、邯鄲市49個縣(市、區)組織實施《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試點方案(2017年度)》,通過調整種植模式、農藝節水、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創新機制體制、嚴格地下水管理、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等綜合治理措施,逐步減少地下水開采。2017年全面開工建設。(牽頭部門:省財政廳;配合部門: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科技廳;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二)綠色河北攻堅工程。總投資191?1億元,爭取國家投資6億元。圍繞構筑“兩屏四帶兩網”(燕山和太行山生態屏障;沿邊防風固沙林帶、沿壩防風固沙林帶、環京津生態林帶、沿海防護林帶;壩上農牧防護林網、平原農田防護林網)綠色生態屏障,重點抓好國家工程造林、廊道綠化、城市綠化、村莊綠化等4個項目,全年完成造林綠化任務42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1個百分點。(牽頭部門:省林業廳;配合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交通運輸廳;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三)南水北調中線配套工程。投資250億元。加快建設邢清、保滄、石津跨市輸水干渠(管道)和連通7市的輸水管道、水廠及配水管網工程,確保2017年汛后主體工程通水時,我省水廠以上配套工程同步建成通水,水廠及以下工程力爭同步建成,受水區水價實現同區同質同類基本同價。(牽頭部門:省南水北調辦、省發展改革委;配合部門:省水利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四)引黃入冀補淀工程。總投資38?9億元,其中河北段主輸水線路398公里、年均引水量6?2億立方米(白洋淀生態補水1?1億立方米)。抓緊推進前期工作,力爭2017年底前開工建設。(牽頭部門:省水利廳;配合部門:省引黃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實施主體:河北水務集團、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五)山體修復工程。

1、敏感地帶礦山環境治理項目。投資19?2億元,重點對鐵路、高速公路兩側2公里以內,石家莊、承德、張家口等9個設區市建成區周邊3公里以內,山區縣城建成區周邊2公里以內等環境敏感地帶的露天礦山,集中開展治理攻堅行動。對10處非法開采礦山立即取締,完成環境恢復治理;對距離鐵路、高速公路和城市建成區300米以內影響公共安全的46處有證礦山和廊坊三河市東部礦區32家涉礦企業徹底關閉,完成環境恢復治理;對300米以外環保不達標的251處有證礦山進行停產整治,達標后方可生產。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國家和省級公路及河湖、水庫周邊2公里范圍內和嚴重影響生態景觀的162個責任主體滅失礦山,開展地質環境恢復治理。

2、礦山復綠項目。投資3?6億元,重點對205國道唐山段、102國道三河段剩余部分及柳江保護區周邊3個區69個礦山進行復綠。

3、退耕還林項目。爭取國家投資1?2億元,重點對太行山和燕山重要水源地范圍內的25度以上陡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實施退耕還林,全年完成退耕還林8萬畝。(牽頭部門:省國土資源廳;配合部門:省公安廳、省財政廳、省環境保護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科技廳、省安全監管局、省電力公司;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六)尾礦庫綜合治理工程。投資8?7億元,實現200座尾礦庫恢復生態,30座地下礦山充填采礦。省內不再審批超貧磁鐵礦探礦權,對現有探礦權轉采礦權的,嚴格執行以排定產的規定;鼓勵和支持尾砂膠結充填采空區和尾砂綜合利用新技術應用,最大限度減少尾砂總量;尾礦庫運行終結之后,及時閉庫,進行綠化或土地復墾。尾礦庫的回采,嚴格按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嚴禁私挖濫采和無序回采。(牽頭部門:省安全監管局;配合部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林業廳、省財政廳;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七)北戴河及相鄰地區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工程。投資60?5億元,實施工業污染點源治理、城鎮污水處理及配套設施建設、入海河流污染治理等10類72個項目,2017年底實現入海河口水質達到環境功能區標準,Ⅰ、Ⅱ類海水海域面積達到95%以上,重點海域水質達到國家Ⅰ類海水水質標準,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功能基本恢復,北戴河浴場沙灘寬度不低于30米。年底前組織驗收。(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配合部門:省環境保護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海洋局;實施主體:秦皇島、唐山市政府)

(八)白洋淀綜合治理工程。投資3?7億元,實施污染源防治、淀區生態保育、水土資源調控等白洋淀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編制白洋淀綜合治理規劃和實施方案,建立生態補水長效機制,通過“引”、“控”、“管”、“遷”等措施,加大綜合治理力度。(牽頭部門:省環境保護廳、省發展改革委;配合部門: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廳、省委農工部、省旅游局;實施主體:保定市政府)

