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亚洲一本色道 AV,免费观看的AV在线播放

班子扶貧民主生活會對照檢查材料【全文】

思而思學網

貧困戶要脫貧,靠給錢給物等輸血式幫扶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最終要靠致富產業來支撐。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整理的班子扶貧民主生活會對照檢查材料,歡迎大家閱讀!

【班子扶貧民主生活會對照檢查材料1】

秭歸縣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中,積極探索、創新機制、努力實踐,走出了一條精準到村和精準到戶相結合的扶貧方式。

一、秭歸縣實施精準扶貧的做法

秭歸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三峽工程庫區移民大縣。就縣級層面而言,開展精準扶貧,主要是把貧困村的扶持和貧困戶的幫扶作為扶貧開發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探索建立精準扶貧機制,使扶貧項目、資金、措施更加精確地瞄準了扶貧對象,使貧困村、貧困戶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扶持,五年累計解決貧困人口脫貧35000人。

(一)瞄準貧困村,整村推進推出新氣象。新一輪扶貧開發以來,秭歸縣把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環境惡劣、無增收支柱產業、無集體經濟收入、農民非常貧困的48個村確定為整村推進貧困村,集中資金、集中力量,給予重點扶持。大膽創新扶貧責任落實機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1119”整村推進扶貧模式,有效破解資金整合困局。“1119”扶貧模式是由1名縣委常委或縣人大、縣政協主要領導掛帥,1個有實力的隊長單位牽頭,1家規模企業與貧困村開展“村企共建”,9個縣直單位結對幫扶1個貧困村,每年輪換一次,實行集團式扶貧。以往扶貧部門“個人獨奏”變為“多部門合唱”。實行項目資金硬捆綁,集中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整合行業部門資金,集中投入整村推進貧困村。5年共為48個整村推進貧困村投入項目資金3.5億元,村平投入達到720萬元,強有力的資金投入,促進了貧困村經濟社會大發展、基礎設施大改善、村容戶貌大變樣。

(二)瞄準貧困戶,差別扶持扶出大成效。為打破“一刀切”的傳統扶貧方式,改“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秭歸縣對貧困戶實施精準扶貧,探索實施差別式扶貧模式,有力破解了扶貧到戶難題,讓扶貧資金真正扶到了窮人。5年投入專項扶貧資金4500萬元,受益貧困農戶8500余戶。

一是擇貧而扶。為增強扶貧措施的瞄準性和針對性,采取由群眾評定貧困戶的辦法,更為準確地把握了扶貧對象,全縣共確定貧困戶2.71萬戶7.58萬人。建立黨員干部幫扶機制,在全縣領導干部中開展與1200多名精準扶貧對象“結窮親、一幫一”幫扶活動,實行點對點負責、手把手幫扶,確保幫扶一戶、脫貧一戶、致富一戶。

二是扶其所需。在扶持項目的選擇上,結合當地實際和貧困戶意愿,實行一戶一策、一戶一扶、一戶一幫。對貧困家庭“兩后生”實施“雨露計劃”,開展訂單培訓、定向就業,幫助提高脫貧致富本領;對務農貧困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力度,幫助提高科學種養水平;對貧困勞動力創業予以扶持;對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安排養殖業、種植業等增收致富項目;對需要改善居住環境的貧困戶,實施扶貧搬遷和危房改造。同時,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病殘等弱勢群體實行低保兜底,保障基本生活。

三是極貧重扶。提高貧困戶項目補助標準,實行極貧重扶。出臺精準扶貧到戶文件,明確要求當年實施整村推進的貧困村,產業發展項目扶持貧困戶的數量必須占扶持總戶數的50%以上,受扶持的貧困戶資金補助標準高于一般農戶。縣扶貧部門每年為10個貧困村安排專項到戶資金100萬元用于500個貧困戶精準扶貧,2015年專項到戶資金提高到200萬元,并將貧困戶搬遷建房補助標準由每戶1.2萬元提高到2萬元,貧困戶到搬遷居民點建房,除享受搬遷補助政策外,為遷入貧困戶每戶減收地基費5000元以上。“十二五”時期,秭歸縣共整合項目資金5734萬元,完成農村扶貧搬遷、危房改造和生態移民6836戶、22215人,其中扶貧搬遷975戶、3444人。

