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重點貧困地區。2001年我縣被確定為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全縣版圖面積2398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辦和兩個省管開發區,有578個行政村,其中規劃貧困村304個,規劃老區村433個,總人口100.3萬人。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和完成初步構建特色支柱產業體系的工作目標任務。 國務院批復的《大別山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提出要把大別山片區建設成為“革命老區加快發展示范區、國家重要糧食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承接產業轉移重點區、紅色旅游勝地和文化休閑旅游目的地、華中和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到2015年承接產業轉移取得實效,經濟結構得到優化,全面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為實現《綱要》提出的建設扶貧產業目標,全面了解我縣中藥材扶貧產業的實施情況,探索扶貧產業發展路徑,找準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以便集中扶持,加快發展,縣扶貧辦、縣中藥材生產辦聯合組成調研組,深入我縣中藥材重點生產基地,通過走訪種植大戶、加工企業、交易市場,與基層農民、企業及市縣領導廣泛座談交流,聽取各方面意見,對全縣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突出問題有了較全面的了解,依據發展成效和突出問題,提出了促進中藥材扶貧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現報告如下:
一、我縣中藥材扶貧產業發展的優勢
XX縣是明代偉大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故鄉,素有醫圣故里、教授名縣、王府勝地、養生之都之美稱,自然地理獨特,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中藥材資源豐富,享有“大別山天然藥庫”美稱,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已形成一條龍,有中藥材扶貧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優勢。
一是具有人文資源的品牌優勢。XX縣是明代偉大醫藥學家李時珍故里,李時珍品牌和《本草綱目》品牌是全國獨有品牌;XX自古為長江中下游地區中藥材集散地,醫藥經濟發展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就載譽九州,明清時期更為繁勝,素有“千門萬戶懸菖艾,出城十里聞藥香”之說。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的1892種藥物中,XX境內能生長的663種并有1萬多種方劑。全縣現有中藥材存量面積達21萬畝,種植品種達36個,其中丹參、蘄艾、百合等三個品種成為湖北省道地藥材GAP示范基地,紫蘇、百合、薏米、芡實、白扁豆、薏仁米、葛根、桔梗、菊花、山藥、梔子、甜葉菊等藥食兩用品種都陸續得以開發,在全省處于領先地位。
二是具有藥材種植的自然條件。XX縣位于大別山南麓,地形復雜多樣,東北高西南低,地勢北東高山峻嶺、中部丘陵起伏、南部湖泊棋布,海快車度落差1232米,且XX屬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歷年平均無霜期249.1天,降水量1341.7毫米,日照時數2025.8小時,氣溫16.8度,特別是丘陵約占總面積的50.5%,具有適宜中藥材生產(光照、溫度、水分、大氣等)條件要求,具有建立中藥材GAP基地的最佳條件。