(九)湖泊濕地保護工程。繼續抓好衡水湖污染治理項目。投資3?8億元,通過湖區治理、除澇河道治理、水資源保護截污等五項措施,強化衡水湖污染治理。北戴河、察汗淖爾、康巴諾爾等12個濕地項目,積極爭取國家給予政策資金支持。組織編制《河北省濕地保護規劃》,公布一批省級重要濕地名單。(牽頭部門:省環境保護廳、省林業廳;配合部門:省水利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旅游局;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十)農業節水灌溉工程。投資12?6億元,在40個小農水重點縣和17個現代農業縣,加快實施低壓管道輸水、噴灌、微灌、膜下滴灌等農業節水灌溉工程,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27萬畝,形成節水能力1?1億立方米。(牽頭部門:省水利廳;配合部門:省農業廳、省科技廳;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十一)重污染河流治理工程。投資14億元,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控污染排放,重點對滹沱河石家莊段、承德武烈河、張家口清水河、保定龍泉河、滏陽河衡水段和邯鄲段等14條重污染河流進行治理。(牽頭部門:省環境保護廳;配合部門: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財政廳、省林業廳;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十二)雙峰寺水庫建設工程。2017計劃投資10億元,累計完成投資20?1億元。今年底前,完成大壩主體工程混凝土澆筑總量的40%,鐵路改線工程實現隧道全線貫通;淹沒區土地征收工作全面展開,淹沒區附著物補償工作全部完成,移民安置區房屋工程開工建設。(牽頭部門:省水利廳;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實施主體:承德市政府)

(十三)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總投資12億元,其中,爭取國家投資2?8億元,在石家莊、保定、邢臺等市通過實施坡改梯、營造水土保持林、發展經果林、封禁治理、新建谷坊壩等項目,力爭全年治理水土流失2400平方公里。加強與北京市有關部門對接,投資1?2億元,在密云水庫周邊的豐寧滿族自治縣、灤平、興隆、赤城縣,建設八條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力爭年內組織實施;抓緊謀劃實施官廳水庫上游生態清潔型小流域項目。(牽頭部門:省水利廳;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林業廳;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十四)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投資15億元,以4000萬畝糧食生產核心區為重點,實施土地整治、農田水利、田間工程、良種繁育、農技推廣、農業機械化、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建設。(牽頭部門:省國土資源廳;配合部門:省農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水利廳、省科技廳;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十五)農業清潔生產示范區建設工程。投資0?6億元,推廣標準化養殖,加強畜禽糞污處理,在地膜使用及蔬菜生產大縣篩選示范區,推廣應用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清潔生產技術模式,大力整治農業面源污染。重點構建尾菜、殘膜和農作物秸稈的收集、運輸、加工、回田沃土循環系統,實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高效利用。(牽頭部門:省農業廳;配合部門:省環境保護廳、省財政廳、省科技廳;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二、四項重點工作

(一)京津保生態過渡帶建設。重點與京津共同編制生態過渡帶建設規劃,爭取國家支持,調整耕地與生態用地比例,把成片建設森林、擴大濕地面積等過渡帶建設內容納入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牽頭部門:省林業廳、省國土資源廳;配合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實施主體:保定、廊坊市政府)

(二)河流水網建設。編制完成現代水網規劃,爭取把相關建設內容納入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牽頭部門:省水利廳;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南水北調辦;實施主體:有關設區市、縣(市、區)政府)

(三)建設張承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加強與國家有關方面的溝通,爭取列為國家級水源涵養生態功能示范區。(牽頭部門:省水利廳;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林業廳、省農業廳、省環境保護廳;實施主體:張家口、承德市政府)

(四)實施張家口壩上地區退化林分改造工程。按照國家批復的《河北張家口壩上地區退化林分改造試點實施方案》,認真抓好組織實施。(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配合部門:省林業廳、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水利廳;實施主體:張家口市政府)

【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方案2】

為加快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全面改善省會生態環境,提升環境承載力,根據《河北省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規劃》及《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的實施意見》(冀政〔2017〕86號),現制定石家莊市加快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實施意見如下:

一、總體要求

認真有關京津冀協同發展重要講話精神和全省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會議部署,嚴格落實《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的實施意見》,圍繞修復生態環境、改善大氣質量、實現石家莊綠色崛起,加快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強化生態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為承接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和京津產業轉移創造良好條件,努力推進省會轉型升級、跨越趕超、綠色崛起,建設幸福石家莊。