二、精準扶貧工作面臨的難點

當前,秭歸縣通過實施“1119”扶貧工程,貧困村的問題基本得到了有效解決。但是剩下的貧困戶都是自我發展能力差、脫貧難度大、脫貧成本高的硬骨頭。立足精準扶貧、實施分類指導、實現精準脫貧,仍存在以下幾個難點。

(一)從戶的層面看,貧困對象識別難。一是貧困人口規模大。秭歸縣38.2萬人,貧困人口7.58萬人,貧困發生率高。基本上是普遍貧困,需要扶貧的人口數量大。二是貧困程度難以鑒定。在貧困規模確定的條件下,由于缺乏剛性標準,農民收入渠道多且難以核算,要把貧困家庭貧困程度進行排列并作比較是一件較難的事情。三是貧困戶識別后矛盾多。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實行差別扶持政策,使貧困戶“貧困帽子”的含金量越來越大,貧困富裕程度相差不大的農民因利益問題互不相讓,會引發新的社會矛盾和不穩定因素。

(二)從村的層面看,扶貧產業找準難。要實現“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是貧困地區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一個地方要找準幫助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的特色主導產業十分困難。

一是種養殖業周期長產品市場行情可預見性不強。種養業從投入到可收益通常是相對長期的過程,且種養產品市價相對不穩定,難以形成可靠的市場預期,給扶貧產業的選定帶來較大的困難。生豬養殖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是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差和觀念落后扶不起來。新發展一種特色產業,需要打破傳統,運用先進的理念、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事實上,眾多的貧困村因地處偏遠、發展不足,稍有能力的青壯年大都選擇了外出務工,留在家中的幾乎是老弱病殘,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傳統思想根深蒂固,抵御風險能力差,引導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就變得難上加難。

三是扶貧到戶項目見效慢地方領導重視程度不夠。扶貧到戶項目特別是生產發展項目,見效很慢,周期很長,工作量也很大。長期以來受政績觀的影響,一些基層干部缺乏“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習慣于搞基礎設施建設,習慣于搞普惠制,對貧困人口認識有偏差,認為產業扶貧工作量大、難度大,對這項工作重視不夠,多數人不愿意搞。

(三)從縣的層面看,扶貧資金統籌難。實施扶貧開發,開展精準扶貧,資金投入是保障。

一是縣級財政有限,扶貧對象多。秭歸縣受多種因素影響,農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較深,返貧度也較高。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71萬戶7.58萬人,要實現到2020年全面消除貧困人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每年要解決5500戶15000人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對這么多人實施精準扶貧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現有的扶貧資金又十分有限,實施難度很大,難以實現全覆蓋。

二是農民穩定增收缺來源,培育產業投入大。在秭歸縣半高山地區,人口比較稠密,土地又比較少。多年來,縣委政府一直致力在半高山發展產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因受市場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一直未能形成競爭力強、經濟效益好的優勢產業,產業收入比較效益較低。

三是資源區域性貧困問題仍很突出。多數貧困村屬于區域性貧困,區域性越貧困,個體貧困問題越突出。這些地方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交通閉塞,信息不暢,資源貧乏。要解決這些地方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就必須投入大量資金解決制約區域性發展的瓶頸問題。秭歸縣屈原鎮九嶺頭村就是典型,通村公路嚴重制約當地經濟發展,要修通一條在山崖上的公路最低要投入600多萬元,如果不修路,群眾什么也發展不了。

三、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關鍵

(一)識別精準為精準扶貧奠基。實施精準扶貧,必須準確清楚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扶貧重點在哪里、難點是什么,優勢怎么發揮、短板怎么補。采用“比選”方法,建立和完善幫扶對象的識別認定工作機制,可以為精準扶貧奠定良好基礎。

