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亚洲一本色道 AV,免费观看的AV在线播放

中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透視與矯正

思而思學網

如今的中學生思維活躍(頭腦中想法很多),身體更活躍(好動),是教育的困難期,可以說在每個中學生身上均存在著一定的不良行為習慣。作為老師,像園丁澆灌花朵,必須精心護理,適時修正。

當前中學生不良行為習慣主要表現為:
一、怕苦怕累缺乏責任感。現在的中學生最大的特點是表現在對勞動的態度上。由于從小到大一直倍受呵護,在家務勞動中一直父母自己動手,甚至全包,不少父母不但不讓孩子為家里干點什么活,甚至洗一雙褲子或整理一下書包也是自己一手包辦,以致造成了學生連最簡單的勞動(如掃地)都不愿干、干不了。他們的頭腦中對享樂的渴望多于對生活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在學習上不可避免地認為太苦、太乏味,導致不愿學習、不肯學習,這一點實際上在很多同學身上存在,即使在某些成績好的同學身上也不少。
二、自私、虛偽、驕橫、嫉妒。學生經常寫日記,我總是很細心批閱。學生自我剖析時基本上都認為自己脾氣大,稍不順心,就不滿,在家中對父母常發脾氣,或大喊大叫,或不理不睬。弄得父母反而懇求孩子,有些還是女生,甚至在校表現還挺不錯的學生。有的孩子在家如果有弟妹,總怨父母為何有了我還再生一個,說父母偏心,把愛多給了弟妹。說假話欺騙家長、老師,在當今的中學生身上嚴重存在。當成績考得好時沾沾自喜,向家長報喜;而當成績考得差時,或不告訴家長,或自己模仿父母的筆跡簽名。犯了錯誤做了錯事,沒有勇氣承認,甚至千方百計為自己開脫。對成績好或有一技之長的同學不愿承認他們的確比自己優秀,而是或者口服心不服或者怨別人對自己不夠看得起。
三、自控能力差、好勝沖動。盲目模仿電影、電視,想做好漢、劍客。在與人交往過程中缺乏應有的理智或謹慎,不注意方法,不講究禮儀,常為一點小事或一句不恰當的話而產生摩擦甚至大打出手。他們最多說的一句話是,“你等著,看我怎么收拾你!”有的學生在平時的課堂紀律或自修紀律中表現不佳,總是管不住自己,老違反課堂紀律。有的是客觀上控制不住自己,以引起別人的注意。
學生有這樣那樣的不良行為習慣這是正常的,是必然的,我們大可不必為此杞人憂天。當然作為老師,尢其是班主任適時地、善意地幫助他們矯正一些不良行為習慣也是必須的,是應盡的責任。我在班主任工作過程中,很重視這一點,也獲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一、創造一個健康向上、真誠友好的班集體
我們班級教室的墻上貼著這樣一條幅:“以誠待人,以心換心。”我希望學生能以真誠、誠實面對自己,面對同學,面對朋友,面對老師,面對任何人,在班內形成了真實、誠懇光榮,說謊、虛偽可恥這樣的氛圍。我班有好幾個男生曾經因為學習成績撒過謊,因為與人鬧矛盾騙過老師,因為怕批評而不誠實,我在先把事情來龍去脈搞清楚之后,不是批評他們所做的錯事,而是指出他們不誠實,沒有勇氣面對錯誤,不像男子漢。我告訴他們,人總會犯錯誤,有時老師也會如此,何況你們小孩子,這并不可怕,只要能改;可怕的是錯上加錯,連承擔責任的勇氣也沒有。有時,我會把自己偶爾教育處理不當的情況向同學們說清楚,并當眾道歉。這樣,不僅沒有降低老師的威信,反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我班的付班長在周記中寫道:小學六年,我從未聽到過老師向學生認錯,即使有錯,也總要為自己找這樣那樣的理由,你讓我佩服!班級現在同學間很友好,同學們對集體很關心,做事心齊,有錯,學生主動會告訴老師,不必為此化很大力氣非查個水落石出。同學們有一種是這個班級中的一員而感到自豪的感覺。
二、公平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
在對學生的教育中,往往有些行為困難生是很使老師化心血和頭疼的。對這樣的學生老師應盡量以平等、友好的態度與他們接近。對他們的要求應適當,期望值不可太高,有時犯錯誤用冷處理(暫時不理睬他們),有時用寬容的心態(但絕不放縱),用真誠去打動他們,讓他們能感覺到:老師是真正在關心他、愛護他。我班一男生,特好動,自控能力差。有一次他又犯了錯,我采取不理不睬的態度,表明我對他有點失望。他想接近我,又有點內疚。過了約一周,我去找他,我告訴他,我對你的一犯再犯有點失望,想隨你去,不管你。醫生對一個絕癥患者肯定說:不用治了,你沒病,回家吧!你是否想要老師也這樣對你。他告訴我,希望還像以前那樣督促他,關心他。從此后,他有了明顯的進步。有時學生沖動,不理智,我會用“退一步,海闊天空”、“有時吃虧就是便宜”這樣的話告誡學生。古人云:皇帝犯罪與庶民同刑,這一點在我班特別被強調。我班有一班干部,他比較任性。有一次值周班長發現他不守紀律便在黑板上寫下了他的名字,他勃然大怒,把書包摔在地上,把桌子推倒,認為這是給他難堪。我走進教室后,先把他叫進辦公室,然后化了整整兩節課時間教育,不就事論事,而是從怎樣做人,怎樣處事,怎樣與人合作,怎樣注意自身形象等方面進行全面教育。他不僅承認了錯誤,還當眾道了歉。我覺得,這件事不僅教育了其本人,更主要的是讓那些行為困難生也感到:原來,老師對每人都公正公平。
