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經驗”有哪些亮點?如何將“湖州經驗”與準格爾旗鄉村實際情況有機結合,有力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建設,值得全旗廣大干部深思。下面是黨員干部學習湖州經驗心得,快來圍觀吧。
黨員干部學習湖州經驗心得【篇一】
浠水散花跨江合作示范區黨工委委員、散花鎮黨委委員、組宣委員周海峰談的三點打算可以概括為:“三力三抓”
一是著力思想抓引導?吹讲罹辔覀儾荒苈裨,我們要虛心學習湖州的發展經驗、發展理念,解放思想,樹立信心。
二是奮力創新抓特色。一村一規劃、一村一特色。我們要結合實際打造自己的鄉村特色,高標準、高要求,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干。
三是全力推進抓提升。做到“123456”:樹立基層黨建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的這個目標;抓好陣地建設、隊伍建設建設兩個建設;著力規范組織設置、規范黨內生活、規范記錄管理三個規范;推行服務群眾、服務企業、服務項目、服務發展四個服務;注重“黨建+好服務”、“黨建+好鄉風”、“黨建+環境整治”、“黨建+脫貧攻堅”、 “黨建+美麗鄉村”五個結合。開展省市基層黨建考評反饋問題整改活動、創建黨建示范點活動、黨組織星級創建活動、支部主題黨日活動、一派兩聘活動六個活動。
黨員干部學習湖州經驗心得【篇二】
一要深化認識,開拓創新,思想上緊起來。召開黨委擴大會、三個全體大會、各支部全體黨員會等會議,開展“學習湖州經驗,我們怎么辦”的大討論,傳達學習湖州經驗和貫徹縣委黃書記等縣領導的重要講話精神,對照湖州差距,結合實際抓謀劃,克服不敢想、不敢干、干到哪里算哪里等問題,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縣委、縣政府統一決策和部署上來,通過會議大討論,促進思想大解放,推動蘭溪大發展。
二要大干當前,謀劃長遠,落實上快起來。突出“黨建+”,做好基層黨建工作、精準扶貧、產業發展、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的結合文章,研究制定鎮、村兩級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強化美麗鄉村建設“掃清楚、看清楚、分清楚、擺清楚、拆清楚”等五大舉措,重點打造以鹽客樹、造冊橋等村為主的基層美麗鄉村示范區,每個總支確定1?2村為示范村,每個村確定1?2示范?。
三要對標先進,辦點示范,形象樹起來。一是提檔升級一批,打造亮點。對于鹽客樹、造冊橋、雙河口等有一定基礎的村,學習湖州經驗,實施提檔升級,重點建設馬橋港生態農業休閑觀光區,確保鹽客樹等村成為全鎮美麗鄉村建設的亮點。二是建設完善一批,打造看點。對于花鼓石、郭坳、方鋪等村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對照美麗鄉村建設規范,逐步完善,形成有一定影響力的看點。三是以點帶面一批,打造串點。在一定范圍內形成比、學、趕、幫、超的濃厚氛圍,以此推動點點相連,形成串點,推進全鎮美麗鄉村建設。
講話類黨員干部學習湖州經驗心得【篇三】
堅持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深化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理念。一是引領全域規劃。以“五美三宜”的思路,全域規劃建設美麗鄉村。目前湖州市建成美麗鄉村501個,打造了了17條美麗鄉村示范帶。二是引領生態建設。從改善環境入手,實施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強勢推進“三改六化”、“五水共治”等環境整治攻堅戰,把公路沿線建成風景長廊,把村莊建成特色景點,打造出天藍、水清、山綠、地凈的美麗家園。三是引領美麗經濟。探索“生態+文化+旅游”等新業態,農家樂、洋家樂、漁家樂等民宿經濟蓬勃發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斷拓寬。
堅持把培育和踐行作為深化美麗鄉村建設的靈魂工程。一是著力培育“最美”典型。廣泛開展最美人物等評選,推動“最美風景”轉化為“最美風尚”。探索建立關愛道德模范長效機制。二是著力深化創建。以創建推動文明程度的提升,全市有全國文明村鎮9個,縣級以上文明村鎮創建率達82.3%.三是著力樹優鄉風民風。選樹最美家庭1200余戶,引導農民家庭立家規傳家訓。組建326支農村志愿隊伍,全市70%的行政村建立“道德評議會”。
堅持把文化人作為深化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一是深入推進“文化禮堂?幸福八有”工程建設。累計建成文化禮堂242家,成為群眾的文化公園、活動樂園、精神家園。二是積極彰顯“一鄉一品?一村一韻”特色文化。深入挖掘絲綢文化、茶文化等傳統文化,培育形成“善璉湖筆之鄉”、“新市蠶花廟會”等一批知名文化品牌。三是常年開展“文化走親?文化惠民”主題活動。在“種文化、送文化”基礎上,開創“文化走親”模式。全市累計組織“文化走親”1000余場。
堅持把共建美好生活作為深化美麗鄉村建設的奮斗目標。一是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生態循環農業、休閑觀光農業。二是推動生活方式文明化。深入開展“文明出行、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用水”等活動倡導文明新風。三是推動治理方式法制化。制定《美麗鄉村建設指南》,使美麗鄉村建設有據可依。同時,持續深化法治湖州建設,已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8個。
堅持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深化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保障。一是城鄉互促。開展“雙十百千萬”結對共建,廣泛開展軍民共建、村企共建等各類文明共建活動,推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二是市校合作。從2006年開始與浙江大學合作共建,每年抓好100個以上市校合作項目。三是各方聯動。把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納入市對縣區黨委、政府的綜合考核,層層落實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