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字字句句說出了人民的心聲與最熱切的期盼,2017年“兩會”真切的響應民所呼,民所愿,與民共享發展成果,辦民生實事,提升人民幸福感。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收集的學習2017全國兩會精神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習2017全國兩會精神心得體會1】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弘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翻開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的民法總則草案,第一條如是寫道。
作為民法典開篇之作的民法總則,成為將融入法治中國建設的鮮明寫照。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代表委員們表示,不斷融入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全過程,日益深入人心,必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強大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一項使命人人有責:法治與德治共舉,讓成為百姓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
3月5日,是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的日子,也是學雷鋒紀念日。“舍己為人、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在中華大地代代傳承。但近年來,“扶不扶”“救不救”的道德困境也時有顯現。
民法總則草案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回應: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
“雷鋒精神不僅需要道德層面的發揚傳承,更需要法律層面的呵護保障,民法總則草案的內容體現了對的弘揚和貫徹。”全國政協委員、四川鼎立律師事務所主任施杰說。
社會生活紛繁復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每一個人來說,可為或不可為?這不僅是法律規定,更是道德規范。
“民法怎么來確定權利和義務?規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哪些行為有效,哪些行為無效?實際上,背后都涉及一個社會價值觀的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張榮順說。
細讀民法總則草案,始終貫穿其中。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這是發展的客觀要求;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這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價值遵循;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這對建設誠信社會、規范經濟秩序、引領社會風尚具有重要意義。
“這些基本原則成為法律后,在規范人們行為的同時,也給人以更加明確的導向,引導人們更好地踐行。”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沈陽分所主任王?說。
德治與法治,相得益彰。黨和政府把融入黨的建設、法治建設、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等各項工作,從小處著手、從身邊入手,使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讓踐行人人有責的觀念深入人心。
“通過法治與德治共舉,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上,將如同一顆種子根植百姓心田,成為人人發自內心的行為準則。”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文聯副主席姚曉英說。
一份傳承強基固本:立法與立德同行,塑造浩然正氣引領社會航向
走進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北溝村,“傳統文化一條街”引人注目,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墻上,傳統美德故事變成墻上的浮雕,生動展示在人們面前,潛移默化地涵養著百姓心靈。
德潤人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培育和弘揚,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包括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與民法的理念和原則是相通的。”關于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指出,制定民法總則,必須堅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和傳承包括中華法律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讓我們的民法總則體現鮮明的民族性。
民法總則草案中對胎兒民事權利首次作出界定,許多法學界人士認為,這不僅是我國法治文明的進步,更是社會價值觀的進一步完善。
“中國人有計算虛歲的傳統,換言之就是認為從母體孕育的那一天起,一個人就有生命了。”全國政協委員、天津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侯欣一說,“站在法律史學者的角度看,承認胎兒的民事權利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鮮明特征。”
法安天下。在立法、執法、司法中體現道德要求,發揮司法斷案懲惡揚善功能,是對時代變遷的呼應??