三、防微杜漸,未雨調繆,有的放矢地教育。老師在對學生的教育中要事先有所預知,不要老是等事后再去“投火”。我平時在教育學生怎樣做人方面比較重視,經常以自己的感受、報刊雜志上的新聞故事等內容作為材料,并結合學生實際向學生進行怎樣做人、怎樣做好人等教育,使他們能邁好人生的第一步。同時,還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教育,與女生說說悄悄話等專題講座或召開主題班會,讓學生知道自己該怎么做,自己去逐漸克服身上的不良行為習慣,得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這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中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與對策研究
副標題: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網上搜集 點擊數:195 更新時間:2005-2-3


內容提要:本文認為,中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包括內在環境因素和外在環境因素。內在因素由遺傳、疾病、心理等構成。外在因素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經濟、競爭、法律等。諸多因素的負面影響的綜合作用形成中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為此,我們在預防工作上要重視科學生育觀、科學育兒觀的樹立;重視對青少年進行青春期生理衛生知識的教育,重視對青少年的心理輔導工作。社會各界都有義務采用科學正確可行的辦法預防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養成,糾正已發生和已形成的不良行為習慣;教師必須掌握必要的不良行為矯正技術,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社會法學等學科的理論和實踐,與時俱進追蹤科學技術的發展步伐。要從提高人口素質、控制疾病、優化環境、掌握技術等方面入手,預防糾正中學生的不良行為的發生;遏制其不良行為習慣的形成,努力減少其發生的概率降低發生的頻率。
關鍵詞:中學生 不良行為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正處在的建構過程中,在這一社會轉型期,社會情況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的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多樣化日趨明顯,這些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客觀上勢必對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同時,歷史傳統的渣滓糟粕未能在短期內得以消除,以及人性中共有的許多弱點的客觀存在,導致人們一些不良行為的形成和延續的條件得到強化,從而使一些不良行為現象在許多部門和單位、組織群體、個人身上漫延開來,有所區別的僅僅是其發生的閾值和頻率有所差異而已。例如社會生活中的拜金主義、享受主義、個人主義思潮;經濟領域中的擾亂秩序的一些行為,諸如制假造假販假,缺乏誠信,貪污受賄;甚至連人們認為非常神圣高雅的學術界近年來也屢屢發生剽竊他人學術成果,惡習意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事件。此外,諸如人性中的許多弱點:有人喜歡責怪抱怨別人,對別人實行人身言語攻擊;喜歡探尋別人隱私;盲目模仿他人,邯鄲學步,東施效顰;自己做錯事只會怨天尤人;婚姻關系中“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理論的盛行,離婚率上升,包二奶現象等所有這些無不體現社會中人們的種種不良行為。
中學生也是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之中,上述種種客觀存在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中學生,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做出這樣或那樣的錯事,表現出種種不良行為,久面久之形成了短期內難以改正的習慣。同時,中學和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并且目前的中學生中獨生子女數量逐年增多,他們的生理心理發展還未成熟,社會閱歷正逐步拓展,思維方式受外界影響大,可塑性強,分辨是非的能力水平還不夠高。因此,在他們平常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中,稍不注意,不良行為及不良行為習慣就會輕易地在他們身上找到缺口而附在他們身上,彈奏出與他們身份、身心發展階段不相稱的音符,進而嚴重影響了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
