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事業單位公車改革最新消息匯總篇
據國家發改委網站消息,中央公務用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日前印發《中央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實施意見》。《意見》中提出,按照中央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總要求,堅持社會化、市場化方向,創新公務交通保障機制,取消一般公務用車,公務活動出行實行社會化,采取報銷公務交通費用、適度發放公務交通補貼或其他符合規定的社會化方式保障公務出行,從嚴配備定向化保障的公務用車,實現中央事業單位公務交通保障高效、費用節約、成本下降和管理規范。黨中央、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機關本級公務用車制度改革上半年完成;各部門所屬在京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底前完成;京外中央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按屬地化原則,與地方同步完成。
《意見》全文如下:
中央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根據《*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14〕40號)有關要求,現就推進中央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中央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重要意義
中央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是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要求的重要舉措,是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務,對規范中央事業單位職務待遇、節約成本、提高效能、促進黨風廉政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也對地方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具有先行示范作用。
事業單位行業類別眾多,單位類型復雜,經費來源多樣,人員身份不一,車輛規模龐大,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工資制度改革也尚在推進中,必須充分認識中央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復雜性,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堅定信心,扎實工作,確保改革工作有序推進。
二、改革范圍、工作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改革范圍
單位范圍為黨中央、國務院直屬非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以及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各單位(以下簡稱各部門)所屬非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各級各類事業單位;人員范圍為所有原符合公務用車配備條件的崗位和人員,目前按照報銷公務交通費用保障公務出行的崗位和人員原則上維持現有方式。其中,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中央事業單位、中央企業所屬事業單位可按照本意見要求實施改革,也可參照中央企業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有關規定實施改革。
(二)工作目標
按照中央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總要求,堅持社會化、市場化方向,創新公務交通保障機制,取消一般公務用車,公務活動出行實行社會化,采取報銷公務交通費用、適度發放公務交通補貼或其他符合規定的社會化方式保障公務出行,從嚴配備定向化保障的公務用車,實現中央事業單位公務交通保障高效、費用節約、成本下降和管理規范。黨中央、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機關本級公務用車制度改革上半年完成;各部門所屬在京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底前完成;京外中央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按屬地化原則,與地方同步完成。
(三)基本原則
1.堅持厲行節約,保障高效。科學制定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各參改事業單位要對本單位公車改革節支情況進行詳細測算,確保改革后公務交通費用支出低于改革前支出,不能因此增加財政預算支出;積極探索和創新符合中央事業單位公務出行特點的市場化交通保障機制,確保中央事業單位社會服務和公益事業工作不受影響。
2.堅持從嚴從緊,應改盡改。將應改單位和符合參改條件人員全部納入改革范圍,從嚴核定保留車輛,從緊確定公務交通費用報銷額度或公務交通補貼標準,不開口子,不留后門,堅決避免違規配備使用公務用車現象。
3.堅持統籌兼顧,分類指導。從實際出發,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根據中央事業單位行業特點和工作實際,區分不同單位性質、崗位類別和人員身份,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不搞一刀切。完善各項配套政策,切實搞好與事業單位工資及財務管理制度等相關方面的統籌與銜接,確保新舊制度平穩過渡。
4.堅持統一部署,分級負責。中央公務用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審核批復黨中央、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機關本級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各部門按照本意見,切實落實領導責任,強化主管部門主體責任,審核批復所屬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確保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任務按期完成。
