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關于扶貧攻堅系列重要講話,我深刻領會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對于推進農村扶貧開發的戰略地位以及重大意義,進一步明確了農村扶貧工作的具體要求,并將作為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持之以恒,抓緊抓好。以下是思而學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關于2017扶貧攻堅心得體會,歡迎閱讀!
篇一:關于2017扶貧攻堅心得體會
貧困是一切社會問題的根源。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的本質要求。長期以來,我黨在團結帶領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過程中取得了舉世矚 目的輝煌成就,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但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依然要求各級黨委政府進一步加大扶貧攻堅力度,特別 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有效措施,支援老少邊窮地區,黨員干部要牢固樹立理想信念宗旨意識,千方百計造福貧困群眾,注重培育造血功能,廣大貧困群眾更要發揚艱苦 奮斗精神,不安于現狀,不破罐破摔,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力更生,確保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
第一書記駐村幫扶挑起了農村黨建的大梁。今年7月,xx縣共從縣鄉機關和事業單位選派63名干部奔赴到貧困村、后進村擔任黨組織“第一書 記”,任期為1年。半年來,第一書記們肩負組織的重托和群眾的期望,踐行抓黨建就是抓發展,身居一線,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摸清村情想法子,發展產業出 點子,依靠單位鋪路子,辦成實事收面子,打破一潭死水,激活一江春水,贏得群眾口碑。
大學生村官是基層社會治理的生力軍。他們擁有專業技術知識,懂電腦,會經營,有干勁,向老同志學習做好農村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斷積累工作經 驗,彌補了農村信息化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的空白,緩解了村級后備干部短缺困境,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計劃生育、征地拆遷、綜治信訪等農村工作中發 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各級駐村幫扶工作隊給貧困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省州縣等蹲點單位有資金、有項目、有能力從外部拯救孤立無援的貧困村,立足實際,發揮優勢,一村一品,xx的伍家臺,xx的板寮、清水塘,都是如此。
篇二:關于2017扶貧攻堅心得體會
精準脫貧是目前上至中央,下到地方關注度最高的頭等大事,也是地方政府最大政治任務和最切實的民生改善,更是兌向全世界莊嚴承諾的兌現,結合共和扶貧工作實際,談點不太成熟的體會和認識:
一、打好精準牌、下好創業棋、筑好企業巢,三步走戰略實現脫貧攻堅任務。
打好精準牌。首先,要用足用活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在水電路住房通訊等基礎設施上加大投資力度,補齊這個歷史欠賬和貧困“短板”。其次,在“精準”上下足功夫,在“精準”上堅守底線,精準識別貧困戶,精準使用扶貧資金,精準實施扶貧項目,精準制定脫貧計劃,精準取得脫貧成效,使“精準”二字貫穿脫貧堅拔寨的全過程,以精準贏得民心,以精準助推脫貧攻堅,以精準檢驗扶貧成效,要不精準扶貧就成了流于形式,大而化之,不接地氣的兩張皮,也達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愿景。再次,搭上國家精準扶貧的好政策快車道,充分利用共和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制定脫貧規劃和幫扶計劃,把貧困戶扶上馬送一程,從而實現精準發力,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下好創業棋。一要把有想法、有干勁、能致富的帶頭人,統一吸收到政府組建的扶貧產業孵化基地,加強農牧區致富能手的技能培訓和創業意識,實現“培訓一人,脫貧一戶”的目的,帶領帶動貧困群眾走上自力更生的脫貧道路。二要有針對性的加大政策扶持,加大扶貧資金注入,培育幾處特色產業園區,打造共和脫貧新亮點,培養幾個有示范效應的創業帶頭能人,助推共和攻堅步伐。三要按照“因地制宜、實事求是,錯位競爭,差異發展”的扶貧原則,通過政府引導,依托互聯網平臺,讓創業者在培育特色農牧業、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有機特色產品的研發等方面下功夫,通過市場經濟的洗禮,創立自己的民族品牌,率先垂范,模范帶頭,從而引領貧困戶脫貧致富,共享小康生活。