中學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和任務,就是要通過利用教育的手段方式途徑培養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引導學生的行為朝符合歷史客觀要求的方向發展,從而教會他們學會認識、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的本領,從這個意義上講,研究當代中學生不良行為習慣構成,探討產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發現尋求消退、減少、排除不良行為習慣的最經濟最有效的理論和技術對策,促使學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強和改進就成為本課題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這也正是開展本課題研究深層次意義和價值所在。
二、中學生不良行為的界定
要研究和預防中學生不良行為產生及矯正中學生不良行為的技術,首要問題是要了解明確,什么是中學生不良行為或習慣?這些不良行為主要有哪些?弄清這些問題,我們的工作才有內容和對象,才能順藤摸瓜,尋求到產生不良行為多種根源(或因素),對癥下藥,找到應對的理論技術、方法、對策,才能完成我們教育目標和任務。那么什么是中學生不良行為?什么是中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呢?
我們知道,中學生作為一個社會特殊群體,其個人行為要受制于校規校紀、《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規則;作為一個中國公民其行為要受制于中國法律、公民道德規范的約束;作為一個中國人其行為必然受到中華民族一些傳統道德的限制,在人際交往中,其行為要受到來自自己的內心準則、家庭、朋友、所在的組織規則的直接束縛。可以這樣說,人一生下來就生活在種種規則中,并在各種規則的約束下成長、成熟、成形,我們也是依據種種既定規則來判斷中學生行為中的輕者如遲到、早退,重者如抽煙、打架、斗毆、過早性行為等行為的良與不良。因此,我們認為,中學生不良行為是指中學生在個人及其環境、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相互作用過程中,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自我意識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與相關法律法規、公民道德基本規范、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校規校紀相抵觸的反社會反規則的不良心理狀態和行為特征。根據不良行為發生嚴重程度的不同來劃分,中學生不良行為可分為:嚴重不良行為、中度不良行為、輕度不良行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嚴重不良行為是指嚴重危害社會,尚不夠刑事處罰的違法行為:(一)糾集他人結伙滋事,擾亂治安;(二)攜帶自制刀具,屢教不改;(三)多次攔截毆打他人或者強行索要他人財物;(四)傳播淫穢讀物或音像制品等;(五)進行淫亂或者色情、賣淫活動;(六)多次偷竊;(七)參與賭博,屢教不改;(八)吸毒、注射毒品;(九)其它危害社會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的發展延伸就是犯罪。
中度不良行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監護人和學校應當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為:(一)曠課、夜不歸宿;(二)攜帶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毆,辱罵他人;(四)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五)偷竊、故意損壞財物;(六)參與賭博或者變相賭博;(七)觀看收聽色情、淫穢的音像制品讀物等;(八)進入法律、法規規定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和訴營業歌舞等場所;(九)其它嚴重違背社會的不良行為;(十)吸煙、酗酒。上述行為的進步發展就是嚴重不良行為。