三、主要任務
(一)分類推進中央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
黨中央、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機關本級,按照《*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的通知》(中辦發〔2014〕41號)有關規定實施改革,取消一般公務用車,保留必要的機要通信、應急、特種專業技術用車和離退休干部服務用車等車輛,在確保節支的前提下,對參改人員適度發放公務交通補貼,通過社會化方式保障其公務活動出行。中央和國務院直屬新聞媒體單位本級管理的新聞記者可根據情況由單位確定選擇領取補貼或實報實銷公務交通費用。
各部門所屬事業單位,取消一般公務用車,保留必要的特種專業技術用車和必要的業務用車等車輛,在確保本單位節支的前提下,對參改人員采取報銷公務交通費用、發放公務交通補貼或其他符合規定的社會化方式等保障其公務活動出行。
已經試行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中央事業單位,按照本意見進行規范。
(二)合理確定公務交通補貼或費用報銷的范圍、標準或額度
黨中央、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機關本級,公務交通補貼的標準、發放范圍和方式及管理使用,按照中辦發〔2014〕41號文件有關規定執行。
各部門所屬事業單位,對參改人員實行以按規定報銷公務交通費用為主的辦法,個別特定崗位確需發放公務交通補貼的應從嚴從緊核定并報本單位所屬的主管部門批準。公務交通費用報銷額度及公務交通補貼標準,由主管部門根據取消車輛數量、運行成本和改革前交通費支出情況,在節支的前提下,按照不高于同地區、同級別機關相應層級公務員交通補貼標準的原則從嚴確定。不得既發放公務交通補貼又報銷公務交通費用。嚴格按規定控制報銷或發放人員范圍,避免普遍發放交通補貼或允許限額報銷的福利化改革傾向。建立公務交通費用報銷總額度和公務交通補貼總數與所在單位規模增長相匹配的動態調整機制。
(三)從嚴核定保留車輛
黨中央、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機關本級保留車輛,按照《關于做好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中車輛保留和處置工作的通知》(中車改辦〔2014〕3號)有關規定核定。
各部門所屬事業單位車改保留車輛,由主管部門核定并報財政部備案,同時按職責權限分系統分別抄送國管局、中直管理局備案。各部門機關本級的機關服務部門可保留1至2輛后勤服務用車。各部門所屬其他事業單位可根據業務保障和專業技術活動工作實際,保留必要的醫療救護、新聞轉播、科學考察、技術勘察、檢疫檢測、環衛清潔等特定功能的特種專業技術用車和必要的業務用車,保留的車輛要有預算,其中特種專業技術用車必須長期搭載固定設備并進行標識化管理,不得在公車改革過程中新增車輛。與主管部門機關同城異地辦公的可根據需要保留1輛工作用車,用于機要通信、應急等公務,但不得借車改名義新增車輛。
各部門所屬事業單位的中央管理領導干部,由各部門自行選擇確定參加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或維持原有公務交通保障方式。
各部門所屬事業單位主要負責人應當納入改革范圍,改革后原則上不再配備工作用車。原配有符合規定標準工作用車,確因工作需要保留,應當經本單位職代會或黨委會同意,報主管部門批準;其本人不得再領取公務交通補貼或報銷公務交通費用等。
(四)妥善安置司勤人員
中央事業單位可按照《關于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中妥善安置司勤人員的指導意見》有關政策,根據以人為本、積極穩妥、因地制宜的原則,認真做好司勤人員安置工作,不能簡單推向社會,要立足內部消化,保障其合法權益,確保公務用車制度改革順利實施。
(五)規范處置取消車輛
黨中央、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機關本級取消的車輛分別移交國管局、中直管理局,按照《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涉及的車輛處置辦法》規定程序進行統一規范處置。
各部門所屬事業單位取消的車輛,由主管部門按照中央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有關規定,嚴格履行資產處置審批手續后,委托國管局、中直管理局公開招標確定的評估、拍賣和解體機構,通過公開拍賣等方式進行處置。處置收入按事業單位有關財務管理制度進行管理和核算。
四、認真做好組織實施工作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各部門要高度重視中央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工作,切實加強領導,明確任務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各部門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工作組要統一負責部署和組織本部門所屬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工作,正確把握改革方向,明確改革工作任務,督促落實到位;事業單位數量和人數眾多的教科文衛等事業單位相關行業主管部門要結合行業實際,加強政策指導,要根據行業業務特點制定本行業事業單位公車改革辦法并報中央公車改革領導小組批準;各中央事業單位主要負責人要親自抓,明確專門機構人員,精心組織實施,嚴格按照要求做好本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工作。
(二)認真制定實施方案
黨中央、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按照本意見制定機關本級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于2月底前報中央公務用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經批準后執行。