今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人生選擇獲得了更大更自由的空間,也引發了不少矛盾摩擦,產生了一些噪音雜音,滋生出一系列社會問題。
“如果我們沒有一個為全社會共同認可并堅守的核心價值觀,就會出現價值觀‘空檔’,導致錯誤的思想觀念‘乘虛而入’,引發信仰淡漠、精神空虛、道德失范等一系列問題,從而影響社會的秩序與穩定。”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說,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培育和踐行,用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航向,培育和弘揚民族的精氣神,更顯重要和急迫。
實踐證明,道德離不開可靠制度的支撐。
“我們既要完善法律體系,把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也要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的全國人大代表馬瑞強建議,及時選擇對司法辦案有普遍指導意義、對培育和弘揚有示范作用的案例,作為指導性案例發布,推動落地生根。
翻開幾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以及“兩高”工作報告,一份份成績單振奮人心: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進,隨著民主法治建設日漸完善,培育和踐行的土壤日漸豐厚。人們看到,塑造的浩然正氣,正為乘風破浪的時代航船保駕護航。
一種力量凝魂聚氣:守法與守德并重,不斷增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精神動力
從街道臟亂不已、干部開會心不在焉、24000多人的小鎮有37家麻將館,到社會秩序明顯好轉、民調工作名列前茅、麻將桌銷聲匿跡,湖南張家界慈利縣龍潭河鎮既提“顏值”又添“內涵”的“良方”,正是大力培育和踐行。
引導群眾崇德向善,倡導尊老愛幼、敬親睦鄰等美德,各村開展五好家庭、好兒媳、好公婆等評選活動并加以獎勵……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張家界慈利縣龍潭河鎮黨委書記向平華頗有感觸地說,弘揚,在全鎮人民中引起強烈共鳴,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遍地開花”,大家守法守德,在過上好日子的路子上走得更穩、干勁更足。
一個鄉村的發展,折射一個國家的進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積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建設,各方面工作呈現出向上向好的發展態勢。
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
根植于全民心中的法治精神,是建設的基本內容和重要基礎。
在全體黨員中深入開展的黨章和黨內法規學習教育,推動黨員干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不斷提高;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幫助青少年從小樹立法治觀念;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讓法治教育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活動……人們看到,一系列扎實舉措,正為全社會營造講法治、守法治的良好環境。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明確提出了對全體公民的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也為法治建設和法律實施提供了基本價值準則。另一方面,培養人們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人們在社會活動中自覺遵守道德規范,法律的力量舉足輕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說。
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
忙碌在全國兩會上的代表委員中,不少人正是我們身邊的道德模范。曾勇救4名落水者、被稱為“最美女孩”的鐵飛燕、信守“新年不欠舊年薪”趕在春節前湊錢為農民工送去工錢的“信義兄弟”孫東林、用省吃儉用攢下的錢資助貧困兒童上學的“最美洗腳妹”劉麗……他們如璀璨明星,閃爍在新時期的道德星空,他們也是百姓“代言人”,關注民生,心系改革。
孫東林連續幾年的建議都是農民工權益保護。“現實生活中一些侵犯農民工權益的行為,既要靠法律、制度的剛性作用遏制‘黑手’,也需要每一個人切實踐行核心價值觀,行善舉、講誠信,讓我們生活的社會更加和諧美好。”孫東林說。
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用中國夢和凝聚共識、匯聚力量。
展望未來,在以*同志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將進一步聚集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推動各項建設事業攻堅克難、不斷前進。
【學習2017全國兩會精神心得體會2】
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這個戰略布局,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
確保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
要在制度建設上探索創新,確保各級黨組織堅強有力、干部隊伍忠誠干凈擔當、政治生態風清氣正
作為地方黨委,所做的工作都是對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貫徹執行。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同志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關鍵是做到“三個堅定不移”,確保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
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堅持政治上的問題從政治上解決,擔負好管黨治黨的政治責任,把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作為重要抓手,在思想政治建設上從嚴從實,在作風建設上長抓常管,在干部隊伍建設上選優用好,在基層組織建設上強基固本,在懲治腐敗上利劍高懸,在制度建設上探索創新,確保河南各級黨組織堅強有力、干部隊伍忠誠干凈擔當、政治生態風清氣正。
堅定不移貫徹黨的基本路線。河南是1億人口大省,突出矛盾仍是發展不足。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系列重要講話和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把抓好發展第一要務作為解決河南所有問題的關鍵,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深化改革開放、創新體制機制,按照的要求著力打好“四張牌”,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真抓實干,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
堅定不移擔負好惠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責任。河南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足、水平不高,貧困人口基數大,改善民生、維護穩定的任務仍然繁重。我們要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做好就業、教育、醫藥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工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持續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有效防范和化解各類風險,確保河南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讓黨中央放心,讓老百姓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