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卷:浙江精神與浙江人
在與時俱進的浙江文化滋養下,代代浙江人書寫了一個又一個浙江故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浙江傳奇。作為浙江學子,站在人生新起點,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
[注意]1、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2、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襲、套作。
018年高考開考,今年浙江卷的作文題是:浙江大地,歷史上孕育過務實、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在與時俱進的浙江文化滋養下,代代浙江人書寫了一個又一個浙江故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浙江傳奇。作為浙江學子,站在人生新起點,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
溫州網邀請到溫州中學語文老師鄭一舟對作文題進行點評。
鄭一舟點評:我想說今年的浙江省高考作文題很有意思,“有意思”是指它很值得琢磨,并沒有表面這么直接淺顯,政治先行。
這道作文題乍一看以為是要讓學生寫政治小論文或者思想生活報告,恰恰相反,它指向當代,但是深耕傳統,深耕浙江文化。所謂的“歷史上孕育過務實、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等思想”這句話,我們其實應該想到南宋溫州葉適為代表的永嘉事功學派、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黃宗羲的經世致用的儒家思想轉向、孫詒讓放棄樸學而“以應所需”的務實救國……浙江文化的復興,浙江人的崛起實際上就是從南宋以后,特別是明清以來的這么幾百年,浙江人為重鑄中國文化做出了大貢獻。數數這一百年的浙江籍作家、浙江籍院士,我們就知道浙江文化的輝煌之處,這種文化井噴背后為這塊文化土壤奠基的精神命脈與務實、重“行”的求索是分不開的。最近在北大考察時又再次強調青年人應“聯系實際,知行合一”,今年5月5日也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而馬克思就是要強調從思想走向實踐,而不是黑格爾的從思想走向思想,可以說對“行”和實踐的重視是時代和傳統賦予當代浙江青年的責任。
去年作文題是考三本大書,指向“知”;今年的作文題是考務實、實干,指向“行”,這也正是要求這一代年輕人能“知行合一”,成就大才。今年作文題中如此強烈的浙江色彩可能讓很多高中語文老師感到突兀,但我們不要忘了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正是浙江人敢為天下先的個體經濟、民營企業、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商業金融模式為中國這四十年的大發展做出了獨特而極具力量的推動。
作為考場上的學生,可能讀不出這么多內容,但是這并不妨礙他的寫作,妨礙他寫出好的作文,因為他只要抓住實干、務實、敢于實踐等核心要素展開就可以,在校園里的學生可能并沒有太多的人生閱歷,但是他要明白為什么而學,所學的東西應該指向何處,不是為刷題而刷題,為知識而知識,而是要把所思所學與行相連。就如作文題中所說,“站在人生的新起點上”,面對爆炸的知識增長,我們該如何對待我們的所學?如何規劃我們的人生?思如天馬行空,雖飄逸但恍兮惚兮,行如“課虛無以實有”,雖沉重但觀之可近,觸之可親。學生重點要寫的是在傳統和當代的雙重召喚下,為什么要“行”,如何“行”。
今年浙江省的作文題有一個重大變化,就是由原來的論述類和評價類文章重新回歸為文體不限(詩歌除外),論述類寫作有利于學生思辨和批判思維的培養,但是還是過于限制學生的寫作自由和空間。這次作文,學生可以寫記敘文,可以寫夾敘夾議的散文,當然也可以寫具有理性思辨的論述文,因為“體驗和思考”本身就指向了學生的感受、體悟、對自我和社會的分析。學生可以在敘事中闡明務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可以結合時代結合社會談自己對務實的看法。但是有一點要補充,雖然文體不限,但這個作文題所涉及的空間很大,而個人的經歷會顯得格局小了點,所以還是更利于論述類文章發揮。
地域傳統,特色時代,十七八歲的浙江青年置于這樣的時空格局中,天地人三位一體,要寫出真正有深度的文章,寫出獨特性來,不僅需要時代眼光也需要傳統積淀,更需要有自己個體性的介入,這或許正是這個世界這個中國這片大地對青年人的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