三是具有藥材生產的雄厚基礎。XX境內的中藥資源豐富,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21萬畝,有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48家,注冊資本達4000萬元。全縣有中藥加工企業6家,固定資產達15億元,其中李時珍醫藥集團是醫藥行業生產全國百強和全省十強企業,是湖北省唯一中藥材產業化龍頭企業,李時珍生物科技公司開發的紫蘇油、紫蘇膠囊等系統產品處于全國領先水平,“本草綱目”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年可轉化中藥材加工能力達10萬噸;有醫藥流通企業3家,年中醫藥交易額達10億元。
四是具有專業市場的營銷網絡。李時珍國際醫藥港項目是以國家級蘄州李時珍中藥材專業市場遷建擴建,以現代醫藥和健康產品為主題的貿易物流平臺,建筑面積143萬平方米,設有中藥材專業市場、醫藥和健康產品交易區、醫療器械交易區、倉儲物流區、會展區、產品研發綜合服務區、藥商配套生活居住區和百草藥種植園等8個功能區,藥材日吞吐量100多噸,日交易額60余萬元,為湖北打造中醫藥產業強省和XX實現“藥旅聯動發展戰略”提供強有力地支撐。
五是具有政策拉動的發展強勢。XX縣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聯系縣,中藥材扶貧產業建設項目被明確列入《大別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和《湖北省產業發展規劃》中。近幾年來,XX縣縣委縣政府提出高揚李時珍旗幟,實施藥旅聯動戰略,確立了“華夏中藥谷,東方養生城”的發展定位,融合發展大醫藥、大旅游產業,發揮兩大朝陽產業合力效應,構建中藥材種植業、醫藥加工業、醫藥物流業、醫療健康養生業的全產業鏈,著力打造大別山藥源基地,將中藥材發展上升至戰略決策高度來抓,蘄政發[2012]4號文件規定對每年新增中藥材基地面積每畝補助100元的激勵政策,這為XX縣中藥材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和難得的發展機遇。
二、我縣發展中藥材扶貧產業的具體做法
近幾年來,XX縣圍繞“藥旅聯動”戰略,已形成藥材旅游主導產業為主、其他產業為輔的產業扶貧格局。尤其是去年縣第十四次黨代會后,全縣中藥材基地面積達到21萬畝,中藥工業產值達到22億元,中藥商業貿易額達到5億元,中藥總產值達30億元,占全縣GDP的30%,中藥產業成為XX縣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全縣現有9.7萬戶群眾從事中藥材種植和加工,占總戶數的31%,貧困群眾從中年獲益年人平增收500元,2013年全縣新增中藥材面積3.0萬畝,新增千畝連片藥材示范基地16個,新發展300畝以上中藥材示范村56個,其中蘄艾、夏枯草二個品種由李時珍醫藥向國家食品監督管理局申報中藥材GAP認證,為XX中藥材品種市場占有率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是突出科學規劃,確立中藥材扶貧產業的區域布局。按照縣委縣政府確定發展50萬畝中藥材的目標,我們在貧困山區、庫區、沿江、沿湖、沿河帶重點發展6個萬畝藥材帶示范帶動提高規模區域藥材基地建設,確定了蘄艾、夏枯草、梔子、金銀花、厚樸等五大主導品種,重點發展100個1000畝連片藥材基地和200個300畝以上中藥材示范村,實行規模化、規范化、公司化、市場化種植,每年新增中藥材面積3萬畝以上,到全縣中藥材面積達到30萬畝。建設沿蘄河萬畝蘄艾示范帶,沿蘄太線萬畝夏枯草示范帶,沿長江管窯、彭思萬畝梔子示范帶,沿大別山旅游路萬畝金銀花示范帶,沿花園水庫萬畝厚樸示范帶。帶動發展管窯、彭思、橫車等三鎮一品10萬畝梔子基地,發展沿蘄河蘄州、八里、赤東、漕河、劉河等鄉鎮10萬畝蘄艾基地,每年發展5萬畝中稻套種夏枯草基地,發展獅子、向橋、大同、檀林等鄉鎮300米海拔區域10萬畝厚樸基地,發展大別山旅游公路沿線株林、劉河、青石等鄉鎮5萬畝金銀花基地,漕河鎮環鷂鷹巖水庫和環黃廠水庫2萬畝的金銀花基地,大同鎮環大同水庫1萬畝金銀花基地,鞏固發展獅子鎮、檀林鎮2萬畝金銀花基地。
