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創新帶動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下面就讓小編為你分享一下小學教師科技創新論文,僅供參考!
題目:北京小學生科技創新作業現狀及對策
【摘 要】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石,小學科學教育培養小學生基礎性科學素養。北京市小學生的科技創新教育開展得有聲有色,取得了很多成績。但作為科學教育檢驗標準,同時又是挖掘科技創新潛力、培養科技興趣的小學生科技創新作業在實踐中卻存在著資源不均衡、家長不重視甚至由他人代為完成等問題。項目小組通過研究提出提高科學課地位、課標與時俱進、開展選修課及發展課外培訓市場等建議。
【關鍵詞】小學生科學教育;科技創新作業;問題與對策
當今世界,科技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生活方式轉變和思維方式變革。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石,國家需要教育培養大量的創新型人才,科技創新要從小培養,要在學校教學中將科技創新作業聯系課本中的基礎知識,使學生利用學到的文化知識,進行科技創新等各種活動,使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開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
小學作為進入義務教育的起點,科學教育承擔著培養小學生基礎性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的責任。小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培養小學生創新精神、團結協作能力、科研興趣、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小學生的培養方向將逐步減少死板的課本教學、大量繁重的紙質版家庭作業,增加科技創新方面的拓展活動,這樣一來減輕了小學生的學習壓力,二來提升了小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各校也開展了各種科技創新競賽來激發小學生的科學潛能。
小學生科技創新作業既是檢測學生是否學會課上的知識點的一種方法,更是對科學教育的有益補充和延伸,是對學生實際動手、實際操作的鍛煉,可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興趣,挖掘其科技創新潛力。小學生科技創新作業的開展情況,可以反映小學科學教育的成果,也可以反映出其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正因如此,在北京大學生啟明星項目申報中,作者申報了“北京市小學生科技創新作業現狀調查及對策建議”,希望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北京市小學生科技教育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通過國內外小學科學教育的研究,提出小學科技創新教育及科技創新作業方面的一些提高和完善的措施。
一、研究綜述
文獻調研顯示:一方面,目前國內外大多數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學生科技創新素質培養方面,涉及面雖然廣泛,卻很少關注科技創新作業這個具體環節上,更無具體的措施提出;另一方面,部分學者對于小學生科技創新雖有初步的研究,但關注點只停留在課堂層面,并沒有著眼于科技創新作業課下的問題。目前國內有些研究學者從科技、教育等方面提出建議,張仁開教授的《發達國家中小學科技教育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2013年)發表了關于我國現在科技教育的瓶頸及問題的研究,就曾提出學校應多注重科技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和多樣性,使小學生對科技創新產生濃厚的興趣,還應重視家庭教育對小學生的科學引導作用。楊業華的《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化問題與對策的研究》()提出了在基礎教育領域,小學科學教育基本上沒有一席之地,短線教育不受重視,建議政府應該以行政力量積極推動科技課程的實施。陸靜的《項目推進教研引領自主創新》()提出建議,應積極開展生活中的創新教育從創意教學、創意課堂、創意生活這三個角度出發,充分挖掘學科資源、家長資源、社會資源進而實現面向“每一個”的創新素養培養的教育。文獻調研發現,國外學者對北京市小學生科技創新作業的研究幾乎沒有,能查閱到的主要是對一般學習科技教育工作研究較多。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并沒有對北京市小學生科技創新作業問題開展過相關研究,這給本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機會和空間,使本研究意義非凡。
二、北京市小學生科技創新作業現狀
“科教興國”是國家級戰略政策,在近些年的實際實施過程中科教的年齡段不斷提前,如今更是已經滲透到小學階段,科技創新要從娃娃抓起,那么,作為科學教育檢驗標準,同時又是挖掘科技創新潛力、培養科技興趣的重要工具??科技創新作業在北京的小學生中開展地如何呢?
