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關于戰爭的讀后感
前一段時間讀了各地方臺熱播陳彤的《馬文的戰爭》,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很久沒有一口氣而且這么短時間地讀完一本書了,我覺得讀得快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故事本身有多新奇,吸引我的是文章的語言風格和表現的情感內容。
我想先說說小說的語言風格:
首先,語言很有個性,喜歡用長句子,用大量的排比式的修飾語,這種像滔滔江水一樣的文字傾瀉而下迫使人一口氣讀完,很有閱讀快感。
我覺得小說能暢銷的一個原因也許就和這樣的語言風格有關系吧,因為這是一個生活工作都充滿快節奏感的時代,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中感受的是一種緊張感,而小說的語言特點也無形中迎合了人們的這種心里暗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這種生活。我本身是個說話做事比較講究速度的人,這樣的語言風格很適合我的性格,我喜歡。
比如:楊欣說:“以前吧,特敬佩那種能受得住熬得過去直守得云開見日直熬到深山見太陽的那類女人。”
馬文有一句:您也是一個受過教育有理想有知識有文化的婦女,怎么就能把自己當成一老媽子自覺自愿地把伺候人當天職當使命當樂此不疲的偉大事業來干?
其次,語言的豐富聯想性,不論是人物對話語言還是敘事語言都給人一種豐富的聯想性,寓言、古詩都被拿來發揮作用,讓人物活起來,讓故事生動起來,讓語言詼諧起來。比如:
宋明有了點小權利后送給馬文一張健身卡,馬文不要,宋明說生命在于運動。馬文立刻接上了,說了句:瞎掰,生命在于靜止。你看那些老烏龜,爬得巨慢巨慢的,人家活多長?你再看豹子,跑得飛快飛快的,能蹦跶幾年?
離婚后,馬文偷看楊欣的手機,楊欣很生氣,馬文抬起臉說:要么你這人不知好歹呢?我這不是幫你認清你目前的形式和首要任務嗎?你的首要任務不是消極地等待李義抬大轎來娶你,守株待兔連兔子都等不來……就是碰巧能來一只,也是瞎模糊眼,一頭撞在樹上把自己撞暈過去的那種笨兔子,智商不太高、視力還不太好的那種……
這種寓言故事的運用,能讓人物的論斷在特定的語言環境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它的說服力甚至能抵得上千言萬語的說教性的理論,讓人感覺有種事實勝于雄辯的痛快。有時甚至是歪理,但這種傳統故事的運用,卻能讓你無形中滋長一種同感。
再如:
“楊柳岸,曉風殘月,執手相看淚眼”,難道看的是老婆的淚眼?“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難道約的是孝敬公婆生兒育女的黃臉婆?“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那是為誰翻?他們也就是寫悼亡詩的時候,才能想得起老婆,而且這個老婆還得早死,要是命長,連這待遇也沒有。
古詩文在我們國家既是“陽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只要受過教育的人都對古詩文耳熟能詳,特別是一些有名的古詩更是婦孺皆知。在文中能運用一些古詩,不但能給文章增彩,而且能達到現在語言不能達到的效果。以上用的三句古詩都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被作者拿來用在這里形容夫妻關系,我覺得很有力度。用古詩中出現的情況說明夫妻關系,說明這種情況由來已久,讓人信服。而且引用古詩,還能免除很多啰嗦性的說教語言。古詩用在現代文學中可以起到以一當十當百的作用。
再次,人物語言具有強烈的幽默感,這方面故事中馬文的語言是一典型。我總覺得每個人都是油腔滑調的,但又不是單純的“油、滑”,這種“油、滑”透著一種智慧的詼諧,詼諧得讓人閱讀小說的過程中感覺很輕松。這樣的例子在小說中可以說是隨處可見,上面的例子也能可見一斑。其他例子就不多列舉。
談過語言風格后,接下來,我想談談我對小說表現的主題的理解和看法。
我覺得在表現夫妻感情上,作者想告訴我們很多,可以是見仁見智吧,但我從小說中得到一點:生活是如此的瑣碎,我們走進圍城不容易,要好好珍惜眼前人,在外面轉了一圈后發現,還是原配好啊。
