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是一個人在不同時期或不同階段對事物的認知程度,也就是說,現實中每個人的觀念都不會相同。當一個人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方式后,總認為自身的思維方式是正確的,改變其觀念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轉變他們的觀念對于精細化管理來說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
那么要實現企業管理的持續改善需要改變哪些觀念呢?
①對業務重結果輕過程
在業務管理中管理者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不要給我說過程,我只要結果”、“我只要結果”、“用結果說話”,其實,如果沒有對業務人員的指導和工作矯正,良好的結果僅靠職業心態、熱情、處罰、呵斥能實現嗎?沒有對員工工作過程的剖析、指導和矯正,能有良好的工作結果嗎?當業務人員帶著相同的錯誤,缺乏工作工具、工作方法和工作指導去面對不同的客戶時,他們能不斷提高業績嗎?
②對管理重經驗輕規則
在日常管理中,許多企業依靠管理者的經驗進行日常管理,忽視規則的作用,對規則不尊重,朝令夕改,或者以經驗代替規則,以權威代替規則,這種傳統的經驗型管理的結果只能是管理者忙碌而無效,四處充當救火隊員。
③對工作重能人輕體系
對于企業管理中出現的問題,我們長期的處理方式或習慣是派出一個經驗豐富、能力出眾的管理者,授權其解決。實踐中也有許多管理者高招一出,問題就迎刃而解。于是,能人成為企業必不可少的依賴對象,后果是企業從系統和機制解決問題的能力喪失,問題重復發生,雖然能人與組織的博弈能力大增,但同時也疲憊不堪。
④對員工重監督輕引導
管理教科書是這樣解釋管理的:管理者通過別人來完成工作。他們作出決策,分配資源,指導別人的行為以達到工作目標,因此可見管理者開展工作是通過指導基層員工來進行的,“管”是對下屬的“監督、控制”;“理”是對下屬的“指導、服務”。在管理中“管”多“理”少是普遍現象,不準員工做這做那、對員工限制這限制那的文件和規定很多,但卻沒有相應的指導文件告訴員工如何做事,做事需要做到什么程度、達到什么要求,有什么工具、方法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管理者也不習慣輔導式的管理,而習慣運用權力呵斥、責備、處罰,或施以小恩小惠等做法不一而足。
中國管理者的任務主要應注重“理”,而非“管”。“管”的重點是改變人的態度和限制人的行為,“理”的重點是改變人做事的方法、提高人做事的能力。
⑤對文件重文字輕數字
⑥對變化重巨變輕漸變
改善的“改”是改變現狀,“善”是上升到更好的狀態,持續改善是不斷地、連續地達到更好更高的水平。持續改善的觀念是從現在做起,務實地改變,積少成多,持之以恒,長此以往,改變的效果將是巨大而驚人的。因此持續改善不是革命和巨變,而是改良和漸變,通過點滴的積累,每天進步一點點,最后通過量變達到質變。在管理中許多管理者力圖在管理中一步改變到位,立刻實現目標,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與精細化管理通過過程的改善、點滴的積累推動企業發展是完全不同的做法。持續改善不需要大的投入,而是需要每一位員工日常工作點滴的改進,這種漸進式的改變即使不成功也消耗不了多少成本,組織和員工都容易適應。與暴風驟雨式的變革相比,持續改善在實踐中更容易操作,更容易成功。每天進步1%,十年的變化絕對是驚人的。
這些錯誤的管理觀念的存在極大地妨礙了管理者有效開展管理工作,實現管理目標。而持續改善需要建立的也正是與此相反的現代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