輕度不良行為是泛指與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公眾道德規范相背的一些行為以及心理障礙的總和。輕度不良行為的危害性主要體現在對其相關群體及其個人的危害上。這些不良行為的進一步發展就是中度嚴重不良行為。
上述三種不良行為在時間上延續和空間上的拓展和轉移,次數上重復和再現形成了不良行為習慣。因而預防了不良行為在時間上的延續,在空間上的拓展和轉移,也就破壞了不良行為習慣養成的條件,不良行為習慣形成就成為不可能了。
三、中學生不良行為成因分析
中學生不良行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復雜的,而且是動態的。具體而言,包括內在環境因素和外在環境因素。
內在環境因素是遺傳素質、嬰幼期生理性疾病、青春其綜合癥、心理障礙等。
(一)先天遺傳因素。指學生在母胎期中毒、感染、藥物放射,產傷缺氧引發精神發育障礙和懷孕期間母親遭受強烈的精神創傷等。一般認為胎兒在最初這個月,對上述身心有害因素的不良影響最為敏感。其他如近親結婚、高齡生育、父母潛在遺傳缺陷等因素所致。
(二)嬰幼兒期疾病因素。由多動癥、抽動癥、行為問題兒童、病太人格、癲癇腦外傷、腦水腫、腦腫瘤、腦炎、腦膜炎、高燒或產生嚴重身體疾病引致的腦功能損害等,勢必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從而導致其后天不良行為的發生。
(三)青春其綜合癥的影響。青年期綜合癥主要表現在:1、記憶力、思維力、回憶再現力下降,注意力渙散,上課聽不進,思維遲鈍,意識模糊,學習成績下降;2、白天精神萎靡,上課易瞌睡,打哈欠,大腦昏沉。3、夜晚大腦興奮,浮想聯翩,難以入眠,亂夢紛紜,醒后大腦特別疲困,提不起精神;4、頭昏頭痛,眼窩黯黑,視力疲勞,心悸氣短,腰酸腿困,疲乏無力,無精打采,消化不良,體力下降;5、心慌、胸悶、呼吸不暢、抵抗力下降、眼花、手足發涼、多汗、便秘、消瘦、臉色燥紅或蒼白;6、性沖動頻繁,極易性幻想,形成不良性習慣,過度手淫難以克服;7、不良性習慣日久導致性神經由興奮亢進轉為疲勞抑制,性功能減退,導致男子頻繁滑精遺精,女子白帶增多;8、心理狀態欠佳,憂慮抑郁,煩燥消極,性功能減退,敏感多疑,缺乏學習興趣,生活冷漠,好動肝火;9、憂傷、恐懼、自暴、自棄、厭學、逃學、甚至自虐、自盡。
(四)心理障礙。調查顯示:在我國大城市中,約有17%到20%的學生存在各種類型的心理問題,主要分為攻擊性行為、逆反心理和不合群現象。常見的表現有:友誼中的心理障礙;學習中的心理障礙;考試中的心理障礙;集體中的心理障礙;與家長關系的心理障礙;平常與人交際中表現的心理障礙;學生不良行為的產生形成,受動機、感覺、學習、信念和態度這四大心理因素影響。
1、動機。當人的心理需要達到很強的緊張程度時,就會轉化為動機,某種需要得到滿足后,緊張狀態才會得以消除。
2、感覺。學生產生某種不良行為動機后,一般就會想方設法去施行這種行為,這些行為的實施還受感覺影響,人們通過看、聽、嗅、觸、味這五大感覺功能來接受外界信息,每個人對這五種感官發揮作用程度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學生對同一事物的評價也不盡相同,甚至相反。由于對事物評價不同,因此,他們所表現的行為也不盡相同。
3、學習(Learning
),也稱后天經驗,學生不良行為及習慣養成,并不是先天具備的,而是通過不斷的學習獲得一定的經驗(體驗),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的。這里學習是指由于經驗的不斷豐富而引起的學生行為的變化。這種理論認為一個人的學習是通過驅使力(某種需要)、刺激物、提示物、反應和強化這系列過程得到實現的。
根據學習理論,我們要善于把一些不良刺激物和學生割裂開來,使用一些手段和技術,讓學生不能獲得有關提示物的信息,使學生多次失敗后,減弱不良行為產生的動機。
4、信念與態度。學生通過不良行為和學習形成一定的觀念和態度,這又過來影響他的新的不良行為。這里信念是指一個人對某一事物的信任程度,而態度是指一個人對某一事物的認識程度,感情行為意向等。
外在環境因素包括科學技術因素、社會文化因素、教育因素、競爭因素、經濟因素。