一是逐戶調查摸底弄清底細。由縣扶貧開發機構牽頭,鄉鎮人民政府負責,通過戶戶見面、調查問卷和座談交流等方式,逐戶進行摸底調查,初步掌握每家每戶家庭基本情況、收入支出構成情況和發展意愿等,摸清貧困家庭的真實底子。

二是村級民主評議并予公示。以摸底情況為依據,綜合考慮村民住房、教育、健康、外出務工等情況,由村民小組會和村民代表會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逐一比選、民主評議、張榜公示,把收入低但有勞動能力的確定為貧困農戶,把收入低無勞動能力的確定為低保戶,做好兩項制度的有效銜接。在比選過程中,應嚴格保護村民在幫扶對象選取中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三是嚴格動態管理控制數量。實行嚴格的數量管理,定期調整幫扶對象,做到幫扶對象有進有退,防止幫扶人口規模不斷擴大,降低幫扶效率。

(二)產業精準為精準扶貧造血。依托資源優勢,堅持產業驅動,不斷增強扶貧開發的“造血”功能和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是圍繞產業發展建好基礎設施。多數貧困村屬于區域性貧困,基礎設施嚴重落后,發展產業是難上加難。秭歸縣近幾年每年扶貧資金在4000萬元左右,因需要扶持的貧困村和貧困人口多,這些資金無法滿足貧困地區建設需求。為了不讓貧困群眾在小康建設進程中掉隊,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建議中央、省、市各級財政要大幅增加扶貧資金投入,繼續大力實施整村推進,圍繞產業發展,著力完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堅持市場導向找準優勢產業。根據本地自然資源、生產條件和產業基礎情況,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有利于貧困農戶增收致富的產業項目。農業資源豐富的地方,重點發展帶動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深入推進“一村一品”,逐步做大規模、做響品牌;旅游資源豐富的地方,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和鄉村旅游。

三是提高貧困戶自身發展積極性。長期以來,扶貧項目補助標準偏低,需要農戶自籌資金過多,使得絕大多數貧困戶無力自籌而不能享受扶貧政策。因此,提高貧困戶項目補助標準、轉變其發展觀念、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提高其發展積極性就變得十分重要。同時積極培育貧困地區農民合作組織,提升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的組織程度,實現資金、技術、生產、加工、銷售等互動合作,建立企業、合作組織、金融機構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群眾更好地參與產業發展,更多地受益產業發展。

四是分門別類提高貧困戶能力素質。加強貧困人口致富技能培訓,整合各類培訓資源,針對不同年齡段和文化層次的貧困群體,分類制定和實施教育培訓計劃,力爭每個有條件的貧困家庭勞動力都能掌握一項以上就業創業技能,增強就地發展產業、進城進園就業、自我發展創業的能力,通過就業創業來脫貧致富。

(三)機制精準為精準扶貧護航。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通過對貧困村、貧困戶的準確識別并建檔立卡,全面掌握貧困人口的數量、分布、貧困程度、致貧原因、脫貧門路、幫扶措施和幫扶責任等,使所有扶貧措施與貧困識別結果相銜接,因村施策、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對扶貧對象精準化識別、對扶貧資源精確化配置、對扶貧目標精細化管理、對脫貧責任精準化考核,改“大水漫灌”為“精確滴灌”,扶真貧、真扶貧,確保如期穩定脫貧。精準扶貧工作機制主要包括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精準識別是指通過申請評議、公示公告、抽檢核查、信息錄入等步驟,將貧困村和貧困戶有效識別出來,并建檔立卡。精準幫扶是指對識別出來的貧困村和貧困戶,深入分析致貧原因,建立“一對一”扶貧到戶工作機制,落實幫扶責任人,逐村逐戶制定幫扶計劃,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精準管理是指對扶貧對象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監測,建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實時反映幫扶情況,實現扶貧對象的有進有出,動態管理,為扶貧開發工作提供決策支持。精準考核是指對貧困村和貧困戶識別、幫扶、管理的成效,以及對貧困縣開展扶貧工作情況的量化考核,獎優罰劣,營造一種良好的發展氛圍,讓貧困縣的黨員干部放手去抓扶貧工作,保證各項扶貧政策落到實處,實實在在地創造扶貧業績。

