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為探索未知世界,認識發現真理,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問題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承擔著可持續發展的歷史使命。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淺談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論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摘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推動著經濟、社會等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本文從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出發,闡述了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聯系,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揭示了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最后,提出了依靠科技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經濟,社會,自然
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走的是一條高投入、低產出的道路,科技含量較低,主要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大量開采。然而,這種粗放型的發展道路也給中國帶來了很多嚴重的問題,如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發展方向片面等等。在種種壓力和挑戰之下,中國必須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走主要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1]。
1.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科技創新是一個包括科學創新、技術發明和技術創新的三維結構系統,其實質主要是知識創新(自然科學知識和技術科學知識)和技術創新[2]!翱沙掷m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各種需要,又保護生態環境,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危害的發展。它特別關注的是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強調對環境有利的經濟活動應給予鼓勵。在發展指標上,不單純用國民生產總值作為衡量發展的唯一指標,而是用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生活等多項指標來衡量發展[3]。從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上可以看出,科技創新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為科技創新的方向提供了指引作用。在當今世界,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聯系顯得尤為緊密。
2.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科技創新”的概念最早由留美學者傳入,在中國已近百年,“可持續發展”的提出卻是近30年來的事?沙掷m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1987年發表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文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1992年6月中國在《里約宣言》簽字,標志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啟動。我國目前的科技創新應該在調整中持續,在轉變中持續,在提升中持續。中科院《2002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關于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定量判別為六個平衡,即人與自然,環境與發展,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開發創新與保護繼承,物質生產與精神富足,自由競爭與整體規范的平衡。由此可見,科技創新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部分,科技創新本身也要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看,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又是相互獨立、相互矛盾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科技創新同時又是一把“雙刃劍”?萍紕撔略诖龠M社會發展的同時,也會引發環境問題、資源短缺問題,不利于長期的發展;新產品、新技術的引進會阻礙民族工業的發展,同時也不利于塑造本國的創新企業;高端機器的出現以及大規模的生產利用使得對人力的依賴性大大降低,有可能導致一批人口事業等等。值得關注的一點是,科技創新的速度是驚人的,但伴隨的自然環境惡化也是驚人的,為此西方出現了批判盲目崇拜現代科技的思潮。可持續發展的本身是社會的進步,是由科技不斷創新所推動的。社會進步不僅給科技創新提供物質基礎,同時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別是科學研究和科學成果必須有利于對人類發展的關懷。
2.1 科技創新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科技創新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之一。韓國的發展模式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啟示[4]。自20世紀60年代韓國確立了以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后,韓國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為突破口,大力發展科學技術,以此為基石,帶動本國經濟的社會的發展。
1962年樸正熙執政后,韓國開始利用美國的經濟援助資金和日本的戰爭賠償金實施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劃。20世紀80年代,韓國實施第一次科技立國戰略,增強了本國自主創新能力。在經歷了世紀之交的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韓國更深切的意識到科技在國家發展中的核心作用。2003年,盧武鉉總統提出了“科學技術第二次立國”和建立“以科技為中心的社會”的目標。韓國政府還直接籌劃和倡導高新技術的起步與發展。1982年1月,在韓國總統親自主持的科技振興擴大會議上,政府確立了微電子、新材料、生物工程、光纖維等7個高技術產業為韓國的核心戰略產業。1988年,成立“高技術產業發展審議會”,確定重點突破的核心技術,建立新技術綜合服務體系,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使得韓國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創新為韓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韓國依靠科技創新帶動本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得韓國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由一個落后的農業國邁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樹立了典范。
2.2 科技創新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在造福人類,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由于人類對科技的濫用,也導致了日益嚴重的全球性生態危機。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人們盲目地利用科學技術,過度開采和利用自然資源,生態平衡遭到了嚴重破壞,出現了環境危機、資源危機等。但是,六七十年代興起的高科技浪潮又反過來治理著這些人類危機。從現實來看,通過科技進步與創新,推動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經濟的和諧發展日益重要。我國以世界水泥消耗總量的50%、鋼鐵的34%、煤炭的31%、電力的13%,實現的卻僅僅是世界4%的GDP總量。目前,我國1/3的城市空氣污染嚴重,2億多農村人口引用不合格的水,酸雨影響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3,是世界三大酸雨區之一,流經城市的90%的河段受到嚴重污染,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等等。
因此,人類在利用科技的發展謀福利的同時,應該把它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點。為此,應該發展安全科技,即不污染自然環境、不破壞生態平衡和大規模失業的科技,如風能、太陽能、潮汐能技術等?上驳氖,安全科技已逐漸成為當代科技發展的主流。核能技術、環境科學技術、材料科學技術、激光科學技術以及生物高新技術等先進科技的發展在以其自身價值和功能影響人類及社會的同時,對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積極作用。微電子技術可以大大減小材料消耗和環境污染,新能源開發為人類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清潔能源,人工合成材料緩解自然資源的緊缺狀況,等等。所有這些,都為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3 依靠科技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搭建一個創新平臺,改善條件和創優環境,營造一種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文化氛圍。為此,要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堅持科學與創新的統一,實行科學決策。首先要完善政府的決策,科學地進行發展戰略調整、保障科技投入、社會資源的配置等等。第二,正確處理好科技與經濟的關系,堅持建設小康社會科技要先行,加大科技投入。同時,要采取措施,充分調動企業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使他們自覺地加大科研投入,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第三,正確處理好速度與效益的關系,實現跨越發展。“發展才是硬道理”,但發展要遵循經濟規律,離開經濟規律來談可持續發展顯然是蒼白無力的,而忽視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戰略必然是短見的。
科技創新著眼未來,引領社會,具有超前意識?萍甲鳛樯鐣彩聵I,必須是全社會參與和關心的事業。而現實中一些人因為沒有前瞻性,看不到科技的潛在力,就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財力來進行科技創新研究。為此,我們只有摘掉科技頭上的神圣光環,還科學的大眾化。要想廣大民眾關心和參與,加深對科技創新的真正理解就必須先讓廣大民眾認同科學、理解科學,至少要獲得與生產生活相關的科技信息,而教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育發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發展是搭建科技創新平臺的前提和基礎,而教育是科技創新的源泉。大學作為創新重地,聚集了大量的科技創新資源,理應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生力軍作用,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承擔重要責任[5]。
從創新環境建設來看,我國還存在著很多不利于科技創新的社會文化因素和制度因素。比如,我國現有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方式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在高校的科研活動中學風浮躁、學術造假等行為仍比較突出,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風氣仍有所欠缺,現有政策在人才評價、知識產權保護、公平競爭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改善。而加強對科技創新行為的激勵和保護,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顯然是關系到創新活動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因此,我們應該把提高公民科學素養、改善創新環境作為一項長遠的戰略性任務,不斷推動我國科技創新行為的可持續發展。
科技創新為探索未知世界,認識發現真理,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問題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承擔著可持續發展的歷史使命。科技創新追求的目標最終應該著眼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中國發展的關鍵,就抓住了中國發展的根本,就抓住了中國發展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王偉中. 科技創新促進中國可持續發展[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2, 22(8): 2.
[2] 陳九龍, 劉奇. 關于科技創新理論體系化建構的設想[J].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6
[3] 郭志偉, 關雪梅, 李海貴. 可持續發展與*的發展觀[J]. 長春大學學報, 2009, 19(11) :84-86.
[4] 雷毅, 李正風, 曾國屏. 自然辯證法: 案例與思考[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
[5] 辜勝阻, 洪群聯. 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戰略思考[J]. 經濟管理, 2008, 30(20):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