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一文是的回憶文章。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我是黃土地的兒子的讀后感,相信能帶給大家幫助。
我是黃土地的兒子的讀后感一
梁家河??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鎮的一個行政村。幾次讀《我是黃土地的兒子》,知道這是15歲時上山下鄉、一住近七年的地方,但都是文字上的記憶。今年7月12日,乘著參加“學習革命傳統,樹立堅定信念”研討班,終于來到了梁家河,實地參觀考察學習,對《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一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對的偉大人格魅力有更高的敬仰。
感悟之一:
群眾是我們成長的沃土
梁家河是陜北黃土高坡一個普通的村落,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干旱貧瘠的土地只能讓老百姓勉強生存,特別是在改革以前,這里的群眾住的是破舊的窯洞,吃的是粗糲的雜糧,沒有干凈的飲用水,衛生條件很差,交通極不方便,環境惡劣。但就是這樣的條件,就是這樣的環境,我們的老百姓不怨天不怨地,通過辛勤勞作,頑強地植根生存下來,在這片黃土地上養育了一大批棟梁之材。在戰爭年代,特別是我們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的13年,許許多多如梁家河村一樣的群眾為中國革命作出重大貢獻,付出極大的犧牲。
當年只有15歲的習從京城來到這陌生的環境,一個懵懂少年,曾經迷惘、彷徨。文中說到“在上山下鄉時,我年齡小,又是被形勢所逼下去的,沒有長期觀念,也就沒有注意團結的問題。別人下去天天上山干活,我卻很隨意,老百姓對我印象不好”。這應該是他當時的真實寫照。當然后來親人語重心長的話??“我們那個時候都找機會往群眾里鉆,你現在不靠群眾靠誰?當然要靠群眾”??徹底改變了習的態度,他開始與群眾一起干活,一起生活,打成一片,老百姓也把他當自己人,有事沒事都去找他聊。這說明,我們每一位共產黨員時刻都不要離開群眾,不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不管你得意還是失意,群眾才是我們的沃土。正如毛主席說過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踐行了這一真理,不管是當年在河北正定、福建寧德,還是在今天位置上,他時刻都沒忘記與老百姓的魚水之情。我們黨只有走群眾路線,才能無往而不勝。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的黨中央,堅持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我們的黨進一步強化了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治黨之本、執政之本。
感悟之二:
實干是一切行動的根本
2006年12月,*黨校出版的習《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以及他2002年寫的《我是黃土地的兒子》,都非常鮮明地體現出實干精神。
七年的上山下鄉,從剛開始不太受群眾歡迎的青澀少年到成長為一名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一個要為民做實事的人民公仆,這都是他一步一個腳印干出來的。剛開始干活,他只能掙6個工分,還沒有婦女高,但他硬是通過努力,兩年后能掙到壯勞力的10個工分,成為種田的好把式。他與群眾一道打井、打壩、修公路,發展生產。當上大隊支部書記后,在村里創建鐵業社,為村民增加收入,帶領大家開挖陜西第一口沼氣池,讓村民用沼氣照明、做飯。的實干當然不是天生就有的,但的成長是靠一步一步干出來的。我們有時也在思考,今天我們干事創業的條件好很多了,為什么反倒沒有那種實干精神。不少領導干部整天浸泡在會議中,下鄉考察也是蜻蜓點水,許多部門人浮于事,扯皮推諉,動口多而動手少,情愿當“庸、躺、看、懶、木”五官。許多干部在當今經濟新常態下,不善于抓主要矛盾,措施辦法不多,我想這都是缺少實干精神。老百姓眼睛是雪亮的,誰在做,誰在看,都一目了然。誰為老百姓謀利益,就擁護誰,誰高高在上,魚肉百姓,老百姓就會反對誰。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執政已達60多年的大黨,我們應該清醒面對各種風險和挑戰,一刻都不能懈怠,只有實干、更實干,實干贏未來。
感悟之三:
信心是前進的不竭動力
自信是一種信念,信念是人的一種精神表現。人們常說,人沒有一點精神不行,沒有理想信念更不行。我想,如果沒有理想信念,就沒有今天的成就,問題是當時只有15歲的他,他理想信念的源泉來自哪里?我認為還是來自于他熱愛的黃土高坡,來自于他熱愛的人民群眾,正如他將古人鄭板橋《竹石》名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改為“深入基層不放松,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同時,還來自于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這從他8次寫入團申請,10次寫入黨申請,還有就是想上大學多讀書,深造。從他回憶的文章中,可以看出熾熱的追求和鍥而不舍。他寫道,“常言說,刀在石上磨,人在難中練,艱難困苦能磨煉一個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鍛煉很大,后來遇到什么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困難條件下還可以干事,現在干嘛不干?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這個對人的作用很大。一個人要有一股氣,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戰的勇氣,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處變不驚,知難而進。”由于特殊的磨煉,他更能了解群眾,更理解群眾對我們黨的感受,更洞察老百姓對我們黨的擁護和愛戴,所以他說,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想問題、干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像愛自己父母那樣愛老百姓,為老百姓謀利益,帶著老百姓奔好日子,絕不能高高在上,魚肉百姓,這是我們共產黨與那些反動統治者的根本區別。
共產黨人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我們每一位黨員同志,從舉起右手,握緊右拳,面對鮮艷的黨旗之日起,我們就必須堅定理想信念,不管面對怎樣的困難和挑戰都要初心不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實現“中國夢”中不辱使命。