到2019年,努力實現山地和山前平原等生態修復重點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系統服務與保障功能進一步增強;全市生態環境得到較好恢復,構建起比較完善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管理的體制機制。森林覆蓋率明顯提高,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7%,總蓄積量達到1億立方米;山區環境治理初見成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00平方公里,重點區域責任主體滅失礦山地質環境得到整治,完成38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任務;農業清潔生產得到初步推廣,建設5個農業清潔生產示范區,生態農田面積達到80%以上;市域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遏制,標準節水灌溉農田面積達到78%以上,壓減地下水超采4.2億立方米;河流水網建設與污染治理取得實效,滹沱河、汪洋溝、?河等重點河流污染明顯減輕;飲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護。

二、重點任務

(一)大力推進西部山區山體修復

1.重點區域責任主體滅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含礦山復綠)工程。各有關縣(市)、區政府組織開展礦山環境治理,重點對高速公路、鐵路、國道、省道沿線兩側2公里,石家莊建成區周邊3公里以內,井陘、鹿泉、平山等縣城建成區周邊3公里以內滅失礦權的礦山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2019年前完成全市38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任務。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積極利用各級財政資金,吸引社會資金,統籌專項資金,推進礦山環境治理。對全市位于自然保護區、景觀區、居民集中生活區的周邊和重要交通干線、河流湖泊等可直觀可視范圍內的礦山實施復綠。〔牽頭單位:市國土資源局;配合單位:市財政局、市環境保護局、市水務局、市林業局;實施主體:相關縣(市)、區政府〕

2.尾礦庫綜合治理工程。鞏固尾礦庫安全專項整治成果,貫徹落實《尾礦庫生產運行作業規范》,提高尾礦庫管理水平。對超貧磁鐵礦現有探礦權轉采礦權的,嚴格執行以排定產的規定;鼓勵和支持尾砂膠結充填采空區和尾砂綜合利用新技術應用,最大限度減少尾砂總量;尾礦庫運行終結之后,要及時閉庫,進行綠化或土地復墾。尾礦庫的回采,要嚴格按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嚴禁私挖濫采和無序回采。到2019年,實現30座尾礦庫恢復生態、5座地下礦山充填采礦,尾礦庫庫區和礦區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牽頭部門:市安全監管局;配合部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國土資源局、市環境保護局、市林業局、市財政局;實施主體:相關縣(市)、區政府〕

3.退耕還林工程。2017至2019年,啟動第二輪退耕還林工程,突出抓好25度以上坡耕地、一級水源保護區、水源超采區、京津保生態帶退耕還林工程,完成退耕還林5000畝,同時,加強老退耕地管理。〔牽頭部門:市林業局;實施主體:相關縣(市)、區政府〕

4.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以平山縣、井陘縣、贊皇縣、行唐縣、靈壽縣、鹿泉區、元氏縣等縣(區)為重點,實施坡改梯,營造水土保持林、封禁治理等項目。到2019年,完成10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牽頭部門:市水務局;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國土資源局、市林業局;實施主體:相關縣(市)、區政府〕

5.綠山富民科技工程。重點在山區發展綠色名果、生態養殖、旱作雜糧、中藥材、食用菌、休閑觀光、設施農業等7個優勢特色產業,圍繞新品種引育、標準化種植、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廢棄物綜合利用、產品保鮮加工等開展技術開發研究與示范,建立20個“優質、高效、生態、低碳”特色產業科技示范基地,開發推廣40項先進適用技術,組織培訓農民40萬人(次)。〔牽頭部門:市科技局;配合部門:市國土資源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畜牧水產局、市財政局;實施主體:相關縣(市)、區政府〕

6.西山區域綠化工程。緊鄰市區西部,抱犢寨到封龍山南北一線的山體和山前宜林地帶,到2019年新增綠化面積2萬畝。(牽頭部門:市林業局;實施主體:鹿泉區政府)

(二)加快河流水網建設和污染治理

1.骨干水網建設工程。2017年編制完成石家莊市現代水網規劃。到2019年,建成較為完善的城鎮供水網絡,基本建立多水源統一調度與配置體系,城鄉供水保證率顯著提高;河流得到有效治理,防洪能力明顯提高,防洪減災體系進一步完善;城市河湖水清岸綠,重要生態目標補水得到基本保障,河道現代管理體系初步建立。