(四)隊伍精準為精準扶貧掌舵。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關鍵在扶貧干部的執行力。

一是選準村支書、建強黨支部。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全靠領頭羊。切實發揮村黨支部在精準扶貧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大力推進能人治村,打造永遠不走的扶貧工作隊,在精確識別上發揮審核把關作用,在精確幫扶上發揮指導參謀作用,在精確管理上起到有效的監督作用。

二是選準駐村工作隊、不脫貧不撤退。選準“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長期駐村開展扶貧工作,轉變過去“重投入,輕深入”的做法,真正扎根貧困村,為貧困村和貧困戶做好打基礎、管長遠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能力建設等扶貧項目,實行“不脫貧、不撤隊”。

三是選準扶貧干部、助推精準扶貧。精準扶貧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敏感度高。扶貧工作能不能做好,關鍵在于扶貧干部必須有肝膽、見擔當。特別是精準扶貧,基層扶貧干部更是關鍵。實踐表明,無論是開展精準識別,還是實施精準幫扶、精準管理,都離不開基層扶貧機構和扶貧隊伍的執行力。

【班子扶貧民主生活會對照檢查材料2】

隨著全縣整體脫貧時間的臨近,如何進一步發揮產業在扶貧中的作用,確保扶貧產業穩定、高效、健康發展是急需破解的難題。帶著這些問題,我經過外出學習、下鄉調研,與鄉村干部、貧困戶、企業負責人進行深入交流,對光山縣產業扶貧之路有了一些思考。

一、產業發展現狀及帶貧情況

(一)第一產業基礎牢固,產業扶貧根基穩定

一是農業基礎地位穩固。成功實施了超級雜交水稻“百千萬”示范工程,全縣糧食生產持續提質提量。二是特色種植業蓬勃發展。茶葉、油茶、苗木花卉、中草藥等特色種植業蓬勃發展,并實施了人均“1畝藥、1畝油茶、1畝中藥材、1畝果蔬”特色產業扶貧行動。三是特色養殖業方興未艾。2017年,全縣麻鴨出欄397.4萬只,還發展了孔雀、鴕鳥、天鵝等特種養殖,引進了一大批養殖大項目。四是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發展勢頭強勁,帶貧成效顯著。目前,全縣有農民專業合作社900家,農業龍頭企業57家。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模式,采取提供用工崗位、提供產業技能服務、土地流轉增收、股份幫扶增收、農產品“訂單”幫扶等方式,2017年共帶動13002名貧困人口脫貧。

(二)第二產業不斷壯大,產業扶貧動力強勁

一是產業集聚發揮效應。官渡河產業集聚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2017年以來共引進億元以上項目27個,為貧困人口提供了大量的用工崗位。二是農產品深加工業不斷發展。依托糧油、茶葉、紅薯、油茶果等本地特色資源,涌現了一批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延伸了產業鏈條,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三是羽絨產業轉型升級。全縣約20萬人直接或間接從事羽絨服裝及關聯產業,年產值70億元以上。

(三)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產業扶貧活力迸發

一是電商產業做大做強。農村淘寶全面啟動,全縣共有網店5000余家,電商帶動7300余名貧困人口就業。二是金融保險快速發展。加強政銀聯動,創新金融扶貧模式,2017年共對貧困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龍頭企業等發放助農扶貧貸款12.7億元。縣政府與中原農險合作,為全縣貧困戶辦理醫療保險、房屋保險、生活風險保障、人身意外保險和生產風險保障等系列保險。三是勞務產業健康發展。通過精準統計、精準培訓、精準對接,發展勞務產業扶貧。目前,全縣貧困人口共有28004人外出務工增收。四是全域旅游全面推進,全縣已形成紅綠旅游線路環繞、智慧文化游點綴其間的全域旅游模式,覆蓋了大量的貧困村。

