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嘉應學院招生網和云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錄取數據,云南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績在464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72645名左右,才可以考上嘉應學院,不過每年嘉應學院在云南招生人數不同、試卷難度也不同,所以錄取的分數也不會相同。
一、云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嘉應學院
1、云南高考2022年考生上嘉應學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46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2645名;
2、云南高考2021年考生上嘉應學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47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5664名;
3、云南高考2020年考生上嘉應學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47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7213名;
4、云南高考2022年考生上嘉應學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53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8498名;
5、云南高考2021年考生上嘉應學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52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5845名;
6、云南高考2020年考生上嘉應學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52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9165名;
二、嘉應學院在云南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嘉應學院在云南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464 | 72645 | 省政府 |
2022 | 云南 | 文科 | 本二 | 535 | 28498 | 省政府 |
2、2021年嘉應學院在云南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475 | 65664 | 省政府 |
2021 | 云南 | 文科 | 本二 | 529 | 25845 | 省政府 |
3、2020年嘉應學院在云南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477 | 67213 | 省政府 |
2020 | 云南 | 文科 | 本二 | 528 | 19165 | 省政府 |
女生錄取率高的軍校有哪些
女生考國防科技大學、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等國內十分不錯的軍校,都很適合女生報考,而且每年招生名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女生名額。女生考軍校更多的時候不是看考多少分,而是看在報考人數中排在第幾名,所以競爭很激烈。
第一、國防科技大學
國防科技大學該軍校中適合女生報考的專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指揮自動化工程,外國語言文學,公共事業管理等等一些專業。
第二、國防大學政治學院
在該軍校中適合女生報考的專業有:軍事心理學,新聞學,圖書館學,檔案管理學,哲學。這些專業也都是國防大學政治學院的強勢學科。
智能志愿填報網站-高考助手網志愿
高考助手網志愿擁有自己的開發團隊,實時為數據更新和技術做工作,區別于市面上其他的產品外包式的開發,一旦有數據更新或者網站使用問題不能及時進行處理。高考助手網志愿網站包含教育部公布的所有大學的信息和1800多種本專科專業信息,以及我國職業分類大典內1838種職業信息。
高考助手網志愿除提供各類報考功能外,還可以在輸入高考分數后,自動測算在本省的位次,通過極差函數圖標的方式展示給用戶,同時標注了該分數在本省的排名百分比,便于同學和家長更清晰的認知自己的所屬排名。
高考助手網志愿符合考生所在省份填報規則的模擬填報系統,讓預熱填報更加方便和精準。高考助手網志愿防撞車功能實時監控各院校備選情況,讓填報更放心,讓考生與喜愛的大學更近一步。
高考志愿填報注意事項
選擇高考志愿時,需要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要想學有所成,最好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不然學起都沒有意思,也容易荒廢學習。
很多學子在選擇高考志愿時,還必須要考慮這個專業的未來前景,是否好就業,是否是熱門,未來是否有市場等等,只有把這些問題進行綜合考慮后,才有可能選出最合適的專業。
考生在選擇高考志愿時,也必須要考慮畢業后的就業問題哦,畢竟大家都希望在學成后,能有一份好的工作,所有填報高考志愿時還是要綜合考慮未來的就業意愿。
三、嘉應學院學校介紹
嘉應學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師范教育歷史的廣東省屬全日制公辦本科高校,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葉劍英元帥的故鄉、著名革命老區、全域屬原中央蘇區,且享有“世界客都”“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等美譽的廣東省梅州市。學校面向15個省(市、區)招生,現有普通全日制學生2.8萬余人,成教學生近萬人。學科專業綜合,涵蓋文學、理學、工學、法學、醫學等11個學科門類,有省級重點學科7個;現有21個二級學院,本科專業60個,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一流專業6個、省級重點專業2個、省級特色專業10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7個、省級戰略新興產業特色專業3個、省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示范專業3個,其中,小學教育通過教育部師范類專業認證,臨床醫學專業通過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軟件工程通過IEET工程教育認證;現有4個校區,本部設在江北校區,校園占地面積1800多畝,建筑面積61.98萬平方米,環境優美、設施先進,是求知治學的理想園地。 ——歷史悠久,特色明顯。學校前身是創辦于1913年的梅縣縣立女子師范學校(梅州在清朝時稱嘉應州,嘉應學院由此得名),至今已有108年的辦學歷史,經歷了65年的中專教育、22年的大專教育,2000年升格為本科院校,2004年新增為廣東省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2006年以“良好”等級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17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2018年被列為廣東省高等教育“沖補強”提升計劃建設高校;2021年辦學體制由“省市共建”調整為“省屬本科高校”,獲批廣東省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設立了廣東省博士工作站,與中山大學共建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是廣東省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堅持“立足地方、服務廣東、面向全國、放眼世界”辦學宗旨,打造“植根僑鄉,弘揚客家文化”辦學特色,培養了一大批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立德樹人,薪火相傳。學校作為廣東省創建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建設單位,秉承“勤儉誠信、立己樹人”校訓,堅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現有“粵臺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廣東客家地區基礎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協同育人中心”“南方足球創新人才培養培訓協同育人中心”“大數據研究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等4個省級協同育人中心和平臺;有校外實習基地和就業基地600多個。