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在梅地亞兩會新聞中心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人社部原副部長胡曉義說:“過去幾年都是10%的調整,今年是6.5%左右。為什么這樣?我把底牌給大家掀一掀。”
胡曉義從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支付能力、物價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養老基金本身的承受能力等五個方面作出解釋。
他認為,所有這些方面的因素集合起來做一個調整待遇的方案,取6.5%左右還是恰當的。
對此,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朱俊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這次將養老金調整比例定為6.5%左右,涉及財政收入下滑、養老保險基金的可持續性面臨壓力等因素,未來應該根據相關指數,將調整幅度進行制度化。
增長6.5%左右還是恰當的
3月5日,財政部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關于201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報告指出,1月1日起,按6.5%左右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建立基本工資正常調整機制,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完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
據了解,按照全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后的每月人均2200多元計算,今年再上調6.5%左右,則每人每月有望增加140多元。
2005年至今,基本養老金已經實現了“十二連漲”,但是,相比于此前每年10%的漲幅,此次增長比例出現了“縮水”,也引發了業界的廣泛討論。
對此,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胡曉義說:“我原來以為只有9000多萬離退休人員,再加上一些專業工作者才關心這件事,但是你作為一個年輕人也很關注這件事,而且講到你的父母,我很感動,我認為青年人應該這樣,應該更多地關注自己已經漸漸老去的父母。”
“過去幾年都是10%的調整,今年是6.5%左右。為什么這樣?我把底牌給大家掀一掀。”胡曉義說。
據他介紹,確定調整水平的主要考慮因素包括:經濟發展水平去年是6.9%;財政支付能力,去年全國一般性預算收入增長5.8%,中央一般性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都比以前年度增幅要低;去年和這件事相關的城鎮居民物價水平是1.4%,比較溫和;去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7.4%;就是養老基金本身的承受能力,近幾年雖然總的收入額還大于支出額,但是已經出現了收入增幅低于支付增幅的現象,企業還在強烈呼吁要降低稅費。
因此,胡曉義認為,取6.5%左右還是恰當的。
“雙軌制”并軌后首次調整
相比于此前的基本養老金,此次系“雙軌制”并軌后的首次調整,涉及對象不僅包含了企業退休人員,還將機關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統籌進來。 胡曉義認為,待遇調整的政策遵循同一規則,這個制度的公平性就更強了。
實際上,降低基本養老金的上漲幅度,社會最為關心的是基本的退休生活能否得到保障。
胡曉義說:“至于能不能保障基本生活,隨著經濟發展,不管增加多一點也好,還是少一點也好,最好年年都加,我想這是大家的期盼,也是社會保障制度應該作出的努力目標之一。”
國際經驗顯示,當養老金替代率(職工退休時的養老金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水平之比)達到70%左右時,退休人員的生活水平與在職時大體相當,而低于50%時生活質量則明顯下降。
今年2月,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發布的《重構我國養老金體系的戰略思考》的報告指出,2000年以后,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持續下降,從1997年的70.79%下降到了的45%,已經處于國際勞工組織公約劃定的養老金替代率警戒線之內。
朱俊生認為,和國外的多支柱養老保險相比,我國上一代的退休職工收入主要依賴于基本養老保險,不到45%的替代率確實比較低。
但是,受制于財政收入增幅下降,養老金支付壓力等因素,單一地大幅調整養老金漲幅肯定難以持久。
“一方面我們想養老金充足,保障退休生活,另一方面我們希望養老金可持續,兩個之間目前形成了一個張力。”朱俊生認為,在職職工感受負擔很重,退休人員又感覺拿到的養老金不多,根源并不是養老金發放得多了,而是政府應該更多地承擔此前的轉軌成本。
同時,朱俊生建議,基本養老金的調整應該由制度自身決定,其他國家的做法是,調整取決于物價、社會平均工資等變化,在設計養老金的時候就可以考慮未來的變化,不應由行政手段取代自身制度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