二、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發展不平衡

一是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鄉與鄉之間、村與村之間產業發展不平衡,帶貧能力有較大差異。新成立的農村經營主體土地成本高,做大做強周期長,必將導致不平衡問題進一步加劇。二是三產之間不平衡。產業結構優勢不強,第一產業占比過高,第二、第三產業整體發展稍顯滯后。

(二)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之間的利益連接機制不健全

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弱,應對風險能力差,扶持項目實施難,獨立發展產業風險大。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項目資金直接扶持經營主體,與貧困戶之間缺乏規范有效的利益連接機制約束,貧困戶很難長期穩定受益。

(三)缺乏名牌意識,品牌效益不高有品牌無名牌。

目前全縣農產品基本是自產自銷,走出去的少,缺乏全省乃至全國名牌。品牌使用管理不規范,沒發揮出優勢效益。一些以地名命名的農產品品牌無統一的品牌標識,缺乏有效的管理,產品質量良莠不齊。

(四)人才和技術短缺

一是對貧困戶的技術培訓還沒真正建立長效機制,貧困戶的整體技術素質較低。二是返鄉成功人士和本土能人示范帶動效應不強。目前,有不少返鄉成功人士和本土能人創辦了新型經營主體,但大部分沒有真正與貧困戶融于一體,在產業發展和技術指導方面服務貧困群眾作用發揮不明顯。

三、意見建議

(一)培育壯大優勢產業,推進三產融合

一是合理規劃,精準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改變扶貧產業分散發展的傳統做法,按照集中成片、規模發展的原則,打造有特色競爭力的扶貧產業體系,結合茶葉、林果、養殖、蔬菜、中藥材和鄉村旅游等重點領域,集中建設一批特色產業片區。

二是培育品牌,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充分發揮糧油產量大縣的優勢,引進和培育一批精深加工企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擦亮以“光山十寶”為代表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努力打造幾個全國馳名的品牌,以名牌開拓市場、吸引資金、人才,帶動全縣特色產業發展。

三是強化培訓,提高貧困勞動力技術水平。以當地新型經營主體為平臺,加強政企合作,多形式、多方位地對貧困勞動力開展精準培訓,提高貧困勞動力的素質。

四是創新平臺,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農村電商服務業,依托農村淘寶等平臺,實現電商與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的無縫對接。大力發展餐飲服務業,以光山“四大名菜”為特色打造光山菜品牌,發展訂單農業,與貧困戶簽訂種養協議,解決農副產品銷路問題。

五是整合資源,壯大鄉村旅游產業。促進農業和旅游業的融合,重點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如在規模較大、發展較好的產業基地建設環山徒步棧道、產品加工體驗中心、產品售賣點等設施,打造觀光游示范點。

(二)發展貧困村集體經濟,提升村級組織扶貧實力

盤活資產存量。鼓勵有條件的貧困村利用集體資產聯合創辦或投資參股經濟實體,發展特色產業。加大扶持力度。利用涉農資金中的產業扶貧資金,建立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基金,專項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

(三)扶持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構建牢固的利益連接機制

一是扶持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幫助龍頭企業爭取各級對扶貧和農業的支持政策及項目。加強政府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參與度,保持土地流轉關系穩定;加強涉農資金整合,加大扶貧貸款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的力度,幫助它們發展壯大,提高帶貧能力。

二是構建牢固的利益連接機制。優化產業扶貧資金的使用。把貧困戶精準受益作為對新型經營主體給予財政資金扶持的前置條件,確保其真正承擔扶貧責任和義務。村集體統一管理產業扶貧資金,以村集體的名義入股新型經營主體,配股到戶,并固定分紅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