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上調向來是大家關注的焦點,養老金關乎到每個人的養老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2017養老金上調消息吧!
今年養老金上調開始落地。目前,上海已經率先公布養老金調整方案,并于5月5日發放到位。按照人社部要求,各地要于5月31日前將調整方案報人社部、財政部審批后抓緊組織實施,盡快把調整增加的基本養老金發放到退休人員手中。
上海養老金5月5日已發放到位
人社部、財政部4月中旬下發通知,明確從2017年1月1日起調整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總體上調5.5%左右。
中新網記者注意到,不久后,上海率先公布了調整方案,提出從今年1月起,對企業退休人員、原鎮保領取養老金人員、城鄉居保領取養老金人員增加養老金,5月5日發放到位。
按照上海公布的調整具體辦法,一是先統一增加60元;二是按本人職保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每滿1年增加2.5元;三是以本人2017年12月的基本養老金為基數增加2.5%。
同時,上海從2017年1月起,調整城鄉居保基礎養老金標準,每人每月增加養老金100元,調整后,城鄉居保基礎養老金標準為每人每月850元。
對高齡退休人員、艱苦邊遠地區企業退休人員,可適當提高調整水平。(資料圖)中新社發 張馳 攝對高齡退休人員、艱苦邊遠地區企業退休人員,可適當提高調整水平。(資料圖)中新社發 張馳 攝
高齡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漲得多
按照人社部的要求,此次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采取定額調整、掛鉤調整與適當傾斜相結合的辦法。對高齡退休人員、艱苦邊遠地區企業退休人員,可適當提高調整水平。
也就是說,高齡退休人員、艱苦邊遠地區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可以多漲一點,而這在上海的養老金調整中也有所體現。
為體現對高齡人員的關懷,上海今年繼續對企業退休人員中2017年底男滿65歲、女滿60歲的高齡人員在三項普加的基礎上再增加20元。
上海公布的一個案例說明顯示:企業退休人員王女士今年72歲,去年12月本人月養老金3700元,退休前工作年限33年。此次她可增加養老金的標準是:定額增加60元;按職保繳費年限可增加82.5元;再按與本人養老金掛鉤2.5%可增加92.5元。另外,她還可享受高齡人員傾斜增加20元。四項合計,王女士此次共可增加255元。
各地要于5月31日前報批后實施
上海已率先上調養老金,其他地區進展如何?按照人社部要求,各地區要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合理確定調整水平和調整辦法,對調整養老金工作的組織領導、工作進度、資金保障等作出周密安排。
根據通知,各地區要于2017年5月31日前報送人社部、財政部審批后組織實施。
通知還明確,各地區要嚴格按照兩部批準的實施方案執行,把各項調整政策落實到位,不得自行提高調整水平、突破調整政策。對自行提高調整水平的地區,將予以批評問責,并相應扣減中央財政補助資金。
延伸閱讀:養老金上調政策解讀
今年養老金上調開始落地。目前,上海已經率先公布養老金調整方案,并于5月5日發放到位。按照人社部要求,各地要于5月31日前將調整方案報人社部、財政部審批后抓緊組織實施,盡快把調整增加的基本養老金發放到退休人員手中。
按理,每年養老金調整后的發放時間在1月1日。但由于具體調整幅度只能在全國兩會審議預算后確定,所以實際并不能按時發放,只能補發調整后的養老金。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往年還是今年,有的省市在五六月份就按新標準發放養老金,并及時把調整增加的部分補上,而有的省市拖延到九十月份甚至更晚。
比如去年,上海就率先提高養老金并進行了發放,比一些地方早了好幾個月。今年,上海同樣早于其他地方。同樣是調整發放養老金,上海為何如此高效率?原因值得探究,經驗值得其他地方學習。而在筆者看來,鑒于很多地方遲發養老金,或多或少影響到老百姓(43.470, 0.00, 0.00%)生活,有關方面有必要就實發時間統一畫出“紅線”。
對經濟情況較好的家庭來說,養老金調整發放時間晚幾個月或許沒有關系,至少不影響生活。但對于那些高度依賴于微薄養老金收入的企業退休人員家庭來說“等米下鍋”,遲發養老金或許影響到生計。因此,應該明確每年最晚調整發放時間,對那些不遵守規定的地方,應該追責并要求給予退休人員一定補償。
從理論上來說,1月1日調整后的養老金已經屬于退休人員,一些地方沒有及時發放固然有客觀原因,但該給老百姓的錢沒有及時給,就應該作出補償。這相當于老百姓把一筆錢存放在政府那里,政府應該支付相應的利息。如果政府要為延遲發放付出成本,或者被追責,相信調整發放養老金的效率會大大提高。
筆者的建議是,如果每年都適當上調養老金待遇,在3月份全國兩會審議預算后,有關部門應該立即公布全國人均調整幅度,各地上報人社部、財政部審批要在3月底之前完成。而各地政府應該在4月底前調整并發放到位,以便讓養老金政策及時惠及廣大退休人員,以保障和改善退休人群的養老質量。
“養老金是老百姓的活命錢”。這已經成為一種共識。這一表述就有“緊迫”、“民生”等含義。顯然,調整發放越及時,越能體現出各地政府重視民生。反之,延遲調整和發放養老金,給人兩種印象:要么辦事效率不高,要么差錢或者該給老百姓的養老金被其他方面占用了。這兩種印象都不利于地方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