筑好企業巢。有道是“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實現脫貧攻堅,必須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扶貧定位,一定要把產業化扶貧作為攻堅拔寨的核心和關鍵。全力實施招商引資戰略,依托龍頭企業的雄厚的資金優勢、先進的科研力量,準確的市場研判,通過采取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使貧困農牧民從土地流轉,公司就業,訂單農業三個層面,多條腿走路,多渠道增收,將共和的特色優勢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助推共和脫貧攻堅步伐。
二、畜牧業上下功夫,草產業上挖潛力,種植業上創品牌,錯位競爭夯實共和攻堅拔寨脫貧路子。
畜牧業上下功夫。青海素有“藏羊之府、牦牛之都”的美譽,共和這片高原厚土,藍天白云,培育出的獨特有機農畜產品,是上天賜于這片熱土子民的最好禮物,有人開玩笑說“我們的牛羊喝的是礦泉水、吃的是蟲草、拉的是六味地黃丸”,玩笑有些夸大,但也客觀的反映了當前群眾的飲食觀念,從吃飽到吃好的轉變,從美味到安全的突破,作為畜牧業大縣的共和來說,這里面蘊含著前所未有的機遇,決勝共和全面小康的基礎和重點在畜牧業上,要大力發展環湖牦牛、藏羊產業集聚養殖區,擴大舍飼、半舍飼養殖規模,促進草地生態良性循環。同時在牛羊肉的產業鏈條下足功夫,杜絕中間環節利潤的流失,增加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推動畜產品精深加工向多品種分部位冷鮮肉,小包裝分割肉上發展,實現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夢想。我們的優勢在畜牧業,我們的希望也在畜牧業,我們的脫貧路子也在畜牧業,要優化農牧業產業布局,立足資源稟賦,加快環湖現代生態農牧業,著力構建共和現代農牧業發展新格局。
草產業上挖潛力。青海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是全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逐水草而居的傳統畜牧業已經很難適應國家政策需求和畜牧業發展步伐,一直走不出夏壯秋肥到冬瘦春弱的畜牧業怪圈,為破解草畜失衡的矛盾和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路,草產業是關鍵,舍施畜牧業是必要的前提。要充分利用共和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建設試點為載體,按照“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提質增效”的思路,加快發展現代草產業,以哇玉草產業示范基地,在環湖地區集中連片建設一批優質飼草生產基地,形成集生產、加工、儲藏和銷售為一體的草產業,努力把共和建設成全州草產業發展示范區和輻射青南地區抗災保畜的飼草料儲備基地,要把畜牧業打造成穩縣安民的產業。注入扶貧資金,成立草產業合作社,形成科學種植、機械收割、營養配比、按需青貯的一條龍生產模式,培育一批專業、兢業、敬業的草產業隊伍,為共和生態畜牧業提供飼草料保障,為共和畜牧業無污染、無公害的有機綠色產品創造條件。
種植業上創品牌。共和盆地氣候濕潤,海拔適宜,沿黃地區的農業基礎扎實,只要緊跟國家政策調整,加快土地流轉步伐,特色種植業市場前景非常廣闊,決勝全面小康,基礎在農牧業,重點在農牧區,關健要把特色種植業打造成共和的優勢產業。沿黃地區先前就有特色農作物種植的經驗,只要依據市場需求,遵從群眾意愿,推動特色農業轉型提質和結構調整,以恰卜恰、龍羊峽、鐵蓋、 沙珠玉、塘格木為主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培育優質青稞、高產油菜、露天蔬菜、枸杞、核桃、藜麥、中藏藥材,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種植業脫貧致富路子。
三、掙好務工經濟的票子、騰出公益性崗位的位子、走對二三產業路子,多條腿奔赴藏區康莊大道。
掙好務工經濟的票子。城鎮化步伐加快后,務工經濟已經成為家庭收入的半壁江山,就目前共和的現狀來看,這是一個不爭的現實,因此如何服務引導務工經濟成為脫貧致富的助推器,是急于解決的難題。如今共和各鄉鎮的務工經濟依然停留在單打獨斗、人拉肩扛,技術含量不高的低級階段,達不到有組織,有規模,有層次的組織化層面。因此,提高技術含量,加大技能培訓力度是迫在眉睫的事。首先,培訓原則上堅持市場需求,群眾意愿要上門服務,培訓方法上因地制宜,切合實際的靈活運用,培訓時間上要延長培訓周期,提高培訓質量,嚴把培訓入口關,將想培訓,培訓成,能致富的帶頭能人培訓成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其次,依法組織登記成立勞務合作社,將大量就業困難的農牧區閑散勞動力組織起來,通過技能培訓,再以合作社的名義對外承接工程綠化、道路養護、物業管理、基礎設施、農業生產等勞務服務工作。再次,將城市化過程中創造的就業機會,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提供給勞務合作社,把具有經營能力、奉獻精神和群眾擁護的合作社帶頭人培養成致富的“領頭羊”,提高勞務合作社對外承攬勞務工程的市場競爭力,同時要引導規范合作社,健全自身制度,強化民主管理,提高自身素質,打出務工品牌,闖出脫貧路子。