2017年,全市初步形成“三橫三縱”地表水、地下水綜合利用的水網布局和水資源配置體系。下一步在骨干水網建設方面將重點實施行唐縣生態水網口頭灌區連通工程、靈壽縣引橫山嶺水庫水入縣城供水工程、平山縣滹北灌區水網循環項目、井陘礦區引水工程、鹿泉區河湖水系連通工程、井陘縣河湖水系連通工程、趙縣生態水網工程、贊皇縣引槐濟?工程。完成匯水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管理范圍劃定和豎樁標界工作,明確河道管理范圍。加強對列入國家規劃的主要行洪河道治理及監管,推進河道內村莊遷建,建設水文測報預警系統。〔牽頭部門:市水務局;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南水北調辦;實施主體:相關縣(市)、區政府〕

2.重污染河流治理工程。重點對滹沱河(石家莊段)、汪洋溝、?河等重污染河流進行治理,實施污水治理及管網建設、污染源整治、地下水源保護、流域綠化、生態濕地、水質凈化等項目。到2019年,全市主要干支河流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城市水體基本消除黑臭,全市地表水環境狀況顯著改善。〔牽頭部門:市環境保護局、市水務局;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建設局、市財政局、市林業局;實施主體:相關縣(市)、區政府〕

2017至2019年重點實施以下工程:

(1)污染源整治工程

規范企業排水。2015年6月底前,滹沱河沿線所有企業排水必須進入城鎮污水處理廠,由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排放,對污水不能夠進入城鎮污水處理廠的企業,由當地政府責令關停取締。清理違法企業,對滹沱河沿線進行拉網式排查,尤其是村莊內、自然形成的工業聚集區內,對沒有環保或相關審批手續的企業一律關停,特別是沿途村莊家庭式小作坊,環保、工商、水務、國土、電力等部門在當地政府統一領導下,協同配合,確保不再具備生產能力,確保不會對滹沱河水質產生影響。〔牽頭部門:市環境保護局;實施主體: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推進村莊污水治理工程。在排水管網建設方面,要加快沿線村鎮排水管網建設,確保在2015年6月底前,滹沱河沿線所有村莊的生產、生活污水、雨季雨水等均能夠進行收集,納入管網。在畜禽糞污治理方面,畜禽規模養殖場必須建立相應的糞污處理設施,嚴禁排污直接進入河道。〔牽頭部門:市建設局;配合部門:市畜牧水產局,實施主體: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建立村莊垃圾收運系統。堅持“統一規劃、布局合理、方便群眾、便于轉運、分步實施”的原則,新建部分垃圾池、垃圾中轉站或垃圾填埋場,購置垃圾收集轉運車輛。建立鄉、村垃圾處理運行機制,做到垃圾處理設施、環衛保潔人員、監督管理和考核獎懲機制“四到位”,徹底解決垃圾無處倒、選址不規范等問題。〔牽頭部門:市建設局;實施主體: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2)水質凈化工程。確保已建成污水處理廠穩定運行,督促全市30家污水處理廠實施升級改造,建立健全穩定運行管理制度,確保2015年底前,排水全部穩定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排放標準。〔牽頭部門:市環境保護局;實施主體:相關縣(區)政府(管委會)〕

(3)“三河”綠化工程。在滹沱河(中華大街-黃壁莊段)兩側各建設1000米寬以經濟林為主的綠化林帶,在磁河(木刀溝)和大沙河兩岸各建設500米寬的綠化林帶,在汪洋溝河道兩岸以建設景觀林為主,建設8-10米寬的綠化林帶和風景片。〔牽頭部門:市林業局;實施主體:相關縣(市)、區政府〕

(4)滹沱河生態綠廊工程。在滹沱河(中華大街北延線至朱河橡膠壩)兩側實施“大尺度、厚綠量”綠化,建設疏林花田和苗圃,對荒山、垃圾山、河灘地實施植綠覆蓋,對現有林地、果園和土地裸露部分進行改造提升等,將滹沱河兩岸建成綠色生態景觀長廊。〔牽頭部門:市園林局;配合部門:市財政局、市水務局、市林業局;實施主體:相關縣(區)政府(管委會)〕

(三)抓好飲用水水源地保護

以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為重點,實施大中型水庫等重點地表水源地和地下水源地保護工程,在上游地區大力推進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將保護目標、任務和措施納入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嚴格建設項目管理,全面排查安全隱患,強化水質監測工作,定期公布水質狀況。完善突發水源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建設應急后備水源地。到2019年,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在100%,鄉(鎮)以上飲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護。〔牽頭部門:市環境保護局,市水務局;配合部門:市林業局、市建設局、市農業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旅游局;實施主體:相關縣(市)、區政府〕