(一)科學技術環境因素。科學技術的發展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科技是一種創造性力量,它的發展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帶來許多便利和新的內容,另一方面科技又是一種毀滅性力量,它將破壞人類系統固有的平衡狀態,引發許多新的社會問題。從電視、電影音像制品產生之日起就存在一個作品健康性問題,由于經濟利益驅動,不法商人制作販賣大量充斥暴力、色情、淫穢內容作品,對青少年造成極大危害,此類事例不在少數。近幾年來,網絡的發展也正是如此。互聯網的好處人人皆知,與之伴生的負面影響也為世人所關注。許多事例表明,網絡的高效與便利,已融入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成為其中一部分。同時又告誡人們,虛擬網絡空間已不再是一片凈土。來自公安部公共信息網絡安全監察局的數據表明,我國計算機違法犯罪案件逐年猛增,1999年公安機關立案偵察計算機違法案件僅為400余起,2000年劇增為2700余起,是上一年的6倍多,去年又上漲到4500余起,比上年上升了70%。其中90%以上計算機違法犯罪案件牽涉到網絡。色情淫穢服務、逃稅、黑客等瞄準網絡,甚至盜竊、詐騙、恐嚇、敲詐、勒索、非法傳銷,賭博等各類傳統犯罪紛紛涌入網絡。甚至以前通常認為不可能通過網絡進行犯罪的如殺人也在虛擬空間中悄悄蔓延。(人民日報2000年4月10日第十一版)《犯罪入侵網絡》最新統計表明,目前我國已擁有5660萬戶互聯多用戶,據調查在我國網民中,大、中、小學生約占70%,其中未成年人約占20%,在被調查學生中,曾光顧色情網站的占46%,熱衷聊天的占76%,選擇玩游戲占55%,只有不到20%的學生上網是搜索信息。上網成為學生不良行為發生形成的一條新途徑。
[ 案例1 ]
八成青少年上網為玩游戲聊天
據調查,在我國現有網民中,大、中、小學生約占70%,其中未成人約有20%。在被調查學生中,曾光顧色情網站的占46%,熱衷聊天的占76%,選擇玩游戲的占55%,只有不到20%的學生上網是搜索信息。
不正確的上網方式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造成很大的危害。阿軍是一名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告訴記者,班內30%以上的同學都上網,沒有上過網的同學就會被譏笑為“落伍”。同學們上網除了玩游戲、聊天,幾乎沒其它事可做。許多學生下課,放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網吧過癮,有的甚至逃課去打游戲。
談及電腦游戲對孩子的不良影響,老師和家長反映強烈。成都一位班主任說:“成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有一個學生,曾獲得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成都賽區一等獎,后來因為沉弱于電腦游戲,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父母為讓他避開游戲,把他轉到我們學校,期望寄宿制的封閉學校能把孩子和電腦游戲隔開。學校在其上學時還能管住,放假回家后,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往網吧里鉆。最后,他不得不退學,非常可惜。”(根據新華社成都4月23日電)
(三)社會文化環境因素。社會文化是一個社會精神財富的結晶,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成長的人,形成特定的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橫向上,社會文化可以分為若干個亞文化群:1、民族業文化群,2、宗教亞文化群,3、種族亞文化群,4、地理亞文化群。這些因素是影響中學生行為最廣泛、最深刻的因素。縱向上,社會文化主要包括文化與亞文化、社會階層、相關群體和家庭。
。顯然,處于不同亞文化群的中學生由受特殊文化背景、不同的風俗習慣的影響,因而具有不同行為表現。例如:女中學生穿戴耳環是不規范行為,男學生戴耳環更是不倫不類,但在某些少數民族男同胞戴耳環是一種特殊標志,并認為有避邪之功效,從它的民族習慣出發又是合情合理的。
2、社會階層。我國是,強調人的平等地位,但由于每個人的職業、收入、所受教育等方面存在差異,因而客觀上存在區別;同一社會階層的人存在相似的行為方式價值標準,不同社會階層人的行為方式、價值標準往往存在較大的差異。中學生也一樣,由于其家庭、地緣、智商、情商等差別,自然而然形成學生中的小社會階層,這種不平等性往往造成部分學生的心理不平衡,從而影響他們的一些行為,有的想表現自己在某一階層地位,有的想跨越自己所處階層,這種心理需求的過分強烈,就會形成諸多的不良行為。
[ 案例2 ]
某城區中學一位家住農村的學生一心想與城里學生交朋友,于是學城里學生的樣子買名牌衣服、鞋子,晚自修去網吧上網,為了表示友情,常常出錢請城里學生吃飯,結里把他父親給他的1300元學費全部用光,在此之前學校催交學費,他騙學校他父親生病住院,經濟拮據。同時他又騙他父親,學校又要上交什么什么費,最后露了陷。
3、相關群體。指對個人態度或行為有直接和間接影響的群體。例如,一個人的家庭成員、朋友、領導和同事會對這個人發生直接的影響,這是主要的相關群體。而一個人所在的職工協會、工會、宗教等組織,由于其成員之間相互聯系較少,相互之間的影響也較少,所以這是次要的相關群體。此外,還有與個人并無社會關系但有較大影響的群體,如電影名星歌星等。一個人的行為在不同程度上難免受相關群體影響,主要表現在:①相關群體為每個人提供新的生活方式,行為表現方式。②因為大多數人都愿意合眾,所以相關群體對人們的行為“一致性”產生壓力,從而影響人的行為。并且相關群體中往往存在“意向*”,即對相關群體很有影響的人。如《流星花園》中F4成為眾多中學生模仿對象,F4的行為自然而然地影響了一大批中學生。
