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觀念,引領孩子走進“理財”主題班會
教育背景:若干年前就有人提倡,“理財從娃娃抓起”,但是基于中國社會的傳統,也有不少父母認為,過早讓孩子接觸錢,會使孩子“鉆進錢眼里”,讓他們純凈的心靈受污染,變得勢利。有人就說過 “孩子只要把學習弄好就行,理財這個事,等他長大了,出人頭地了,自然而然就會理的。可是事實并不是如此,從現在的孩子消費水平來看,出現了種種問題。曾經在網上看過一份關于“少年兒童理財習慣培養研究與實踐”的調查報告對外公布,調查顯示,17.1%的兒童覺得零花錢剛好夠用,53.3%覺得夠用并有節余,21.3%覺得零花錢花不出去,三者合計達91.7%。可見,多數兒童零花錢充足。但對于多余的零花錢,2%的少年兒童會想辦法花掉,53.9% 會放在家里存起來,18.4%會存銀行,25.7%會交給父母管理,看來大部分孩子的理財意識還比較淡薄。對于我們農村來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自然給孩子們的零花錢也就越來越多,久而久之,孩子們用錢也就多了。有的孩子到了中學時代也不具備最基本的儲蓄意識。當他們得到錢之后,不是存起來,而是要立即消費掉,更本不知道錢的來之不易。特別是現在的農村小孩,大部分家長都在外地工作,因為感覺對孩子的關心沒有做到位,就一味的想用錢來彌補對他們的感情欠缺。每天中午在校帶飯的孩子都要買上好些吃的、玩的,肆意揮霍著家長給的零花錢。作為一位現代教育者,不應當只是注重道德、知識的教育,必須改變教學觀點,創新教育觀念,從小引導孩子走進“錢”的世界,真正認識錢,掌握賺錢,用錢的本領,做一個會“理財”的孩子,適應現代社會做孩子的標準。
教育目標:通過一個循序漸進的“理財”教育,讓孩子知道金錢的來之不易,以及培養孩子學會儲蓄和花錢的好能力。通過一些家長聯系,實踐對比,班會教育,講故事,教給方法等方式讓孩子從小學會做金錢的主人,學會“理財”。
教育過程:
1、重視孩子對錢的認識
我曾經在班上問過孩子:你們的錢是哪兒來的?得到的答案是爸爸媽媽給的。每一個給子說的是那么隨便、輕巧。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這錢其實是大人們掙來的。有時爸爸、媽媽很晚回來,那就是在加班,得到額外的加班報酬;有的爸爸、媽媽一年、兩年才回來一次,那是走出國門,忍受相思之苦,為的就是得到更多的錢。他們正在極力的通過正當方法得到金錢。而孩子的一個給字好像說的是媽媽爸爸給的錢從天上掉下來的一樣。當然,這只是從理論上告訴了孩子們錢的來之不易,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來證明它的來之不易。我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你的爸爸是干什么的,每天早晨幾點上班,每天晚上為什么那么晚才回來,每個月拿多少錢等等。通過孩子們的調查,交流,得出的結論大都是:家長六點半出門,晚上加班的話都是十一點回來,孩子們都睡著了。這時他們才體會到家長的辛苦,也認識到錢是怎么來的。
2、如何教會孩子賺錢
按中國的傳統教育觀念,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不應該給孩子什么報酬,因為這是在培養孩子的愛心和責任心。家長認為太強化付出一定要有回報,并把回報方式過多的定位在了金錢上。其實,在今天的社會中,用肯定、贊揚、感謝作為回報,效果會更好些。當給孩子錢時,我們不僅加強了孩子責任意識的培養,還告訴孩子,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應當承擔許多責任和義務,這些是不可能以金錢和物質的回報為代價的。當我們對小孩子的家長說:讓孩子學會賺錢吧!他們都覺得可笑。小孩子賺錢,天方夜譚,怎樣賺,賺誰的錢,難道不去上學,去干苦力?也難怪,中國的家長,在孩子成人之前,都是給孩子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神仙日子。他們認為所謂的賺錢,就是在放下學業,去掙錢。其實教會孩子賺錢有好多的方法,并不是所謂的丟下書包,才能賺錢。例如通過節假日的家務來獲得報酬就是父母教育孩子賺錢的一種好方法。這類勞動范圍廣,小朋友可以通過勞動來掙錢是自己獨立掙錢的第一步。
(1)洗碗。這是家務勞動中最常見的也是最簡單的工作之一,六七歲的孩子都可以勝任這一工作。如果你在媽媽的要求下,完成的很好,可以索要相應的報酬。
(2)回收飲料瓶。一次班會課上給孩子講了撿易拉罐的窮孩子的故事,孩子們認識到了身邊其實有許多掙錢的機遇。這個工作可以在家里進行,也可以擴展到戶外。對于小的孩子,我們就在家里收空飲料瓶、飲料罐,然后賣到收廢品的地方。
(3)幫媽媽擦車。這項工作所需的技能不多,只要細心、周到就可以了。做這項工作,要選擇一個用水方便的地方,千萬不要是河邊。每擦一輛自行車可以得到1到2元。
賺錢的方法有很多,聰敏的孩子完全可以在家長、老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開發出多種賺錢的途徑。但是賺錢不是我們的主要任務,我們一定要保證充足的學習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