2017至2019年重點實施以下工程:

1.完善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工程。與山西省相關城市建立水環境保護協調聯動機制,及時發現解決上游來水水質超標問題。建成崗南、黃壁莊水庫上游入境水預警監測系統,強化應急能力建設,按照《全國環保部門環境應急能力建設標準》,配置必要的應急設備,提高對水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形成完整的水源地預警應急防范體系。重點建設崗南水庫、黃壁莊水庫上游滹沱河來水生物監測站,崗南水庫水質自動監測站提升改造工程、黃壁莊水庫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工程,崗南水庫和入黃壁莊水庫上游的隔離防護工程。〔牽頭部門:市環境保護局;實施主體:相關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2.崗南水庫上游應急避險導流工程。新建滹北引崗渠連接工程,對滹北渠渠道清淤加固,南寨泄水閘下游渠道斷面增建一處節制閘。〔牽頭部門:市水務局;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國土資源局、市規劃局、平山縣政府;實施主體:市水務局〕

3.綠色生態生產建設工程。在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和地下水源一級保護區范圍內,推廣綠色生態生產,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建設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實行農業標準化生產。2017年“三品一標’農產品認定基地面積10萬畝,到2019年認定基地面積達到20萬畝。〔牽頭部門:市農業局;配合部門:市林業局;實施主體:相關縣(市)、區政府〕

(四)實施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1.南水北調中線配套工程。2017至2019年,完成連接石家莊市區及9個縣(市)、區176公里輸水管線工程,推進南水北調配套水廠及以下配水管網工程建設,受水區水價實現同區同質同類基本同價。重點實施石家莊西北、石家莊東北、石家莊正定新區、石家莊良村開發區、石家莊東南、石家莊西南及相關縣地表水廠及配水管網工程。〔牽頭部門:市南水北調辦、市水務局、市發展改革委;配合部門:市建設局;實施主體:石家莊水務集團,相關縣(市)、區政府〕

2.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工程。根據市域地下水超采造成危害程度的預測評估,將地下水開采管理劃分為禁采區、限采區和控采區進行分區開采;建立統一的地下水資源管理機構,實行規劃開發,統一合理調度,在城市建成區內逐步關停自備井,統一調度使用城市供水。〔牽頭部門:市水務局;配合部門:市規劃局、市建設局;實施主體:石家莊水務集團,相關縣(市)、區政府〕

3.農業節水灌溉工程。加快實施低壓管道輸水、噴灌、微灌、膜下滴灌等農業節水灌溉工程,完善現代農業用水信息管理體系,抓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到2019年,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12萬畝,畝均用水量由212立方米降低到192立方米,綜合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683提高到0.696。〔牽頭部門:市水務局;配合部門:市農業局、市科技局;實施主體:相關縣(市)、區政府〕

(五)加快綠色生態省會建設

1.國家重點造林工程。按照深山遠山以封山育林為主,低山丘陵實行集中連片規模治理的原則,突出抓好西部山區、崗南水庫、黃壁莊水庫、滹沱河和沙河源頭以及風景旅游區、自然保護區等生態重要區域綠化工作。大力推進生態、經濟兼用的干果經濟林帶建設。以“封山”、“禁牧”為主題,以200萬畝市級封山育林示范工程為帶動,使全市850萬畝山場林地全部封禁。〔牽頭部門:市林業局;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財政局;實施主體:相關縣(市)、區政府〕

2.道路綠化工程

(1)廊道綠化工程。一是以提升通道綠化景觀為重點,對主城區通向“三區一縣”(藁城區、欒城區、鹿泉區、正定縣)的迎賓道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國省道兩側進行綠化林帶建設和補植補造達到規劃標準。二是三環路兩側拓寬綠化工程。在原有三環路兩側各50米寬防護林帶(含中華大街北延段)的基礎上,全部拓寬至100米寬(北三環外輔道兩側綠化30米寬),使綠化林帶全部閉合。三是公路界內綠化工程。到2019年,完成廊道綠化791公里(高速公路358公里,國省干道433公里)。〔牽頭部門:市林業局、市交通運輸局;配合部門:市財政局、市規劃局;實施主體:相關縣(市)、區政府〕