4、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中學生最直接的相關群體。父母是孩子第一代啟蒙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現代家庭中,獨生子女家庭增多,大部分家長對子女往往呵護有加,對子女的關心往往表現為重物質,輕精神,重視子女學業進步,忽視學生心理思想的成熟;改革開放出現了不同利益的群體家庭。來自不同家庭的中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無不打上其家庭的烙印。有的家長本身的不良行為也直接影響其子女。另外,家庭結構的不健合也嚴重影響中學生健全人格形成和發展。
①無父母或父母不住在一起。指父母早死或其父母不在身邊,在外地經商打工;
②單親家庭。父母一方過世或離婚或在遠處學習工作;
③雖有父母但父母有這樣或那樣的生理上、心理上的疾病,諸如沾有不良習氣,脾氣暴躁;
④父母或監護人缺乏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水平,不了解現代中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對子女的內心世界缺乏了解,與子女溝通困難,同時又缺乏教育方法。這些家庭的家庭教育資源缺乏(家長文化偏低,教育方法不當),家長自身行為偏差(道德修養、價值目標、生活方式、行為方式、行為舉止、對孩子個性品格的形成起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成員間的人際關系緊張,父母沖突嚴重及親子間溝通障礙。
(四)教育自身因素。
其一,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迅速,高等學校連年擴招,高考升學率逐年提升,高中段教育規模急劇擴張。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將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初升高比例將趨近于100%,這一變化趨勢給今天的青少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學習機會。但我們也應看到,由于選拔機制失效和弱化,在高中段入學的學生難免良莠不分,特別是對于非重點普通高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而言,其生源素質定然不好,其中不良習慣的學生位數比例相當高。
其二,從學校行政作為上看,部分學校沒有根據教育形勢和學生狀況的變化,認真研究德育工作規律,尋求新時期德育工作新方法。組織管理機構上,雖然設立了校德育處(政教處)主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但忽視其他教師的全員參與,政教處事實上異化為類似于派出所、刑偵大隊的作用,只管大案要案,因人力、時間有限,對學生身上的一些不良行為無暇顧及,造成了管理的空隙和漏洞。又由于學校規模、班級規模過大,師生間溝通的自覺性、積極性減弱。這樣,教師不了解學生動態的基本情況,學生由于缺乏與教師的交流,其不良行為不易為教師發現覺察,致使學生的不良行為不能得到及時矯正。
其三,從教師角度講,教師是學生的楷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教師沒有注意自身形象和行為,學生的許多不良行為來自于教師;部分教師不清楚教師的義務和職責,只教書不育人,對學生的成績的提高抓得很緊,忽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甚至縱容無視學生的不良行為的屢屢發生;教師的德育工作缺乏針對性、科學性、實效性,缺乏做好學生工作的理論、方法、工具,找不準開展工作的切入口,不善于學習別人的工作經驗,不主動積累自己的工作經驗,不開展對學生不良行為產生原因和對策的研究。
另外,競爭因素、經濟因素也是學生不良行為產生的兩個重要因素。
四、預防和矯正中學生不良行為的對策
研究預防和矯正中學生不良行為的對策。要預防和矯正中學生不良行為,必須從優化環境和提高素質上入手,以減弱或消除中學生不良行為產生的環境條件,學習和掌握預防和矯正中學生不良行為的技術,從而達到改良中學生不良行為習慣之目的。
(一)預防措施
1、認真貫徹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大力提高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的出生素質,最大限度地減少其遺傳因素而產生的問題兒童的數量。
