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政府采購電商化趨勢成為業界討論的熱點,大多數業內人士對電子化政府采購抱有非常樂觀的態度,認為政府采購電商化后,人為因素減少,采購效率和透明度提高,將有效解決諸如"豪華采購"、"天價采購"、"暗箱操作"等問題,能堵住采購黑洞,防止腐敗行為。
但筆者認為,目前政府采購電商化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要實現擴大發展并實現上述功效,需要解決五大問題。
采購量小 80%項目依賴傳統模式
電商化在公開、透明方面值得肯定,但目前只能解決政府采購中標準、通用貨物的采購,對于具有個性化要求的工程、服務,并不能采用像標準貨物那樣簡單類比、價低者得的方式進行采購。一般來說,標準、通用貨物的采購量只占整個政府采購采購量的20%左右。也就是說,政府采購80%以上的工程、服務并不能通過電商化來解決,其解決"豪華采購、天價采購"問題的效果有限。
公開內容待考究 透明度打折
在采購信息公開不足的情況下,輿論對于政府采購最大的詬病便是"高價"。目前,許多地方已經通過構建政府采購電子平臺來解決效率、公平、公開問題。電商化可將政府采購置于公眾監督之下,會對采購者產生極大的壓力,可斬斷亂伸的"權力之手"。實際上,在政采電商化過程中,公開透明比降價更重要,公開什么內容又比公開本身更重要。例如,公開采購預算是最重要的公平、公正,業內呼吁多年的預算公開制度,終于在2015年3月1日起實施的《政府采購實施條例》中得到明確。但在政采電商化過程中,雖然技術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其他因素不可忽視。政采電商化的核心業務是流程的整合和再造,應避免一種為電商化而電商化的傾向。
唯低價論難以發揮政策導向功能
但政府采購有其特殊性,不是簡單唯低價,要綜合考慮政治、政策因素,利用政府采購政策導向作用引導經濟社會發展是各國普遍做法。例如,我國的《政府采購法》第九條明確要求"政府采購應當有助于實現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目標,包括保護環境,扶持不發達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等"。再如,財政部等有關部委也發文要求政府采購支持福利企業、監獄企業等。這些都是政府采購要考慮的問題。所以,僅以價格來考量政府采購顯然是不客觀的。
缺乏線下體驗是短板
一些在線上做得風生水起的電商卻反其道而行之,開始開設實體店,這種經營線上布局線下的現象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10月,亞馬遜開設第一家線下實體店;同年11月,淘寶與京東也幾乎同一時間邁出線下布局的第一步,分別開設了"會員體驗廳"和"京東幫服務店"。實際上,國內外已有許多電商早已開始布局線下,因為電商有其先天不足之處:一是無法給用戶帶來更好的產品體驗,二是電商一直致力于解決的"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當傳統的零售商也開始"觸電"之后,電商不僅沒有了優勢,反而因為線下體驗的短板,感到了競爭的壓力。這些現象也對我們炒得很熱的政采電商化提供了冷思考的要求。
法律制度有待健全
解決政府采購的"豪華采購"、"天價采購"、"暗箱操作"等問題,不是簡單地引入電商就能解決,最重要的還是制度建設。在《政府采購法》頒布實施十二年之后,《政府采購實施條例》也終于千呼萬喚始出來,相對于采用哪種采購模式來說,這或許是更為重要的。因此,電商化的盡快發展也需要法律制度的盡快跟進。
雖然一些地方早就已經布局政府采購電子商城,很多地方也正在躍躍欲試,有統計數據表明,政府采購的電子化程度不超過30%,而縣市一級政府采購的程度更是未超5%?梢,政府采購電子化的擴大發展亟需解決以上幾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