(2)城市廊道綠化工程。對城市主要道路進行綠化綜合整治和全面提升,打造主城區連接新城區的生態隔離空間。2017年啟動主城區連接正定和正定新區的體育大街、新城大道,連接鹿泉的石銅路、槐安西路和中山西路、石獲南路,連接欒城的308國道和裕翔街,連接藁城的307國道和南二環東延等10條主通道高標準綠化建設,打造各具特色的景觀大道。2019年完成其他綠廊綠道建設任務,實現主城區和新城區園林綠化水平的無縫銜接。〔牽頭部門:市園林局、市林業局、市交通運輸局;實施主體:相關縣(區)政府(管委會)〕

(3)“兩線”綠化提升工程。一是鐵路沿線綠化。對石太貨運專線和石太高速中間全長14公里的夾縫地實施綠化建設,打造鐵路和高速路之間綠色生態隔離帶。二是高速公路沿線綠化。在石太高速南側形成綠化“斷帶”的閑置地塊補植大量喬灌木,形成全長19公里的連續綠色景觀長廊;對京港澳和石太高速兩側已建成的總面積196公頃的“疏林草地”進行全面提升,補植大量喬灌木,增加整體綠量;對京港澳高速公路(石家莊南出口)互通橋區,以及京港澳高速公路(中山路至裕華路段)東側綠地進行提升完善,打造展示石家莊窗口形象的園林精品,總綠化面積約186.5公頃。〔牽頭部門:市園林局;配合部門:市財政局;實施主體:相關縣(區)政府〕

3.村莊綠化工程。結合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實施房邊、村邊、路邊、河邊綠化,開展街道、庭院、隙地綠化,建設環村林,努力打造綠樹成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到2019年,每年支持300個左右的省級農村面貌改造提升重點村的村莊綠化建設,累計完成5萬畝,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牽頭部門:市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辦;配合部門:市林業局;實施主體:相關縣(市)、區政府〕

4.環省會經濟林建設工程。繼續實施環省會經濟林建設工程,在原主城區至“三區一縣”之間的規劃區域內建設30萬畝環省會經濟林。在可利用地、灘涂地、溝渠兩側等區域內建設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的名優經濟林基地。全力打造集無公害綠化果品生產、觀光采摘、產業聚集的現代都市果品經濟區域,為發展近郊旅游、觀光、采摘創造條件。〔牽頭部門:市林業局;實施主體:相關縣(區)政府〕

(六)推進高效清潔農田建設

1.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通過實施土地整治、農田水利、田間工程等項目建設,力爭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基本農田80萬畝。以444萬畝糧食生產核心保護區為重點,實施良種繁育、農技推廣、農業機械化、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建設。〔牽頭單位:市國土資源局、市農業局;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水務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實施主體:相關縣(市)、區政府〕

2.農業清潔生產示范區建設工程。在地膜使用及蔬菜生產大縣篩選示范區,推廣應用清潔生產技術模式,構建尾菜、殘膜和農作物秸稈的收集、運輸、加工、回田沃土循環系統,大力整治農業面源污染,實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高效利用。到2019年,全市建設5個清潔生產示范區,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到90%以上,化學農藥使用量降低20%以上,尾菜實現資源化利用50%以上;示范推廣可降解可回收地膜,廢棄地膜回收率達到40%以上。強力推進以糞污無害化為重點的養殖場“五化”建設,提升全市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每年完成不少于100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處理工程建設任務,完成畜禽污染源減排任務。〔牽頭部門:市農業局、市畜牧水產局;配合部門:市環境保護局、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實施主體:相關縣(市)、區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相互配合,有關責任單位要按照任務分工逐項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節點目標,實行倒排工期,責任落實到人,抓緊組織實施。有關縣(市)、區政府要切實發揮主體作用,主動加強與有關方面的溝通銜接,全力推進各項工作扎實有序開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用足用好相關政策,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政策資金支持。積極調整優化財政支出,切實加大市、縣兩級財政投入。不斷完善利益激勵機制,拓寬籌融資渠道,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三)創新體制機制。堅持用“四種思維”推動生態環境建設,深化生態資源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排污權、水權、林權、碳排放等交易制度,加快推進生態產品市場化。加強生態環境紅線管理,鞏固提高生態修復和建設的成效。

(四)嚴格執法監督。健全完善相關法規,加強部門聯合執法和監督檢查,維護生態資源所有者權益,嚴厲查處破壞生態環境案件,提高生態環境違法的成本。

(五)強化績效考核。建立完善對縣(市)、區政府,市有關部門的生態修復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并將績效評價結果與領導干部業績考核、選拔任用、離任審計相掛鉤,實行嚴格的問責和獎懲。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