馬文的戰爭是圍繞著女人的戰爭,更是馬文的生活中楊欣無處不在的戰爭,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處處體現著作者的犀利,作者總能戳到人的痛處,總能一下子戳到事情的關鍵處。但在這種犀利的語言中“我們分明能感受到婚姻的痛楚和幸福的真相。”其實馬文辛辛苦苦“戰爭”了一大圈兒,還是沒有擺脫楊欣的陰影,兩個人十一年的婚姻生活足以讓兩個人的聯系滲透到任何細節。
就馬文和楊欣的關系與馬文和李芹的交往相比,和楊欣總是鍋碗瓢盆醬醋茶針尖對麥芒惡語相向,但透著一種關心和親昵,而和李芹一般是葡萄美酒夜光杯喝茶煮咖啡,卻讓人感到一種距離和小心。你說生活應該是前者呢還是后者好呢?最后,李芹的離開,馬文的回歸是水到渠成的合情合理的了。
從小說中我還得到一點啟示:在我們傳統的婚姻中,要想“和諧”,那就要男人是天是支柱,是經濟的主體,而女人就要小鳥依人賢惠的有點傻氣,是家務的主體。否則,婚姻就很難長久,這樣的例子很多,生活中隨處可見,影視劇中更是比比皆是。像馬文和李芹,兩個人也甜蜜了好一陣子,可最終馬文在李芹的看不起的埋怨中離開了,馬文在經濟上和李芹相差太大了,我們中國的男人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所謂的“吃軟飯”,為什么李芹一提結婚馬文就有壓力,李芹強大的經濟實力是馬文的心里障礙,更是馬文和李芹的關系的巨大障礙。
還有,從李芹的身上,我感到:女人相對于男人而言,對婚姻更渴望,任何女人都有家庭的理想,不要說正常的女人,就是古代的妓女哪個不渴望著從良,嫁個人成個家。所以我覺得沒有任何一個女人愿意做一輩子情人,因為情人是青春事業,因為她會老去。李芹最終還是向馬文要婚姻,這也是馬文離開李芹的原因,馬文在李芹只愿能兩個人在一起能開心的前提下,沒有任何心里負擔地和李芹交往,可當最后李芹提出要婚姻的時候,馬文意外了,不知道怎么辦了,可馬文又不是一個十足的壞蛋,不是一個沒任何責任的人,于是在李芹要求下答應給李芹一個婚姻。可是他們之間的我在上面說的障礙并沒有消除,它依然存在,這樣的情況下的婚姻哪個女人敢要,所以最終李芹選擇了放棄,選擇了放手,給自己自由給馬文自由。
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我們卻忽略了愛情的轉化,其實我們的愛情并沒有消失,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著,那就是親情。我覺得這恰恰是我們應該高興的地方,因為人們經常背叛愛情卻不會背叛親情。所以我們應該這樣想:我們的愛情變得更醇厚了,厚重到我們與愛人之間又多了一份親情。
我覺得馬文和楊欣之間就是這種情況。馬文和楊欣是一對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冤家”。我認為他們印證了愛情能轉化成親情,當然這種轉化是在兩個人有感情基礎的,兩個人當初走進婚姻那是有感情基礎的,不知道作者有沒有表達這個意思,我覺得他們之間滲透了對彼此的親情,他們在爭吵中推進生活,他們卻不知道對彼此的感覺,失去了才知道這個人其實已經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左手握右手沒感覺,那是因為左右手同是身體的一部分。夫妻兩個人之間沒有了戀愛時的激情和觸電感覺,那是因為兩個人已經變成了親人。兩個人吵來吵去折騰來折騰去還是把對方的事情格外放在心上,無論什么時候,只要事情一旦出現兩個人第一時間想起的還是對方,在電話里在家里都能毫不設防地真情流露,這不是情感表達的一種特殊方式嗎?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覺得對小說的理解我僅僅停留在表面,我所感受的我所理解的僅僅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極小極小的一部分。每個人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生活閱歷的不同,都會對小說進行不同的再創造,相信每個人從小說中都會得到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并讓這種體驗運用到生活中,給自己以警示。
馬文的戰爭也許還沒有結束,需要想象力豐富的讀者繼續想象以后的情節發展,可我不是一個想象力豐富的人,我覺得已經有了結局。我們的生活也沒有結束,我們也都有著自己的戰爭,在這個戰爭的圈子里,何去何從只有自己去感受只有自己知道。
最后,祝福所有生活在圍城里的人,好好珍惜和把握眼前人吧!
