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開幕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旗幟鮮明地提出“發展是硬道理”,并將定位為“穩增長調結構的緊要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改革”一詞在報告中出現80余次。未來中國社會的發展目標是什么?經濟走向將出現哪些變化?記者通過十大關鍵詞對報告進行解讀。
穩增長調結構緊要之年
報告看點: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還在加大,發展中深層次矛盾凸顯,今年面臨的困難可能比去年還要大;堅持穩政策穩預期和促改革調結構“雙結合”。
解讀:“緊要之年”的說法首次出現,表明穩增長是要務,實現穩增長來自向深化改革要動力、向調整結構要空間,推進牽一發動全身的重大改革。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說,調速度但不減發展勢頭,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與以往不同的增長結構和動力機制,改革需要花更大氣力、有更大作為。
經濟增長預期7%左右
報告看點:經濟增長預期7%左右,考慮了需要和可能,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與經濟總量擴大和結構升級的要求相適應,符合發展規律,符合客觀實際。
解讀:國家信息中心總經濟師范劍平說,7%左右與全面實現小康目標相銜接,如期實現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要從現在開始仍需保持6.7%以上的年均增速。7%左右的速度也將更多地由服務業比重提升、小微企業活力來實現,保證更加充分的就業。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說,產業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將優化經濟發展質量,讓經濟增長更為持續、健康。
雙中高
報告看點:著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雙目標”。
解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賈康說,進入經濟新常態首先是經濟發展保持“中高速”,就是要速度趨穩,保持在合理區間運行;其次是結構調整優化,要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升級。保持一個合理的增長速度,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躋身中高等收入水平,最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簡政放權重頭戲
報告看點:繼續把簡政放權、放管結合作為改革的重頭戲;今年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
解讀:在過去一年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簡政放權成為高頻詞,全年40次會議中22次提及簡政放權。幾年來,國務院已相繼取消和下放9批共798項行政審批事項。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市律師協會名譽會長陳舒說,今年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