1.調研情況簡介
調研小組有代表性地選擇性地走訪分布在北京朝陽、海淀、西城、石景山等城區中的6所普通小學和6所名校,針對學生、家長不同的人群分別以填寫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收回問卷300份,其中有效問卷280份。另外在老師的協助下,選擇了幾位小學科學老師,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當面訪談。
2.名校比普通小學開展得好
我們將問卷結果詳細的做了橫向和縱向的比較。首先,通過對148份普通學校和132份名校調查問卷進行比較,發現:名校中學校已開設科技創新課的有81%;將要開設占9%;開設過,現在已經不開設了達10%。名校認為有必要有科技創新作業達87%;沒必要,只關注學業即可占9%;無所謂占4%。而普通學校中學校已開設科技創新課的有54%;將要開設占19%;開設過,現在已經不開設了達27%。普通小學認為有必要有科技創新作業占81%;沒必要,只關注學業即可占11%;無所謂達8%。
從上述指標可以看出名校比普通小學更加重視科技課的開設及科技創新作業的布置。從小學生科技創新作業的內容來看名校與普通小學區別不大,基本都是網絡課堂作業、親自動手小制作、科學小發明、參觀科技館、了解科技知識、科技小論文等。從作業完成過程來看,名校的學生表現出更愿意向父母、老師主動尋求幫助完成科技創新作業,而普通小學竟然有5%的同學給出不解決的選項。
從科技創新作業效果來看,名校的問卷統計出通過科技創新作業孩子更感興趣了達87%;依然無興趣占13%。而普通小學通過科技創新作業孩子更感興趣了只占68%;依然無興趣達32%。還有從有無設置科技特長生、參加科技競賽及科學老師配置等方面調查數據來看,名校都要好于普通小學。
3.高年級比低年級對科技創新作業更重視
研究小組將小學生分成兩個階段,4~6年級為高年級,1~3年級為低年級,通過將高年級和低年級的調查問卷分別統計發現:高年級學生比低年級學生更加重視科技課的開設及科技創新作業的布置,高年級同學會參加一些科技競賽,獨立地思考科學方面的知識并主動向老師提出自己的疑問,能獨立完成簡單的動手制作科技作業,從而對科學知識感興趣的也大多分布在高年級同學之中。
4.家長對小學生科技創新作業重視度、認可度不高
在接受問卷調查的家長填寫問卷過程中,調研小組發現:家長對孩子的科技課作業關注度太低,問卷上很多關于孩子科技科作業的相關問題都不清楚,比如孩子遇到科技作業問題如何解決的、每天需要多長時間完成科技課作業、科技科作業以什么方式留的等等。很多家長在填寫數字時還與調研小組商量著,對很多問題都沒有關注過。有部分家長在接受調查時很不耐煩,置疑科技創新服務業的用處,認為現在教育唯分數論、唯升學論,創新是少數人的事,小學教育作為普遍教育是對教育資源的浪費。
總的來說,北京市小學生的科技創新教育開展得有聲有色,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績。然而,調查結合訪談,發現北京市小學生的科技創新作業也存在一些問題,除上述的在普通小學與名校中發展不均衡、家長不重視等之外,還存在:科技創新作業的布置一味死板的依照教材大綱,而大綱存在滯后及脫離實際等情況,并沒有從啟蒙學生科技思維的角度靈活出發,沒有結合孩子們的實際生活,學生難以形成科技創新意識。部分科技創新作業的題目已經超出學生自身能力范圍,很多科技創新作業轉為“由家長替代其完成”,甚至出現了“槍手”現象,并沒有起到鍛煉學生、啟發學生、激發學生的作用。
三、原因分析
1.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
通過訪談與調查分析,名校與普通小學的不均衡主要原因是因為名校受到國家和教委的關注更多一些,課程設置更加先進,師資力量更加雄厚,學生家長素質相對較高,各方面的資源配置都要優于普通小學。從而在科學教育及科技創新服務業的開展方面,名校比普通小學更優秀。
在師資力量安排上,無論是名校還是普通小學普遍地將師資力量大多集中在高年級,認為高年級同學更能理解這門課程,能夠充分地為今后的物化生課程打下夯實的基礎。其實低年級的科學啟蒙需要更高的技巧和耐心。
2.教育導向的誤導
家長對孩子科技作業不清楚表面上的原因是家長要上班很忙,沒時間管孩子的作業,可實則何嘗不透露著一種認識上的本質,即在很多家長的潛意識里沒有真正重視科技創新作業的重要性。他們更看重學生的主課成績,把科學教育作為副課,認為小升初、初升高等升學考試都不考,學不學無所謂。
還有部分學校因為國家為小學生減負、國家沒有制定出更加完善的課標、學校領導不重視該課程、學生家長反對該課程、學生不理解該課程而不再開設科技課程。
3.宣傳與實施不到位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的寫到“小學科學教育承擔著培養小學生基礎性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的責任。”而小學作為教育的起點,政府與相關部門表面看似下了很大的力氣來做普及宣傳活動,但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這不僅僅需要家校雙方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及教育部門的規劃、宣傳、實施與監督。規劃,我們可以看到《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但標準滯后于科學的發展;至于宣傳、實施與監督,力量可想而知教育部門僅有的人力、物力都集中到與升學有關的教育中,故雖有規劃,但宣傳與實施均不到位。
