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
最近,讀了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寧娜》,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關于婚姻和愛情的看法和想法一直縈繞腦際,不得不寫兩句。托爾斯泰的作品,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深奧難懂的語言,但見識開闊,描述廣泛,刻畫人物細膩,反映的思想也很深刻,被列寧稱為俄國社會革命的鏡子。
作品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安娜對紙醉金迷的貴族生活和封建婚姻生活的不滿,勇敢挑戰封建社會秩序追求自由愛情的悲劇故事。雖然這是一個不道德的婚外情故事,但明顯作者對此持贊賞態度,并極力描寫安娜的美麗、品味、魅力、真誠和勇敢,來對比被迫臥軌自殺的結局,以引起讀者的同情和惋惜,從而達到深刻批判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組建的毫無感情基礎的封建婚姻制度。
美麗但不幸的安娜,從小父母雙亡,寄居在姑媽家,17歲就被姑媽出嫁給一個大她20歲的男人——卡列寧,一個性格嚴肅古板、醉心于仕途身居省長高位的官僚。這在外人看起來讓人十分羨慕的生活對安娜來說卻是不幸的。由于丈夫醉心仕途專注于繁忙的公務,以及對安娜古板冷淡的感情態度,婚后的夫妻生活就像死水一樣缺乏愛情和激情。青春活力的安娜能做的就是參加虛假、謊言、閑話充斥其間的上流貴婦人社交活動,或者在家中操持家務照顧兒子,這樣的生活過了7年,安娜感到十分的空虛無聊。
從未享受的愛情終于在一次回莫斯科娘家的旅途中萌芽了,她與年輕帥氣、有修養有風度的宮廷侍衛軍官伏龍斯基一見鐘情并墜入了愛河。從此,埋藏在安娜心中的愛情火焰熊熊燃燒得一發不可收拾,背著丈夫與伏龍斯基約會、交往并同居,徹底出軌了。愛情給人無畏的力量。在被丈夫發現后,安娜勇敢地向丈夫攤牌,喊出“我要戀愛,我要生活”,“我不愛你,我是他的情婦,你自己看著辦”的豪言壯語。安娜與伏龍斯基的交往沒有收斂,反而更加熱烈,最后竟然還懷孕并生了一個女孩。雖然安娜一度很內疚,覺得對不起兒子,但一想到沒有愛情的家庭生活,她并不感謝他丈夫對她的寬宏大量,她堅決不離婚,并毅然與伏龍斯基出國同居,以此來報復丈夫對她的無情。
愛情的火焰不可能持久,婚姻才是愛情最終的歸宿。安娜只要愛情,公然挑戰社會秩序和公共道德,她的愛情悲劇將不可避免地產生。伏龍斯基是一個有知識、有能力、有志向的青年,為了愛情,他犧牲了很多,放棄了仕途。對男人來說只有愛情的生活必然是無聊的。一年之后,伏龍斯基冷靜理性了,感情趨于平淡,他需要事業,需要融入原先的社交圈子,為此,他考慮讓愛情轉為婚姻,并給出生的女孩合法名分,但安娜還癡迷愛情,不考慮結婚,只要伏龍斯基天天如熱戀般的守候纏綿,矛盾不可避免地在兩人之間產生。回到彼得堡后,上流社會接納了伏龍斯基,但拒絕了安娜,以往的親朋好友都不愿見她,并惡語相加侮辱她,可憐的安娜職能呆在家里,陷入了巨大的孤獨和痛苦中。由于伏龍斯基忙于社會活動經常晚歸,以及他對安娜冷淡的態度,讓安娜在家不斷猜疑,認為伏龍斯基不再愛他,另擇新歡了,以至于兩人天天吵架,痛苦逾甚。最終,安娜帶著對兒子的愧疚,對伏龍斯基的怨恨報復以及自怨自艾的心情躺到了列車下,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在這個悲劇故事中,根本的錯誤當然要歸因于封建社會的包辦婚姻制度,大多數沒有感情基礎、年齡懸殊的結合都是不幸福的。男人可以娶妾或再找相好,而女人由于有貞節制度和不合理的離婚制度受害尤深。認命了只是不幸而不會發生悲劇,不認命的安娜不愿采取當時上層社會流行的情人制度(偷偷摸摸只做不宣揚),公然挑戰社會秩序和公共道德,與伏龍斯基明目張膽地大搞婚外情并生孩子,必然會受到群起而攻之,他們的愛情最終在各方壓力下破滅。
對安娜,本人雖然同情她追求愛情的權利,但不贊成她用這種非法不道德的方式,盡管是迫不得已的,她如果真勇敢,在當初姑媽出嫁她時就應該反抗。結婚后享受著丈夫上流社會的物質和榮譽,卻做出背叛的事情,置丈夫和兒子于恥辱之中,文中多次描述安娜有愧疚之心,但愛情戰勝了理智和責任,她這種行為是應該受到譴責的。朱熹講的“去人欲存天理”還是有道理的。
對伏龍斯基,我雖然肯定他對愛情的真誠投入,肯定他英俊瀟灑、勇敢有擔當,但還是要批評他這種為了愛情不惜破壞別人婚姻的違反法律和道德的行為,不過他的知錯自責和補救的態度和行為(奸情發現后開槍自殺抵罪和安娜死后心灰意冷奔赴戰場獻身)還是可以獲得了部分原諒,也是一個有良心的人應該做的。
對于安娜的丈夫——內閣部長卡列寧,我對他是既同情也批評。同情他的悲慘遭遇——一個部級高官老婆竟然跟人跑了,戴了綠帽子遭受了莫大的恥辱。批評他咎由自取,一心想當官,忽視嬌妻的感情生活以至紅杏出墻。不珍惜漂亮迷人的妻子,讓其精神空虛田野荒蕪就是犯罪!男人要學會處理工作和家庭中的不同角色,不僅要搞好事業,還要照顧好老婆孩子,這樣才是一個成功的男人。
對于封建社會那種先結婚后談戀愛的婚姻制度,因為沒有感情不合可以離婚的規定,如果兩人實在談不來那確實是不幸的,特別是對女人來說,偷偷出軌似乎也就情有可原了。還是當代的自由戀愛婚姻制度好!我們要珍惜!
2015/10/18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