我是黃土地的兒子的讀后感二
《我是黃土地的兒子》記錄了15歲來到黃土地時,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的人生成長經歷。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如何在自己的人生中走好當前的青春之路,讀完此文后對我啟發很深。
有句俗語說的好,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說的就是艱苦的環境能夠鍛煉人,使人成長、成熟;15歲的從京城高墻大院的生活中一下子跌入既陌生又不信任的陜北農村環境中,人生的跌宕感、失落感可想而知。但是面對逆境,年輕的能夠積極面對現實,調整心態,轉變思想觀念,自覺的接受艱苦生活的磨練。先后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這四大關。和鄉親們打成一片,生活在鄉親們中間,勞作在鄉親們中間。最終充滿自信,培養出了他堅定的人生目標。
這樣的經歷使我想起了一句話:安逸舒適的環境很容易使人埋葬夢想,走向平庸。在讀完的《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之后,我感受更深的是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接受艱苦環境的錘煉、積極向上的思想品質、務實求進的人生態度是基本條件。艱苦生活能夠造就一個成功的人,也可將一個人壓垮,關鍵是你面對苦難生活的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苦難生活經歷是人生的一種寶貴財富。
《我是黃土地的兒子》,這是一篇處于我們這個年齡段時的*學習、工作的寫實文章,也是一位從人民群眾中走來,成長為黨的領導干部后所懷念的黃土情結的真情流露,更是一支激勵青年人奮斗在青春、成才在青春的沖鋒號!
我是黃土地的兒子的讀后感三
近期,多家媒體轉載了早年發表的一篇文章《我是黃土地的兒子》,讀后深為他樸素的勞動情懷、至深的群眾情結、堅定的人生信仰、不懈的革命追求所感動。
那是1969年1月,作為“黑幫子弟”,被“流放”到陜西延川縣文安驛鎮的梁家河插隊落戶。一個年僅15歲的少年,在與鄉親們朝夕相處的7年時間里,先后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 思想關”。從最初的“沒有婦女高”,到“兩年后成了種地的好把式”;從“和社員一道打井、打壩、修公路”,到“帶領大家開挖出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從太行山根據地“跟群眾打成一片”,到“和群眾融為一體時,就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實”……這些難忘的經歷、踏實的作風,讓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群眾,見證了一個普通勞動者積淀至深的“群眾觀”。難怪他發自肺腑地說:“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作為一個人民公仆,要為人民做實事!”他還改寫了鄭板橋的名詩《竹石》以抒胸臆:“深入基層不放松,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使人不由想起鄧小平同志曾說過的一句話:“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兩種表述,語面不同,語意相同。一個共產黨員高大的人格、寬闊的胸襟,立時躍然紙上,讓人肅然起敬,欽佩不已。
七年上山下鄉,對而言是財富的記憶,不但奠定了他樸素的群眾觀,也磨練了他堅定的革命意志。正如他所言,刀在石上磨,人在難中練。為了追求人生信仰,他的入團申請書寫了八份,入黨申請書寫了十份,越挫越勇,誓不罷休。特別是當家庭遭到“四人幫”迫害后,他冒著“槍斃夠一百次”的風險,依然表現出“都一百次了還怕什么”的凜然正氣。與此同時,在與人民群眾患難與共的過程中,使他形成了濃厚的“黃土情結”,以后遇到困難時就能想到這些,就會感到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他說:“艱難困苦能夠磨練一個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后來遇到什么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的困難條件下還可以干事,現在干嘛不干?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因此,“一個人要有一股氣,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戰的勇氣,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處變不驚、知難而進。”多么豪邁的膽氣和魄力啊!
筆者認為,倡導的這股“氣”,恰是當下不少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亟需補充的“精神營養”。如果少了這股“氣”,就少了服務群眾的“正能量”,就少了求真務實的“精氣神”。聯想到當前正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恰好為各級干部和共產黨員提供了補充“正營養”的難得機遇和發揮“正能量”的時代舞臺。如果我們每個領導干部和共產黨員都能像那樣,善于從群眾中汲取營養、從勞動中磨練意志,堅持走群眾路線,我們的就無往而不勝!
讓我們再次聆聽諄諄教誨:
“對于我們共產黨人來說,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必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黨和政府的一切方針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標準。”
“要時刻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時刻將人民群眾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想問題、干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為老百姓謀利益,帶著老百姓奔好日子,絕不能高高在上,魚肉老百姓,這是我們共產黨與那些反動統治者的根本區別。封建社會的官吏還講究‘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們共產黨人不干點對人民有益的事情,說的過去嗎?”
字字千鈞,入耳入腦,發人深省,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