騰出公益性崗位的位子。共和是個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邊遠落后地區,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貧困成因錯綜復雜,其中之一就是有很多單親媽媽,常言道“人類的教育就是母親的教育,母親的教育是下一代的教育”,因此政府下決心從環衛、教育、城管等公益性崗位中騰出部分位子,就業于單親母親。同時,積極倡導有社會責任心的民營企業騰出更多的,適宜單親母親的就業崗位,合力攻堅,精準發力,為這個重疾難返、病入膏肓的陳疾開出一方良藥。
走對二三產業路子。餐飲業、服務業、旅游業的收入決定著脫貧攻堅任務的左右,共和擁有藍寶石的青海湖,高峽出平湖的龍羊峽,最美的夏拉草原,只要按照既定的"一圈兩湖三城"的總體思路,進一步打造提升日月山一倒淌河一青海湖一夏拉草原一恰卜恰一龍羊峽這一全州最為經典的旅旅環線,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項鏈,推出精品線路,打造高層次龍羊湖景區、環湖鄉村旅游景點,沙漠越野賽車、倒淌河高原第一藏城、黑馬河精品旅游城鎮等一大批休閑旅游項目,進一步強化景點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完善吃住行游娛購六大產業要素,發揮地理位置優越,努力把恰卜恰打造成區域旅游和疏散中心,只要走對二三產業路子,持續發展,久久為功,共和攻堅拔寨的脫貧任務不在遙遠。
四、安好政策幫扶輸血管道,鋪好單位幫扶就業道路,練好貧困戶自身造血功夫,綜合整治代際傳遞的貧困這顆毒瘤。
安好政策幫扶輸血管道。共和的貧困,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是最大的制約和瓶頸,水、電、路、通訊、住房仍然是貧困致因中最難啃的骨頭,也是農牧民思富盼富致富的最大夢想,這就需要用活用足國家對藏區政策的支持,從根本上解決這塊“軟肋”,那就要有項目強縣的意識,對于共和這樣一個吃飯財攻來說,項目是改善民生的助推器,也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引擎,更是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這就要在國家政策層面,解決長期困擾西部地區的“瓶頸”,只有安好國家政策支持的管道,才能實現脫貧致富的滴管。
鋪好單位幫扶就業道路。經過"八七"扶貧攻堅以來,扶貧的模式和形式發生了質的變化,從輸血到造血的開發式扶貧,但目前有些幫扶單位依然停留在給予式扶貧層面,送錢送物確實讓困難家庭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但僅靠這些卻無法徹底幫他們改變現狀,幫他們走出困境,外力必須通過內力才能起作用,正如這則故事“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如果你等待別人從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為別人的食物,如果能自己從內打破,那么你會發現自己的成長相當于一種重生。因此將以往幫扶單位送錢給物的救濟式扶貧,轉移到出主意想辦法找路子為主的開發式扶貧,幫扶單位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和人脈條件,有市場把控和項目選擇的知識儲備,更有立足單位業務實際的項目配套,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因此在探索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符合共和特色的脫貧路子是幫扶單位的首要任務。
練好貧困戶自身造血功夫。“精神貧困”是扶貧攻堅的最大敵人,“等、靠、要”思想不破除,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目標就不可能如期實現。針對共和部分鄉鎮貧困戶"精神貧困",有兩大具體表現:一是部分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沒有很強的自我發展意愿,更多的是依賴外部扶持,而不是主動去脫貧。二是部分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有脫貧的愿望,卻缺乏自主的精神。如果貧困人口自身不努力、不主動、不作為,外力再強,可持續脫貧也是一句空話。只有做好精神上的扶貧,貧困人口才能真正實現脫貧。
自力更生和艱苦創業是貧困戶脫貧永遠的靈魂,不能一味地停留在等靠要的狀態,要通過技能培訓、創業貸款、勞務經濟等多種模式,闖出一條新型扶貧路子。
五、搖好鄉鎮黨委指揮棒,壘實基層組織堡壘墻,用好第一書記領路人,切除貧困疾痼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搖好鄉鎮黨委指揮棒。鄉鎮黨委要發揮主體責任,突出鄉鎮黨委在扶貧攻堅決戰決勝中統籌協調、具體落實的職責,要始終圍繞目標、聚焦問題,促進發展、服務群眾。不管是貧困村整體發展還是貧困戶精準幫扶,不管是基礎設施完善還是產業培育或者公共服務提升,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全鄉脫貧規劃,形成一個全盤的、務實的、具體的工作計劃。以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加大土地流轉,使用好扶貧資金和扶貧項目,培育現代農牧業模式,引進龍頭企業,形成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把資金和項目用到刀刃上,發揮效益最大化,真正幫助困難群眾脫貧。同時,要切實擔負起直接管理責任,加大對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的管理,經常了解駐村工作情況、廉潔自律表現等情況。