篇二:關于戰爭的讀后感
“故壘蕭條大樹凋,高衙依舊俯寒潮。英名左鄧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這是《中日甲午戰爭》中的一篇詩文,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英勇抗擊日寇的我北洋水師將士們的錚錚鐵骨。
書中是這樣記載的: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八月17日中午,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艦隊在黃海大東溝海面遭遇日本艦隊來犯,12點50分,雙方艦隊接火,拉開了甲午戰爭的序幕。此戰我以10艘艦對敵艦12艘。戰斗異常慘烈,定遠和其姐妹艦鎮遠艦在陷入敵艦的重圍之中,仍然堅持戰斗,定遠艦右翼總兵劉步蟾和鎮遠艦左翼總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戰愈勇。3點半時,定遠艦所發出的30厘米半口徑巨彈,命中松島。日本旗艦被擊中起火,完全喪失了指揮和作戰能力。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臨危不懼,對大副陳金揆說:“倭艦專恃吉野,茍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決定除掉敵艦主力吉野艦,于是,陳金揆果斷開足馬力,直沖吉野艦,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將士全部殉難。鄧世昌墜海后,其隨從劉忠持救生圈往救,但鄧世昌以“闔船俱沒,義不獨生,仍復自沉。”這天正是鄧世昌45歲生日,他與200余名官兵壯烈殉國。鄧世昌“大將怒沉舟”的悲壯故事,給后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為中華民族歷史譜寫了一曲壯烈的悲歌!經過4小時40分的酷戰,我方5艦沉沒,800余人傷亡;日方六艦受重創六艦受傷,傷亡300余人。
讀到這里,我的心異常焦慮,有如此英勇的戰士,我們為啥還會慘敗哪?我們再看看當是的清政府吧。
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在清漪園的廢墟上興建起頤和園。致使北洋水師沒有更新裝備,彈藥不足。開戰后清政府最高軍事統師李鴻章,又執行避戰保船的方針。這樣,北洋艦隊深藏威海港內,坐待日寇來攻。后來,日軍從寬松成登陸,占領威海,致使劉公島成為一個孤島。在外援斷絕,內部叛亂的情況下,丁汝昌仍連續擊退倭寇8次進攻,最后,知大勢已去,遂自殺殉國。在當時政府腐敗、國民羸弱、士氣不振的形勢下,丁汝昌一人是無法挽回敗局的,“壯志未酬身先卒,常使英雄淚潢襟”。
中國近百上前的歷史悲劇,雖已成為過去,但它幾乎是一部中國近代史的縮影,一個可悲可泣的歷史教訓,當引起后人的無限深思!
看今朝,美國富強,他想打誰就打誰,沒有人敢惹,朝鮮戰爭,阿富汗戰爭,南斯拉夫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都是打著給人家帶來和平的謊言發動的。多少百姓無家可歸,多少妻兒老小慘遭涂炭,有誰給他們做主,有誰給他們撐腰,沒有,因為他們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這就是強權,沒有理可講的。
滄海橫流,驚濤拍岸,似乎還在默默地吟唱著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中日甲午戰爭記錄著清王朝的腐朽無能和中國人民不可侮的民族氣節!如今,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里,(www.qiantimeigw.com)我們要牢牢記住,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負,就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國家領導集團,帶領人民搞好建設,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綜合國力,加強國防,把國家建設的無比強大,上下一心富國強民,這樣才能使我們立于不敗之地,才能使我們昂首立于世界之林,才能讓我們的子孫后代有幸福安康的日子過,這也就是我們要生存,要和平的唯一出路。
篇三:關于戰爭的讀后感
在學習中,我知道了圓明園是聞名世界的皇家園林;知道了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還知道了圓明園是世界上的博物館、藝術館。可是觀看了《火燒圓明園》后,我又知道了圓明園是怎樣被毀滅的。看了圓明園的毀滅,我真有些說不出的感情……圓明園里的建筑雄偉壯觀,亭臺樓閣玲瓏剔透,還有許多景點是仿照各地名勝建造的,圓明園里還有許多奇珍異寶。
可是那么美的園林,竟在短短的三天內,就被英法聯軍用殘忍的手段毀掉了。在這三天內,圓明園在英法聯軍的摧毀下變的不堪入目:他們把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拿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這已經夠可惡的了,但是,英法聯軍為了燒毀罪證,用火把我國花了2個世紀的時間建造好的圓明園給燒毀了,英法聯軍任意的摧毀圓明園,可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非但不去制止它,而且還去當他們的走狗!我覺得英法聯軍很霸道、野蠻,他們不擇手段的毀了圓明園,圓明園的毀滅就是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燒毀圓明園的最好罪證。然而,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已經過去了,現在圓明園已經不是以前輝煌的、燦爛的圓明園了,現在的圓明園是一堆殘垣斷壁,一堆廢墟。當時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那一刻將深深的印在人們的心里。當時清朝政府是腐敗無能,花錢如流水。一頓飯都要花掉許多銀子,飯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他們穿的衣服都是上等布料做的,也要花掉許多錢;大官人吃喝玩樂……花掉許多銀子。可他們知道,這些供他們吃、喝、玩、樂的銀子都是從老百姓身上搜刮來的銀子,他們吃著、穿著、用著老百姓的銀子,竟然還心安理得!他們根本就沒理老百姓們過的好不好,所以,當時我國只有挨打和受欺負的份兒了。
看到圓明園那悲慘的結局,我更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知道了“閉關鎖國”的后果……只要能多多向外學習、交流,就會更加繁榮富強,不會為他人所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