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一本書對我觸動很大,書名叫《要引導,不要教導》。這本書記錄了一位父親在女兒的成長道路上的悉心引導,沒有說教,讓孩子欣然地在父親的引導下做自己人生的抉擇,并努力地去實現它。
父親每一次和女兒的交流看起來像是漫不經心,順其自然,實際上都是這位做父親的精心設計的“引導”式談話。之所以稱為引導,是和說教有著完全的區別的。引導,孩子更容易接受。很多時候,有些話家長說十遍,不如引導孩子自己說一遍。有些道理講很多遍,孩子未必聽的進去,但引導孩子自己去得出這樣的道理就很有用。家長要求孩子,不如引導孩子自己要求自己。
其實作為家長,我們也是從孩子成長過來的。孩子現在經歷的這些叛逆以及逆反情緒,也曾出現在咱們自己的身上。所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有時候,對于孩子需要減少說“不要”,或者是經常性的句式“你應該怎么怎么樣”,“你不能怎么怎么樣”。這些話語,即使是大人總聽也會不高興。所以說教似的教育,給孩子和家長之間的交流設置了障礙,反而適得其反。
與孩子進行經常的溝通,是我們常做的事情。從上幼兒園引導孩子正確的生活習慣,要不要報興趣班,報什么樣的興趣班,從小培養孩子的意志力,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廢等等。遇到挫折幫助孩子分析,而不是一味的打擊或者鼓勵孩子。密切關注孩子的動向,及時引導。很多學習和生活上的事情,讓孩子鍛煉一下,自己來做決定。引導,這樣的方式更適合孩子的心理特點,讓孩子感覺不到壓力,引導她自己向正確的方面前進,引導讓她自己做判斷和決定,她就更容易打心底里去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
“貌似放養,實則深耕”。這樣的孩子和家長的相處方式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