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近30萬人,其中,培養了梅州市80%以上的中小學骨干教師;培養國家級足球專業特色人才400多人;實施了“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養計劃2.0”,培養了卓越教師、卓越工程師等一大批人才;與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州體育學院等高校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近年來,學生在省級以上學科競賽活動中獲各類獎項共1812項,其中國家級589項、省級1223項;學生考研成績喜人,錄取人數為2000多人;醫生執業資格考試總通過率85.25%(超出全國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招生形勢逐年向好,生源質量不斷提高;畢業生就業率逐年提高,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引育并舉,強化師資。學校堅持引育并舉,以人才強校助力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現有教職員工180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1400多人(正高職稱140多人、副高職稱410多人、博士290多人、碩士800多人)。現有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1人、廣東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國培對象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省級“創新拔尖人才”1人、“南粵優秀教師”24人、“省級教學名師”3人、廣東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省級培養對象6人、“省級優秀青年教師”培養對象6人、省級揚帆計劃4人。聘請了丘成桐、羅錫文、陳志杰、劉仲華等20多位院士、*、國家杰出青年為榮譽教授,聘請了一大批行業企業專家和中小學名師進校園協同培養人才。學校加大教師內培及“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力度;實施青年博士、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培訓項目,近年來在國內外攻讀學位、進修、培訓達1000多人次,形成一支素質良好、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創新活力的教師隊伍。 ——強化內涵,創新引領。學校以創新為引擎,為彰顯內涵、持續發展不斷蓄力。現有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1個,廣東省特色重點學科4個,廣東省“沖補強”提升計劃重點建設學科2個。有省級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山區特色農業資源保護與精準利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普通高校工程技術研究(技術開發)中心“高性能覆銅板工程技術開發中心”“廣東省柚類工程技術開發中心”,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省市共建重點研究基地“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足球文化與產業研究中心”“廣東省原中央蘇區研究中心”“林風眠藝術研究與實踐中心”以及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廣東省五華三黃雞科技創新中心”等20多個省部級教學科研平臺。近年來,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共19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3項,省自然科學基金和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30多項,獲得橫向科研項目207項;教師在全國公開發行刊物上發表科研論文3000余篇,被國際著名自然科學檢索系統收錄180多篇;獲得國家專利109項。獲中國農業農村部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1項,省級政府獎4項,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 ——主動作為,服務地方。學校扎根梅州辦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現與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共建廣東省地方立法研究評估與咨詢服務基地;與廣東省紀委監委共建廣東省高校廉政研究中心;與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市委黨史研究室共建“蘇區精神(廣東)研究中心”;與梅州市委宣傳部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市人大常委會共建“梅州市地方立法與研究基地”;與梅州市、中山大學等共建“知識產權學院”“粵東北區域協調發展與鄉村振興研究院”“區域地理環境模擬與智能決策研究院”“國家超算廣州中心梅州分中心”“大數據研究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微納電子材料聯合研究中心”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近年來,學校主動對接梅州8個縣(市、區)的政府、企事業單位,先后選派省市科技特派員500多人次,與梅州市300多家企事業單位開展校企合作;與地方行業、企業共建“產業學院”,主動服務梅州足球特區、陶瓷產業群建設。成立“教師教育發展中心”,做大做強粵東北基礎師資教育培訓。 ——傳揚文化,使命擔當。學校以傳揚文化為使命,在文化傳承中打造發展特色。依托“蘇區精神(廣東)研究中心”“廣東省原中央蘇區研究中心”,構建起課堂教學、校園文化、主題社會實踐和網絡教學“四位一體”的紅色文化育人體系;開展了大量地方黨政部門干部的培訓工作,為傳承紅色基因,挖掘紅色資源作出積極貢獻。《客家音樂文化》項目獲批廣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助力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學校成立了客家研究院(含客商研究院)、客家學院,設立了“客家文化研究基地”,獲批首個“全國性客家學研究團體——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客家學專業委員會”;配合梅州市舉辦了“世界客商大會”“世界客家文化藝術節”等大型活動,承辦了“海峽兩岸客家文化論壇”等活動;每年召開客家研究專題夏令營,舉辦客家學論壇,組織師生進行紅色文化研學、開展“弘揚蘇區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系列主題活動,舉辦“蘇區精神大講堂”,傳承和弘揚原中央蘇區老區精神、優秀客家傳統文化。 ——國際合作,開放辦學。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在開放合作中不斷凝聚發展合力。獲得廣東省“印度洋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究中心”,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發揮梅州僑鄉優勢,加強與東南亞地區、港澳臺地區、印度洋海域周邊國家以及歐美地區高校的國際交流合作,與10多個國家20多所高校或部門建立了合作關系,深入開展交流。近年來,派出73批次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管理干部赴國(境)外開展學習交流;遴選5批38名教師參加與國外高校開展聯合培養博士項目,鼓勵和支持教師提升學歷;派出23批次學生赴國(境)外學習實習;積極開展留學生教育培養工作。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培育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能夠參與國際交往和競爭的應用型人才。 ——砥礪奮進,開創新局。百年風雨路,奮進*。學校正搶抓國家加快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和廣東省加快破解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廣東省實施新一輪高等教育“沖補強”提升計劃、中山大學“組團式”幫扶學校等重大機遇,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落實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