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大學生就業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是多維度的,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已經成為當前大學生首要解決的課題,雷鋒雖然生活和成長在上個世紀,但他的經歷對于我們當代的大學生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作用。他首先成功的規劃了自己的人生,確定了清晰的職業理想和目標,他的職業價值觀對于今天的大學生有著直接的示范作用。
一、雷鋒規劃人生 學生學習榜樣
雷鋒小學畢業那天,走上講臺向全體師生宣布,他的人生三大目標是:當個好農民、當個好工人、當個好士兵。此后短短6年時間里,他的這些理想一一得以實現。為了實現當個新式農民的愿望,他小學畢業便回到了農村;放棄當縣里公務員的機會,應征成為一名辛勞的鋼鐵學徒工人;當他成為一名技術熟練、深受領導和同事喜愛的技術工人時,卻再次轉行想盡辦法參軍入伍。
雷鋒實際上是以宣言的方式為自己作了一個完整、適合的職業生涯規劃。對此,人力資源專家孫虹鋼認為,“雷鋒可以說是經典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的奠基人,他的一生完全是一個自我規劃、自我激勵和自我價值實現的完美典范”,分析雷鋒職業規劃,對今天大學生的大學學習和生活以至將來的職業發展將有重大的啟迪意義。這是因為:
第一,職業生涯規劃可以發掘自我潛能,增強個人實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將會:引導你正確認識自身的個性特質、現有與潛在的資源優勢,幫助你重新對自己的價值進行定位并使其持續增值;引導你對自己的綜合優勢與劣勢進行對比分析;使你樹立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與職業理想;引導你評估個人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引導你前瞻與實際相結合的職業定位,搜索或發現新的或有潛力的職業機會;使你學會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驟與措施,不斷增強你的職業競爭力,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與理想。
第二,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增強發展的目的性與計劃性,提升成功的機會。
生涯發展要有計劃、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運,很多時候我們的職業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規劃沒有做好。好的計劃是成功的開始,古語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提升應對競爭的能力。
當今社會處在變革的時代,到處充滿著激烈的競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職業活動的競爭非常突出,要想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并保持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不打無準備之仗。
而不少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親身經歷確是經典的反面教材,他們不是首先坐下來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而是拿著簡歷與求職書到處亂跑,總想會撞到好運氣找到好工作。結果是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與資金,到頭來感嘆招聘單位是有眼無珠,不能慧眼識英雄,嘆息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這部分大學畢業生沒有充分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與重要性,認為找到理想的工作的是學識、業績、耐心、關系、口才等條件,認為職業生涯規劃純屬紙上談兵,簡直是耽誤時間,有那時間還不如多跑兩家招聘單位。這是一種錯誤的理念,實際上未雨綢繆,先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磨刀不誤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認識與明確的目標之后再把求職活動付諸實踐,這樣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經濟、更科學。
二、目標引導航向 勵志激勵人生
目標引領未來,目標激發潛力。按照職業生涯規劃的觀點,人要成就什么樣的人生,取得多大的成就,常常取決于人是否有明確的目標。這正如一艘航船要確定自己的航向一樣。
哈佛大學曾經作了一個非常著名的關于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研究。該研究選擇了一些智力、學歷、環境都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表明,27%的人對于未來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標,3%的人則有著很清晰的長期目標。25年后,那些有清晰的長遠目標的人,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頂尖成功人士,他們當中不乏成功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那些有清晰的短期目標的人,多數成為各行各業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那些有較模糊目標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面,他們能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么特別的成績。那些完全無目標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的生活都過得很不如意,常常失業,窮困潦倒。這些例子都說明了人生目標的重要性。
雷鋒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很早就確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并對其進行了有效的管理,就是為自己勾勒出了一幅職業生涯發展的規劃藍圖。他清楚自己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清楚“要怎樣做”才能實現自己所確定的目標。在以后各個人生關鍵點上,他都以自己的目標為方向做出選擇。
按照職業規劃理論,人確立的目標應當現實而富有挑戰性。雷鋒給自己確立的目標正是符合這個原則。所謂現實,就是說目標一方面要符合個人的能力、興趣和價值觀,另一方面,應當是有益于社會的,為社會所需要的。所謂富有挑戰性,就是說目標的實現不應當是輕而易舉的,而應當是要經過一番艱苦努力才能達到的。雷鋒的每個目標都與當時國家和社會需要密切相連,同時,這些目標又是具有一定挑戰性的,一個目標更比一個目標大。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激勵人生、挖掘潛力的作用。
與雷鋒相比,我們很多人,特別是很多大學生所缺乏的就是明確的職業目標。很多人從小學到中學、大學,都是在外界壓力的驅使下,本能地隨著潮流向前走,沒有意識到,上中學、大學,其實都是在為未來進入職場做準備和鋪墊,總有一天,我們要離開學校,成為職業人。這就是所謂的目標缺失癥。筆者曾連續3年在所管理的畢業班中進行過求職意向調查,發現有超過一半的學生對于未來求職的城市、工作崗位類型、企業類型規模等界定清晰,而且這一趨勢呈逐年遞增趨勢。缺失目標的人生,就像是缺失舵盤的航船,很容易隨波漂流。面對這種情況,不論你是大一新生還是即將畢業,都不妨問一問,“我畢業后的第一步應當怎么走?”“5年后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10年后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