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后感
作為媽媽和老師,我對兒童教育方面的書籍一直是更為關注一些。一次在新華書店里,發現的這本書。《卡爾·威特的教育》真的是一本好書,這是一本關于幼兒教育方面的書籍,是一部有有著很長的歷史的經典教育書籍。因為是教師,所以我帶著疑問的眼光讀完老卡爾寫的育兒經驗,卡爾威特在三個世紀前的教育經驗在現世仍然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對現代的小學教育,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鑒。
素質教育很早就開始有了,至少在卡爾威特的教育方式上就是這樣應用的。以素質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基礎,在上面建筑一個神童般的宮殿,這就是卡爾威特的成功秘訣。
教育孩子要有正確的方法,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為習慣,要開發孩子的智力,引導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興趣,養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培養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鼓勵孩子敢于向成人提問,作為老師和父母,我們可能什么都知道,只要把問題的思考和解決的方法和步驟展現在孩子面前。明確告訴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書,上網或者請專家。在引導孩子查書找資料、向別人請教的過程中,孩子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同時培養了孩子對讀書的好奇心、發現問題的恒心、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要養成孩子的好習慣。專心致志的習慣——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才能有好的結果。學語文時就只考慮語文,學數學時就專心于數學,如果在學習時想著玩,玩時又擔心學習跟不上,不能用心一處,即使學生整天坐在書桌旁,那也只不過是裝裝樣子而已,只是一種對自己和別人的一種欺騙。學習任何學科也是一樣,只有專心致志才能學好。
敏捷靈巧的習慣——一部分學不拖到最后就不想做,久而久之,這些學生作業一直遲交,甚至不交,其實這些學生不明白,迅速完成作業之后,多余的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發展自己的愛好。如果不養成敏捷,靈巧的習慣,能做的事就更少了!堅持不懈的習慣—— 在學習上會有很多難以預料的困難,但是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夠堅持,那么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好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小學階段是養成好習慣的關鍵時期,所以我覺得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應該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從玩中學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輔導孩子的過程和孩子學習的過程都應是快樂的,并且成效顯著的話,我想智慧的大門就打開了。
早期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說“三歲決定人的一生”嗎?但又是什么在三歲之前決定了孩子的一生呢?是早期的識字教育?早期的數學教育?還是早期的才藝教育?這些并非不重要,但卻不是最重要的。這本書的副標題為:為孩子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這讓我想起了圣經里的一句話:“凡聽見我的話就去行的,好比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聽見我的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并卻倒塌得很大。”
你愿意你的孩子是那磐石上的房子,還是沙土上的呢?我想沒有人選擇后者,那么這本書會教給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讀懂孩子的行為,并將孩子的行為引導到一個有效的目標上去。就像圣經里說的:“教養孩童,走他當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篇二:中外幼兒教育名著解讀讀后感
在人類知識的海洋中,名著名篇是最燦爛的浪花。在人類思想的偉大進程中,每一個判斷都是歷史的判斷。教育發展歷史上的名著名篇雋永耐讀,經久不衰,滋養著人類的教育不斷向前,孕育著莘火相傳的希望。然而,這么多的教育文章,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很難在短時間內領略其精華,很有幸,我讀到《中外幼兒教育名著解讀》這本書,為我提供了一條領略古今中外幼兒教育名著名篇精髓的捷徑。
幼兒教育思想的發展經歷了復雜,后浪推前浪的不斷演進的過程。在我的記憶中,在我很小的時候,幼兒教育感覺只是停留在看看孩子的觀念上面,讀了本書以后,我才知道我的認識是多么膚淺,其實,"幼兒教育"已經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只是,在詞語的運用上有所差別,與其相對應的就是"蒙養",既教育童蒙之意思。春秋時期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儒家教育理論體系的奠基人――孔子很重視早期教育,確實,正確的早期教育能夠使兒童形成好的習慣,并使兒童早立志。那時,孔子很注重孩子的主體教育,個體教育,終身教育等思想至盡仍有重大的意義。
同時,本書通過四個階段的介紹,分別講述了我國,外國近代中國幼兒教育歷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幼兒教育人物及其對幼兒教育的看法和主張。書中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原則不因為時代變遷而失去其價值,所選的都是古今中外流傳的教育經典,是各個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對人類教育的發生和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作品,其中有很多當代有影響的教育理論家的代表作和國際組織的教育報告。滿足了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實際需要,也為我今后的幼兒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其中,最令我驕傲的是我國創造教育世界和探索的先驅者——陶行知先生,他指出"兒童是有創造力的",并證明兒童有創造力,他通過"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眼睛,頭腦,雙手,嘴巴,空間和時間,和培養兒童創造力的"三個需要"說明創造力雖然不完全是由教育創造的,但能教育能啟發,培養,解放兒童的創造力,使我收益非淺,讓我明白,教育工作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一定要有民主的關系。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時常提醒自己,注意循循善誘,耐心啟發,因材施教,確實,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如果對教育者施以強制,那樣只能培養出唯唯諾諾,墨守成規的庸人,培養不出富有創造力的天才。