4.作業與學生能力脫節
部分學校的科技創新作業題目偏難、偏抽象,脫離生活實際,脫離小學生知識范圍,要完成這些作業,對學生要求較高,查閱資料并理解它,很多不是小學生能夠實現的。除上述原因外,還存在一些學生家長文化水平不高,對學校開展科技創新課以及留科技創新作業完全不理解;以及部分偏遠地區網絡信息技術配置低,查閱資料不方便等原因導致小學生科技創新作業的完成存在諸多問題。
四、北京小學生科技創新作業方面提高和完善的建議
1.教育資源的均衡任重而道遠,教育部門仍需改革創新。近兩年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針對義務教育資源的均衡出了很多政策,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教育資源的均衡不是短時間就能做到的,尤其是不同區域,經濟和人民收入等本身就不均衡,教育也難以獨善其身。均衡只能是相對而言,絕對均衡是不可能的,也是沒必要的,可能會造成更大的資源浪費。在師資配置上,有議案讓優秀教師流動起來,似乎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案,如同名醫可以在不同醫院坐診。但實際實施,必然會帶來其他的一系列問題,比如獎勵的不同、校園文化的不同、家校距離的變化等,建議可將此方案小范圍內先試行一段時間,總結經驗,完善制度后再推廣實施。
2.提高小學科學課的地位。科教興國是國家戰略,科技創新要從娃娃抓起。小學階段,科學知識的學習、科學素養的培養都依賴科學課,那么就要從課程地位上明確科學課的重要性,改變主課、副課的規定或約定俗成,將科學課提到主課平等地位。
3.由教育部門及時修訂完善小學科學課標準,做到與時俱進。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而教育教學標準總是滯后于實踐的發展。小學科學課的標準不僅要對教育教學方法、內容等給予標準化,對其作業也應該標準化,而且小學科技創新作業應與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接近,避免高大上,避免過于抽象等。不同年級應制定不同的科技創新作業標準,對于低年級同學更多的需要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留一些讓她們自己觀察方面的作業,多讓他們提出“為什么”,如:寫觀察日記作業;對于高年級同學可以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激發學生探索“為什么”,通過老師的幫助能夠理解科學并舉一反三,從而激發創新創造意識,培養科學思維。
4.建議教育部門定期抽查各區縣學校科學課授課情況及科技創新作業情況,并開設小學生科技創新大賽,各區縣學校之間進行評比,這樣能得到各方的重視,從而促進小學生科技創新教育的發展。
5.開展科技創新選修課,促進科技創新教育的課外培訓市場的發展。課程教育畢竟是大眾化普及化教育,需要照顧大多數,很難有針對性進行個性化培養。對特別感興趣或有發展潛質的同學,如何深化教育,進行個性化教育,比較可行的方法就是各校除科學課程外,開展科學課或科技創新的選修課,那些有深入學習的同學可在選修課里進一步學習。此外,課外培訓市場也提供機器人、單片機、航模等多種科學科技創新類培訓,也是對校內教育的有力補充。
現如今,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科技創新也正加速前進著,并深度融合、廣泛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教育領域也毫不例外。科學課是小學生必備的生活技能,可以讓孩子從小就認識自然、熟知生活中一些物質的構造及原理,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科技創新作業也尤為重要。
盡管現在的科學教育仍存在諸多缺陷,但通過訪談了解到有不少年輕科學老師加入到小學生科技創新教育中來為此獻策獻計,而且人們的教育觀念也在回歸,不再緊盯著升學了。石景山教育學院兒童心理專家顧克的孩子就參加了校外的機器人等培訓班的學習,她說送孩子去培訓,并沒有想著中考走特長生或今后在科學技術上有多大發展啥的,只是因為孩子喜歡,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習慣,這個對孩子今后的一生都會受益。像顧克這樣的家長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年輕家長知識結構、自身素質都有了更大的提升。因此科技創新教育的前景應該是美好的,我們相信今后的中國教育一定更加開放,逐漸走向網絡化、科技化、標準化,從而培養出更多的科技人才,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