2、普及科學育兒知識,提高公眾醫療保健水平,盡可能地減少因嬰兒疾病而產生的問題兒童數量。
3、加強和重視對青少年進行青春期生理衛生知識教育特別是性知識教育,減輕青少年青春期綜合癥的發生。
4、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輔導。針對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促進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慶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二)優化環境,凈化中學生成長的土壤。
1、 社會
(1)營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區環境,加強學校周邊環境的整治。
(2)加強學校與社區的聯系,注意聯手開展教育活動,取得校內與校外教育的一致性,抵御各種不良因素對中學生的思想腐蝕和侵害。
2、學校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①校園的綠化、美化與教育化相結合,既體現五千年中華文明豐厚的文化底蘊,又反映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道德準則;②要努力讓每一塊墻、每一棵樹、每一片草都成為向人們展示文明,警示愚昧的活教材;③校園的宣傳窗、黑板報、廣播及電視網絡則更應成為我們宣傳教育的載體;④堅持校園文化傳統活動并結合形勢和學生實際不斷充實主題鮮明的特色活動,使校園文化保持很強的生命力。
(2)重視和加強課外閱讀工作,充分發揮圖書閱覽室功能,重視與語文課的閱讀教學相結合,使中學生學會學習,著力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增強他們明辯是非及抵御不良誘惑的能力。
(3)開設有利于中學生健康成長的科學、衛生、道德、法制等知識的教育,重視加強生活指導。
(4)加強對不良行為學生的教育轉化工作,教育轉化要點面結合,既要做好個別轉化,還要重視群體教育,兩者并重,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為健全的集體構成了不良行為習慣學生成長進步的基礎。
對個體轉化,必須要堅持因人施教,遵循可接受性原則,而面對整體教育,則要十分重視整體教育的作用。全班性、全校性的常規系列教育及結合形勢和實際開展的專項教育,都是整體教育的重要內容。
(5)引導實踐,鍛煉意志,幫助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十分注意對他們的學習上的幫助,只有他們對學習有興趣并產生成就感的時候,他們的精力和注意力才會從不良行為習慣中轉移過來,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和建立及鞏固才會有牢固的基礎。
3、家庭
(1)提高家長素質。
(2)密切與家長的聯系。
(三)矯正技術
一個中學生要想不發生一種不良行為,或沒有一點不良習慣,客觀上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預防無效的情況下,如何矯正已產生的不良行為習慣或已形成的不良行為習慣,就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行為矯正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對中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進行干預,以減少這些不良行為發生的概率。常見的行為矯正方法有:消退、暫停、反應代價和厭惡療法。
1、消退。行為矯正專家認為,人類的不良行為都是不良條件強化作用的結果,如果取消這些不良的強化物,不良行為就可能消退。采用消退技術矯正不良行為時,要注意幾點:
①消退與積極強化相結合。在選擇對不良行為進行消退處理時,應同時選擇適當的替代行為,并予以正強化。
②其次,對那些與問題相關的所有強化物都必須加以控制,不然,可能起不到相應的效果。
③要選擇好消退程序的環境。
④在消退過程開始初期,當不給所欲消退的行為以強化時,這個行為可能會比先前出現得更嚴重,這種現象稱為消退性爆發(extinction
burst),因此要做以未雨稠繆。
⑤在實施消退程序的末期,目標行為發生率已經明顯下降,但又突然上升,這種現象稱為自然恢復(spontaneous recovery
),這可能是受到其他的隱性強化物影響所致。
2、暫停。這種方法就是使行為者在一段時間得不到目標行為的任何強化,從而使目標行為的發生率下降。做法一,在一段時間內對目標行為不予強化;另一做法,要求行為者離開當前存在強化物的行為情境(暫停區域)一段時間。暫停區域是離行為情境較近的一個孤立區域,區域里基本上沒有任何對其行為產生強化的強化物。使用暫停技術有三個控制重點。首先,必須清楚與不良行為相聯系的強化物或強化物存在的環境;其次,不良行為發生后,馬上實施暫停,終止強化物或強化情境的作用;同時,對不良行為的出現,所有有關的人員都應對其實施強化暫停;第三,不良行為發生者在暫停區的行為受到控制,不能任其自由。