二是突出招商引資,創新中藥材扶貧產業的多元投入。我們積極宣傳XX發展藥材基地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優惠政策,引進民營和社會資本來我縣投資中藥材基地建設,堅持按市場經濟的辦法發展基地,堅持要求以公司、專業合作社、大戶為主體發展基地,堅持發展一個成功一個的理念,不斷擴大規模,提高種植效益,做強藥旅聯動示范,實現藥材基地建設與養生旅游聯動發展。近幾年來,我縣共引進資金3.6億元,引進藥商老板86人,建設中藥材種植基地80個,面積達到4.8萬畝。2012年縣扶貧辦引進安徽籍老板虞華芳成立湖北風森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在向橋鄉龍井、大山、桐油等村租賃荒山1萬畝,租期70年,用五年時間發展銀杏種植和深加工,種植銀杏樹2000萬株,培育銀杏苗600萬株,創辦黃酮素提取深加工廠。現已投入2400萬元,新建廠房2400平方米,建起銀杏研究實驗室、銀杏葉烘干車間等,已開挖荒山4000多畝,已播種銀杏種子3萬斤,栽種銀杏7.8萬株、厚樸2.3萬株,拉動當地150人貧困戶常年在基地就業,群眾年打工收入達到48萬元。李時珍醫藥集團經招商引資在我縣建立后,漕河鎮大路鋪村抓住機遇,迅速擴大藥材基地規模,將原有的400畝藥材生產基地擴大到1200畝,不但成為的藥材展示基地,還成為全縣科普示范和養生旅游基地。武漢陽慷醫藥集團有限公司投資2000多萬元,在獅子鎮花涼亭村新建500畝優質金銀花種苗基地,帶動全鎮19個村金銀花基地建設,面積達到4800多畝。
三是突出模式創新,探索中藥材扶貧產業的發展途徑。貧困群眾受益是中藥材產業扶貧發展的最終目的,我縣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基地+農戶”、“大戶+基地+農戶”等藥材基地發展模式和藥材高效種植模式,不斷提高藥材種植規模和效益,推進中藥材基地穩步發展。為了破解土地難流轉、規模難做大、產業難集中的難題,管窯鎮嵐頭磯等村探索藥材基地“老板+農戶+村集體”發展模式,采用老板投資建設藥材基地,農戶提供土地,村集體免費提供種苗,老板、農戶、村集體各占70%、25%、5%的股份,實現三方互利共贏,利益機制分配合理,促進了藥材基地規模化規范化發展。目前,管窯梔子基地已發展到一萬畝,梔子鮮果市場價上升到每斤3.9元,畝平純收入2400元,吸引了省內外藥商驅車現場收購。今年,我縣在漕河、張榜、檀林等鄉鎮推廣該種模式,加快了土地集中流轉,推進了中藥材基地建設,據統計,今年流轉土地3.5萬畝發展了藥材。同時積極推廣“藥林套種”、“藥稻套種”高效種植模式,在油茶基地套種夏枯草,在楊樹基地套種蘄艾,在中稻田里套種夏枯草,中稻輪作百合,通過種植模式的轉變,增加藥材面積,提高藥材種植效益,全縣實施“藥林套種”、“藥稻套種”面積有1萬畝。
四是突出典型帶動,擴大中藥材扶貧產業的示范效應。我們在發展中藥材扶貧產業上,采取龍頭帶動、市場拉動、政策推動、科技促動“四動”模式,注重發揮中藥材扶貧產業的典型示范效應,用鮮明的成果實踐引導發展中藥材扶貧產業,讓貧困群眾在發展中藥材扶貧產業中增收,使中藥材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縣審計局從2002年至今,累計組織投入50余萬元資金,在檀林鎮劉芳村十年扶植幫建銀杏基地,目前已嫁接苗木1萬株,成活率達到70%以上,已有1000余株苗木進入掛果期,栽種的10萬株銀杏苗木中,有2萬多株直徑達8公分以上,按市場價值可達2000余萬元。XX縣富源甜葉菊專業合作社成立后,在青石鎮等全縣八個鄉鎮,種植甜葉菊6000畝,與2000余農戶簽訂訂單,年收購甜葉菊近2400噸。大同鎮石坪村全村有80%以上農戶種植百合,種植面積2400畝,每畝毛收入達到5000元左右。橫車鎮韓明秀、劉河鎮石鼓沖村陳躍進、漕河鎮甕門村陳彬、清水河村陳中華、管窯鎮王同華、檀林鎮界嶺村沈繼周等種藥大戶實現了經濟和社會效益共同提高,帶動了周邊群眾發展中藥材種植。
五是突出政策扶持,加速中藥材扶貧產業的發展合力。為了推動我縣中藥材扶貧產業建設,縣委常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確定了我縣集中力量發展蘄艾、夏枯草、梔子、金銀花、厚樸等5個主導品種。縣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發展中藥材生產的意見》(蘄政發[2012]4號),每年精心組織召開了中藥材生產現場會,整合老區轉移支付、庫區移民、土地整改、以工代賑、坡耕地改造等項目資金,建立中藥材發展基金300萬元,同時整合各種社區、部門資金4000多萬元,投入到中藥材扶貧產業中,極大地撬動和促進了各部門和全社會投入藥材基地建設的熱情。縣扶貧辦在制定整村推進工作實施規劃中,明確要求重點村必須有一個200畝以上的中藥材扶貧產業。彭思鎮充分利用國土局土地整理項目,在全鎮發展梔子基地2000多畝,劉河鎮充分利用水利局坡耕地改造項目,發展梔子基地1200余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