書中還有闡述了如:蒙臺梭利,杜威,皮亞杰,蘇霍姆林斯基等很多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的外國幼兒教育家的理念,生平與成書經歷,其中最讓我感動心靈的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這是蘇霍姆林斯基醫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閃耀著他為了兒童的發展而無私奉獻的精神與光輝形象。這種全身心的投入能開啟一個嶄新的世界,能帶領孩子在實踐中獲得創造生活的鑰匙,能讓每一個孩子在師生互動中煥發生命的活力,實現教育的真正價值。這種精神多么值得我們每一位幼兒教育工作實踐者學習啊,也許,很多時候,我們應該反思我們今天的幼兒實踐教育,我們今天應該怎樣做教師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 其實,每一個孩子心靈中潛藏著巨大的生命創造力,他們都有幻想,都會編故事,會唱歌……如果我們擁有象蘇霍姆林斯基一樣宏大的胸懷,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那么,你就會發現:每一個兒童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藍天下的快樂學校也就不會是一個童話。
通過閱讀本書,我的內心獲得了充實,教育工作也有了更大,更遠的目標。莎士比亞有句名言: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首先必須是一名讀書人,尤其是我們處在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時代,只有堅持讀書,并學以至用,才能不斷提升自己,走向成熟。
篇三:幼兒教師專業發展讀后感
我看了一本關于教師專業成長的書籍,給我感觸很深,也從中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我是一名幼兒園教師,面對的是弱小稚嫩的孩童,但他們是人類的未來、國家和社會的希望,所以肩負著教育的重任,應該不斷地學習,努力承擔起這份“根的事業”,不負國家和社會的使命,把她視為神圣的職業,不斷地讀她、研究她,最終做一名“人師”,當一滴社會發展歷史長河里的水,折射出太陽的光輝。
書中第六章內容是“做自身專業發展的主人”,告訴我們,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是主體意識的增強。最讓我關注的是老師要注重不斷提升和重建個人理論,保持自己的教育實踐在理性的軌道上持續運行,也就是在教育過程中,要不斷地學習理論、實踐理論、反思成敗,體現教育智慧、教育創新。書中采用理論觀點和事例相結合來說服讀者的心,用感人的故事事例來幫助讀者的我消化理論和吸收知識,激發我“也要這樣做個好老師”。其中最精華的部分是教師自身職業的人格塑造。教育的真諦是育人,育人的關鍵是塑造人格。其中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讓我感受最深,“只有人格才能夠影響到人格的發展和規定,只有性格養成性格。”以及彼得洛甫斯基的“教師自己是以整個人格來與兒童接觸的。”日本教育家柴田榮義的觀點“教師的整個職業是以教師的人格決一勝負的。”都將教師的人格擺到了重要位置上來,將教育的最高境界看成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溝通與擁抱,具有“點燃”生命的力量。完美的教師人格,可以達到“不教而教”或“無為而教”的境界。所以要求老師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要不斷自我教育,終身學習,不僅提高知識和技能更應增強專業精神,注重自身的人格塑造。在“我的精彩”“雨傘的故事”“愛的回報”等幾個真實故事中,讓我看到老師的愛都是以孩子的愛作回報的,一個個都是“愛的教育”,“情感的教育”,老師平時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會感染著、教育著身邊的孩子。所以作為教師平時對待工作一定要認真、執著,忠誠于這一份職業,要富于責任感。在日常教育中有積極的自我意識,不斷反思和調控自己的言行舉止,嚴以律己,為人師表,將終身自我教育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作為職業生涯的推動力。
書的最后部分是北京市特級教師李玉英和孩子們的故事,故事娓娓道來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快樂、純凈又充滿愛的世界。用 李老師自己的話說“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充實的、有聲有色的”。(www.qiantimeigw.com)我要學習她用心教育,培養孩子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對同伴友善、樂于助人等優秀品質,平日里以身示教,用自己的愛來感染孩子們,用自己的真、善、美的心靈來教育孩子,做一個孩子們心中真真正正的好老師。
篇四:幼兒早期教育讀后感
《幼兒早期教育》雖說是一本雜志,但其中的內容形式是豐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兒早期教育》,我都深有感觸,因為這本書不僅是針對幼兒教育,對家庭、社會、幼兒園、教育都有很好的認識。一本薄薄的雜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誠的“教養筆記”、甜蜜的“教師書房”、良好的“家園互動”等等,每個內容形式都寫的如此深動,尤其是教養筆記,真的能讓人受益非淺,也能給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帶來一些靈感和啟示。
“教養筆記”中的一篇文章讓我很感動,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圖書架旁的碎紙片”,講述的是老師在教室的圖書架上擺了很多新的圖書,可是總是發現有書的破壞,為此老師利用了晨間談話對孩子進行了愛護圖書的教育。可是沒過幾天還是有這樣的現象,老師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孩子們為了折紙飛機玩,于是,老師為孩子們準備了一些作業紙好方便孩子們折紙飛機。可過了幾天,圖書封面還是被撕壞了不少,老師再次找出了原因。原來孩子們有了紙飛機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師已經給予支持但是這種支持還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們初步的需要得到滿足后,他們會產生進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細致的思考,發現幼兒感興趣的“折飛機”活動中隱含的教育價值,及時提供不同質地、不同大小的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們班是早期閱讀實驗班,孩子們在看圖書的環節中有很多點跟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們老師處理的方式卻不一樣,我們有時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這些需求,看了這篇教育筆記后確實讓我們感觸很多,也學到了很多。
《幼兒早期教育》中還有好多吸引我的欄目及文章,有些文章雖簡短,內涵卻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觀點都是非常值得我們細加品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