[ 案例3 ]
陶行知的四塊糖
陶行知在擔任育才學校校長時,碰到兩個男同學打架。陶先生叫那個打得狠的學生到他辦公室一下。當陶先生來到辦公室里,那位同學已在陶先生的辦公室等候了。陶先生拿出一塊糖說:“獎你一塊糖,因為你很守時,比我先到。”陶先生又拿出一塊糖說:“再獎你一塊糖,因為你尊重我,我叫你來你就來了。”接著,陶先生問這位同學為何與同學打架,這位同學回答:“那位同學欺負小同學,我看不過去打抱不平!”陶先生拿出第三塊糖說:“獎你第三塊糖。因為你有正義感,能幫助弱者!”這位同學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說:“先生,我錯了,我不應該打架。”陶行知先生拿出第四塊糖說:“知道不對就好,給,我再獎你一塊糖,”陶先生沒有再說什么,讓這位同學回到教室里去了。
3、反應代價。剝奪或撤去作為偶發事件的正強化物。從而使特定行為得到抑制,使其發生率得到下降。反應代價的優勢在于其后序效應很持久,而且通過它為我們用良好的行為代替不良行為提供了一種制度。反應代價經常與代幣制(token
economy
)一起聯合使用。使用這種方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運用反應代價程序來矯正不良行為時,行為者本人,必須已經擁有能夠被剝奪或者撤消的強化物。
4、刺激控制技術。指對情境中的有關辨別刺激加以控制,從而使相關的不良行為少發生或不發生。刺激控制技術主要有三種:①排除(eleminating)。即把與不良行為相關聯刺激從情境中全部消除。從而使不良行為得不到提示和強化,最終降低不良行為的發生。②限制(narrowing)。是要把與不良行為有關的辨別刺激只安排在情境的某一小區域,或其余時間范圍(即時空內),從而使不良行為的發生只限定在一個小范圍內。③代替(replacing)在消除不良行為時,為了更好地消除之,人們常常選擇與之相應的良好行為,用這種另代替不良行為。也就是說,在不良行為出現時給予懲罰,如暫停、反應代價、早訴等,而在良好行為出現時則給予強化。這樣,良好行為就會逐步代替不良行為。
另外,還有其他一些降低不良行為的技術。主要有:過枉矯正法(over
corrarion)、厭惡法(satiation)、系統脫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放松法
(relexation)、行為契約法 (behavioral
contact)。(一)過枉矯正法。這是消除或減少不良行為發生的一種方法,它由兩部分組成,①
復原(restitution)。當不良行為發生后,要求行為問題者必須消除不良行為所造成后果,使不良行為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得到恢復。②積極練習
(positive
plactive)。即要求當事人反復練習與不良行為相反的良好行為。(二)厭惡法。是讓不良行為者進行過量的相關活動或者提供過量的負性強化物,從而使問題行為得以削弱或減除。具體方法是把打算消除的行為與痛苦刺激聯系起來,直到行為得到抑制為止。
本研究沿有許多問題未作深入,留作后續研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未能》
2、趙國柱,《市場營銷學》,中國商業出版社 1994
3、林崇德,《學校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8

附件一:我國現行的有關信息網絡安全的法律體系框架分為三個層面。
1、法律。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等。
2、行政法規:《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互聯網暫行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
3、部門規章及規范性文件。《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專用產品檢測和銷售許可證管理辦法》、《計算機病毒防治管理辦法》、《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等。“計算機互聯網作為開放式信息傳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設的新陣地。”“要引導網絡機構和廣大網民增強網絡道德意識,共同建設網絡文明。”網絡道德是全體公民在網絡領域中應該遵循的行為規范和準則的總和。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