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今天小編跟大家分享的內容是通過解剖美軍了解軍改,歡迎大家閱讀。
美軍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因此也是其他國家軍隊研究的主要對象;同時美軍也是世界上最富革新色彩的軍隊,現在方興未艾的新軍事變革,正是由美軍所發起并引領的。以至于今天討論軍事革命,言必稱美軍,它已經成為繞不過的一座“大山”。
聊聊美軍,總歸會對我們考察中國軍隊有所裨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美國的軍情、國情和中國存在巨大的差異。美軍的軍事變革對于中國軍隊的到底有多大的參考價值,要辯證考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研究美軍更多的是研究軍事變革給美軍作戰帶來的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地緣政治的沖擊,而并不意味著從美軍的變化中能夠尋完美得出中國軍事變革的答案。
深入解剖成功者,學習經驗,避免陷阱,是我們今天應該做的。
最防備美軍的恰恰是美國自己
美國軍隊并不是從一誕生就威震世界的。建國初期,由于美國民眾對常備軍固有的偏見和仇視,美國軍隊在正規化、職業化、規模化上發展都十分有限。從美國建國開始的大陸軍開始,美國軍隊就陷入戰時擴編、戰后裁建的怪圈。即便是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之后,美國在首都一度被侵占、白宮都被燒毀的情況下,甚至在美英尚未來得及交換《根特合約》的批準書時,當時的美國國會就將美國正規軍裁減到一萬人,后來甚至一度想要壓縮到6000名。
美國當時的陸軍部長卡爾洪被逼無奈琢磨出一個“可擴大軍隊”的思路,即在戰時來迅速擴充軍隊,但后來的美國內戰清楚地證明,近現代化戰爭和美國國土的遼闊程度,到戰時才開始擴充正規軍難以滿足需求。首都都被占了,你能說美國國會的精英們都是記吃不記打的腦殘嗎?并不是這樣。
美國國會里都是粘上毛比猴還精的精英,他們知道,美國遠隔兩洋的獨特地理位置,對近代任何一個企圖占領美國的國家來說,都是一個難以跨越的障礙和兵力投送的天塹。而建立強大的正規軍,尤其是強大的陸軍,固然可能御敵于國門之外,但對于美國的憲政制度和價值觀威脅更大。相對應的是,美國在海軍建設上,就非常寬松。因為海軍在大洋上作戰,并不會對本土的美國政權統治造成威脅,反而是海軍對本土基地非常依賴。這也構成美國早期的陸海軍軍種之爭。
美國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主任安德魯?克雷皮內維奇,這位前些日子剛從美國國防部退休的美國戰略評估大師安德魯?馬歇爾的得意大弟子,曾經總結了軍事革命包含四個層次:軍事技術的變革、軍事平臺的發展、戰役法的創新和組織調整。這四個層級較好地厘清了軍事革命的脈絡和發展。這一描述不但適用于今天的新軍事革命,同樣也適用于歷次發生的軍事革命對各國軍隊的影響。
打贏二戰并非名將輩出,而是美國工業遠超對手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末期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和美國都獲益匪淺,德國在這次工業革命獲得歐洲霸主的地位,而美國更是躍升到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位置。德國軍隊和美國軍隊都得以接觸當時最先進的軍事技術。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新式武器和投送工具,進而引發戰役戰斗的變化,最終帶來軍隊組織的重大調整。然而和當時德軍(主要是普魯士軍隊)敏銳地應對新技術的軍事變革,美國軍隊顯得異常的笨拙。在普魯士(德國),毛奇就任總參謀長之后,根據戰爭的需要,對總參謀部進行了重大改組,不斷擴大總參謀部的職能,使其適應戰爭對專業知識的發展要求。毛奇敏銳覺察到:工業革命時代背景下,戰爭已經變為一門需要統籌規劃的科學。他的著名格言為:“先計算,后冒險”。不僅如此,毛奇對技術人員運用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同期其他的歐洲各國軍隊統帥,經過其改革后的具有時代氣息的總參謀部朝著科學化系統化方向發展。
在毛奇就任總參謀長之前,總參謀長并沒有實際的軍事指揮權,在總參謀部之上還有一個戰爭部。戰爭部是統管全部軍隊事務的最高機構,戰爭部直接向普魯士國王負責,總參謀部內提出的任何有關建議以及擬定的戰時計劃,均需要得到戰爭部長的首肯才可以付諸實施。在普魯士兩次統一戰爭以及普法戰爭中,以毛奇為代表的總參謀部軍官再次證明了其卓越的才能,總參謀部的地位也隨著戰爭的進程不斷提高。從戰爭部中分離出來的總參謀部,經過四五十年時間的發展,終于取代了戰爭部成為了最高軍事指揮機關。后來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國立法終于確立了總參謀部在軍隊建設和軍事指揮上的權威性。
反觀美軍,鐵路、電報等新技術同樣可以獲得。但美國陸軍直到1899年美西戰爭中暴露出指揮系統混亂的嚴重問題,才促使美國陸軍成立類似于德國總參謀部的類似機構。后來美軍出于對外干涉的需要,還成立了協調陸海軍的陸海軍聯席會議機構。但是,和德國權力巨大的總參謀部相比,美軍的類似機構權力非常有限,很多情況下是一種咨詢機構。是美國軍人不知道總參謀部的高效率嗎?不是。毛奇留給德國軍隊的深遠影響是,戰爭(或者說現代化陸戰)是一種高度復雜和技術化的事務,它應該留給最優秀的軍事家們去解決。但美國憲法制度下,這種理念就是絕對的“反動”。保持文官對美國軍隊尤其是本土陸軍的控制,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甚至從軍種之爭來看,美國海軍也不希望看到一支強大陸軍存在,這本身就是對海軍的巨大威脅。
美國與德國的國情不同,德國處于兩線作戰的艱難境地。如果德國總參謀部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水平,普魯士不要說一統德國,連是否存在都成問題。但美國優越的地理位置,讓美國的政治家有條件“讓子彈飛一會”,有充分的時間和回旋余地,從法律上設定各種條條框框,來馴服軍隊這只力量不斷增長的怪獸。
美國在二戰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除了中途島之外,美國在地面戰場上的指揮實際上并沒有什么特殊的亮點。相對于朱可夫、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羅科索夫斯基等耀眼的世界名將,美國的將軍們實際遜色很多。大家肯定更想不到的是,美軍從1941年一路打來,其陸海軍聯席會議以及參謀長聯席會議是一路跌跌撞撞走來,其低效很難與處理國家軍事事務的要求相吻合,更詭異的是美國空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空中作戰力量,卻連空軍這個軍種都沒有。無論如何,美軍依然在戰場上取得了勝利,這并不是依靠所謂的名將,而是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將敵人淹沒在美式裝備的汪洋大海之中(事實上美國非常警惕富有作戰指揮經驗及豐富軍事背景的指揮官指揮各種戰爭,發號施令以至于超出了文職領導者控制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