各部門所屬事業單位,按照本意見和行業主管部門制定的事業單位公車改革辦法,在深入調研、全面摸底、細致測算的基礎上,結合單位實際,認真制定本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包括本單位節支率詳細測算情況),報主管部門批準后執行。各部門對所屬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批復完成后3個月內,將有關情況進行匯總,包括改革的工作安排、參改人員范圍和數量、各類崗位和人員的改革方式、公務交通補貼標準或公務交通費用報銷額度、保留車輛核定原則和數量、取消車輛處置方式和數量、司勤人員安置情況和改革節支情況等,報中央公務用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
(三)嚴格保留車輛管理
中央事業單位應當對保留車輛實行集中管理,統一調度,嚴格車輛使用管理程序,健全車輛日常使用登記和公示制度,經批準保留的車輛要嚴格用于規定用途。
(四)加大監督檢查力度
中央事業單位要嚴肅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和公務用車管理使用紀律,不得變相超編制、超標準配備公務用車,不得以任何方式換用、借用、占用下屬單位或其他單位和個人的車輛,不得向其他單位和個人提供車輛,不得以各種名義占用特種專業技術用車等定向化保障的車輛或長期租用車輛變相作為個人固定用車,不得既領取公務交通補貼、又違規乘坐公務用車或報銷公務交通費用。
紀檢監察機關要強化監督檢察,及時受理群眾舉報,依法依紀查處違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政策和公務用車管理規定的行為,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審計部門要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情況進行監督,并將改革后保留車輛的配備及運行維護費、保留車輛經費支出、車輛處置情況等納入日常和專項審計監督。各部門要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制度,對違反本意見及公務用車管理規定的責任人追究相關責任,予以嚴肅處理。
相關新聞:
中國的公車改革再向縱深推進。2月17日,中央公務用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正式發布中央事業單位和中央企業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實施意見,這也標志著中央企事業單位的公車改革正式啟動,并有了明確的改革時間表和路線圖。
根據意見要求,黨中央、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機關本級公務用車制度改革上半年完成;各部門所屬在京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底前完成;京外中央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按屬地化原則,與地方同步完成。企業方面,力爭6月底前基本完成中央企業集團總部的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工作,12月底前基本完成中央企業各級子企業的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工作。
據中央車改辦負責人介紹,中央企事業單位車改最關鍵的政策是,明確界定了參改人員的范圍,即不是所有事業單位的人員都參改,而僅僅是符合公務用車配備條件的崗位和人員參改。改革后的公務出行保障,也不是發放公務交通補貼一種方式,而是采取報銷公務交通費用、適度發放公務交通補貼或其他符合規定的社會化方式保障公務出行,從嚴配備定向化保障公務用車。其中,現在通過實報實銷等社會化方式保障公務出行的人員將維持現有方式。因此,并不是社會上一些人所誤解的“事業單位人員普發補貼”。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曾連續多年關注和呼吁“公車改革”。他認為,中央企事業單位車改按照時間表完成難度不大,“難度不大,首先有了中央和地方的黨政機關車改經驗,然后其實很多國有企事業單位,特別是一些制造業行業單位,比較早就開始改革。甚至包括省一級,前些年就有五糧液集團的公車拍賣,大家都看到這是大勢所趨,企業的車改已經自主展開了,現在要做的事情是要把政策進行對接。”
據媒體披露,中央企事業單位車改涉及一級預算的中央直屬事業單位10余家,中央和國家機關部門所屬的各級事業單位1萬家左右,國資委管理的中央企業100多家,還有數十家中央金融企業及各部委管理的中央企業。
與中央和國家機關相比,中央企事業單位車改面對的情況更為復雜,行業類別眾多,單位性質、資金來源、車輛情況、人員情況千差萬別。據介紹,中央企事業單位車改將分級分類制定具體方案,不搞“一刀切”。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介紹說:“推進事業單位公車改革核心是‘三個堅持做到’,即堅持做到分類推進。按照中央直屬事業單位、部門所屬事業單位兩類,分別制定車改政策。堅持做到部門承擔主體責任。文件強調行業主管部門在改革中應承擔主體責任。堅持做到從客觀情況出發制定政策。”
其中,中央事業單位車改意見明確,黨中央、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機關本級,取消一般公務用車,保留必要的機要通信、應急、特種專業技術用車和離退休干部服務用車等車輛,在確保節支的前提下,對參改人員適度發放公務交通補貼,通過社會化方式保障其公務活動出行。
對于中央企業公車改革,意見要求,中央企業主要負責人原則上通過配備公務用車保障履職需要;中央企業副職負責人可由企業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公務交通保障方式。此外,還將取消為退休、離任或者調離本企業的人員配備的公務用車,不得為中央企業集團總部部門負責人及部門其他員工、非本企業人員等配備公車等。
意見還強調,中央事業單位要求車改過程中不得購置新車,中央企業若購置新車,商務型經營和業務用車價格不得超過38萬元(不含購置稅),轎車型不得超過18萬元;不得既發放公務交通補貼,又報銷公務交通費用。
此外,還將完善公務用車使用管理程序,健全公務用車使用明細登記制度,確保每輛公務用車每次公務出行的詳細信息有據可查,防止改革走樣“開倒車”。談到改革的效果預期,葉青評價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減少公車的浪費,那么黨政機關這種節約是很明顯,全國的車減少57%,減少一半還多,可以節約財政支出,由此也帶來了政府和官員形象的重塑。國有企事業單位現有的體制機制,公車也是存在浪費的,一所大學里校長、書記有專車,有些處和部也有專車存在很大的浪費,取消專車發車補,很明顯一點就是說,可以減少公車方面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