壘實基層組織堡壘墻。進一步加強黨員的培訓、教育,培養鍛煉出有帶領老百姓致富能力,幫助群眾解決困難的能力的好干部。充分發揮黨組織先鋒模范作用,在脫貧攻堅戰中模范帶頭,用足用活真正讓農牧業發展、農牧民致富、農牧區面貌發生變化的各種強農惠農政策,找準路子,加快發展的步伐,成為農村攻堅拔寨的致富帶頭人。同時,要以開展學習教育為契機,認真落實“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等制度,深化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切實把基層黨組織打造成堅強戰斗堡壘。
用好第一書記領路人。選派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的扶貧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用通俗易懂的群眾語言,大力宣傳黨的扶貧開發和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做到家喻戶曉,路人皆知,深入推動政策落實,解決宣傳政策入戶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各扶貧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嚴格按照個人申請、民主評議、公示公告、鄉鎮審核、縣級備案的程序和環節進行識別,進一步提高精準度,評選結果要得到群眾認可,評選程序要經得起檢驗。并根據"八個一批"和"十個行業",對貧困村、貧困戶進行認真分析研判,因戶因人施策,對癥下藥,拿出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和幫扶計劃,幫助選準發展路子,培育農民合作社,增加村集體收入,增強“造血”功能。
篇三:關于2017扶貧攻堅心得體會
中國夢,是近14億中國人共同的夢想;步入小康社會,是2020年完成的目標任務。在大山深處還有百姓掙扎在溫飽線上、在城市街頭還有市民等待政府兜底救濟,這樣的夢就缺了一個口子,這樣的任務不算完成。在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黨員、干部要緊緊的拉著貧困戶的手,帶領著他們,走出困境。
用“心”扶貧
對貧困的群眾,我們心里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同情,很多的基層干部也是從貧困中走過來,和農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更加增強我們抓好扶貧攻堅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這是用“心”扶貧的必要條件。在一家一戶的走訪過程中,太多的臥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絕癥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這些更加的驅使我們用心去幫扶他們。
扶貧攻堅對各村都有任務、有指標,還要納入最終的年終考核。如果僅僅把扶貧當作任務,為駐村而駐村,敷衍了事的填寫扶貧手冊;為入戶而入戶,表示我來過、我見過,然后“紙上談兵”,這些被動的扶貧、被動的工作,沒有一絲的責任感,如何能夠用“心”。在奮斗在一線上的黨員干部,從內心深處懷著對弱勢群里的關愛、對困難群眾的同情,堅持行善向善的信念,變任務為責任,變壓力為動力,充滿激情、充滿愛心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扶貧攻堅戰中。
用“新”扶貧
扶貧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實施項目之初要尊重群眾,積極了解群眾的真實想法,了解他們對未來的規劃。站在他們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黨員干部要有扶危救濟的擔當和準確的自我定位,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而不是自我標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頤指氣使,不斷的反駁群眾的意見。
在扶貧工作的過程中,把貧困群眾當作親友,傾聽他們的訴求和想法,設身處地的謀劃、實事求是的規劃,維護他們的人格尊嚴,保護他們的脫貧愿望和發展生產的積極性。以白塔畈鎮項沖村為例,鎮村兩級干部白天走訪入戶,在田間地頭、山場茶園等處與貧困戶交流,結合實際,與幫扶結對的萬盛集團制定養鵝計劃、發展光伏扶貧、通過村里種養殖大戶帶動群眾、與石料廠簽訂協議雇傭具有勞動能的貧困戶等切實可行地措施幫扶貧困群眾,同時以大病救助、民政救助、雨露計劃等方式幫助生病的群眾和學生渡過難關,讓貧困戶對生活充滿希望,充滿正能量去面對現在的問題,加大“智”與“志”的幫扶力度,永久脫貧、直奔小康才不會是一句空話,不是遙不可及的愿望。
用沒用“心”和“新”,群眾是有感覺的;被動扶貧和主動幫扶,群眾是心知肚明;有沒有將工作落在實處,群眾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新幫扶,扶貧工作才會取得實效,而不是簡單的數字游戲,群眾路線教育的成果會更加鞏固,在攻堅戰役中會取得絕對的勝利,更加會體現出基層干部的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