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的核心目標也可以概括為“兩個一百年”的目標,也就是: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逐步并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表現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途徑是走*的、堅持、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施手段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
(1)奮力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心得體會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這個宏偉目標,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居于引領地位。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了總體部署,發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沖刺的新的動員令。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最重要的是樹立起攻堅克難的堅定信心,凝聚起推進事業發展的強大力量,把“十三五”規劃描繪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藍圖變成現實。
1.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
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使用“小康”這個概念來確立中國的發展目標,既符合中國發展實際,也深得人民群眾的認同和支持。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來詮釋中國式現代化,明確提出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目標在20世紀末如期實現,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在這個基礎上,黨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進行了充實和完善,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調整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順應了人民的新要求。30多年來,我們黨始終緊緊扭住這個奮斗目標,一茬接著一茬干,一棒接著一棒跑,推動小康社會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順應我國經濟社會新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賦予“小康”更高的標準、更豐富的內涵。
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無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還是在世界發展史上、在發展史上,都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回顧幾千年的歷史,豐衣足食一直是中國老百姓最樸素的追求和愿望。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從救亡圖存到推翻三座大山,從改變一窮二白面貌到建設、不斷推進改革開放,一直在為過上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奮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中國經濟總量將達到近17萬億美元,中國人民將在全面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普遍過上比較殷實富足的生活。這將是中國歷史上亙古未有的偉大跨越,也是中國對人類社會的偉大貢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關鍵一步。全面小康和民族復興是兩個相互聯系、相互交融的階段。沒有全面小康的實現,民族復興就無從談起。今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就是在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奮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著我們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同時要認識到,作為擁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我國發展仍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特別是到2020年全國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時間十分緊迫,任務相當繁重。要使全體人民都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還需要付出長期不懈的艱辛努力。全黨同志必須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認清形勢,堅定信心,繼續頑強奮斗,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準確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
“十三五”規劃綱要根據新形勢新情況,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規劃和設計了未來美好生活的宏偉藍圖。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經濟指標平衡協調,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農業現代化進展明顯,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服務業比重進一步提高。
創新驅動成效顯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創業創新蓬勃發展,全要素生產率明顯提高。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創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創新能力全面增強,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
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繼續加大,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率明顯上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改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發展空間布局得到優化。對外開放深度廣度不斷提高,全球配置資源能力進一步增強,進出口結構不斷優化,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就業、教育、文化體育、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就業比較充分,收入差距縮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中國夢和更加深入人心,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廣泛弘揚,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國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影響持續擴大。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人權得到切實保障,產權得到有效保護。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現代軍事體系更加完善。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
這些新的目標要求,與黨的十六大以來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求相銜接,與總體布局相一致,進一步明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內涵,體現了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體現了堅持戰略性和操作性相結合。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經濟必須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十三五”時期,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需保持在6.5%以上,主要經濟指標平衡協調,才能實現翻一番目標。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新一輪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發展方式、靠強力刺激抬高速度實現“兩個翻番”,否則勢必走到老路上去,帶來新的矛盾和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考慮更長遠時期的發展要求,加快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發展方式,這樣才能建成高質量的小康社會,才能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更為牢靠的基礎。
3.全面小康是全面發展的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重要、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強調,如果到2020年我們在總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標,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更加嚴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實現了目標。
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小康。全面小康社會要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這是一個整體性目標要求,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不可分割。任何一個方面發展滯后,都會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
全面小康,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才能真正造福全體人民。指出:“沒有全民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沒有人掉隊的小康。我們到時候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當前,影響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突出因素主要集中在民生領域,發展不全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表現在不同社會群體的民生保障方面。要持續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全面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發展的小康。強調:“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和欠發達地區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 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的力度,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把努力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不僅是縮小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和增長速度的差距,而且是縮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礎設施通達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差距較大,生產力發展水平多層次,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完全沒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針對全國講的,不是每個地區、每個民族、每個人都達到同一個水平,不能把相關指標簡單套用到各省區市,那樣不科學,也不現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要堅持一定標準,又要防止好高騖遠;既要考慮到2020年這個時間節點,又要立足于打基礎、謀長遠、見成效。
4.維護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
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策略,也是解決前進道路上各種矛盾和問題、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展面對新的風險和挑戰,各種矛盾和問題比較多地顯現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否還存在?指出,盡管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深刻復雜變化,但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判斷沒有改變。一定要全面把握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不斷推動我們的事業取得新的更大勝利。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落實好“十三五”規劃綱要、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奠定了戰略基石。
從國際看,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總體上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大局,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國際力量對比趨向平衡,我國發展具有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從國內看,我國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本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增長速度不可避免換擋的同時,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動力持續轉換,改革開放釋放出新的發展活力,良好發展態勢可以保持。
“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黨中央作出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重大判斷以來,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世情國情不斷變化,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也相應變化。一是國際金融危機破壞了世界經濟增長動力,新的自主增長動力沒有形成,世界經濟增長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帶動力減弱,我們利用世界經濟較快增長加快自身發展的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必須更多依靠內生動力實現發展。二是主要國家去杠桿、去債務,全球需求增長和貿易增長乏力,保護主義抬頭,市場成為最稀缺的資源,利用國際市場擴張增加出口的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必須把發展的立足點更多放在國內,更多依靠擴大內需帶動經濟增長。三是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發達國家推進高起點“再工業化”,發展中國家加速工業化,我國要素成本快速提高,利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原有比較優勢的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必須加快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四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增強,發達國家經濟實力相對下降、危機感上升,新的經貿規則制定處在激烈的利益折沖之中,我們利用原有規則招商引資、促進發展的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必須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保護和擴大我國發展利益。五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持續增強,國際社會期待我國在更多領域承擔更多責任,一些國家同我國發展的摩擦上升,而那些不愿意看到中國發展壯大的勢力對我國的戒備和防范心理加重,聯手對我國進行牽制和遏制,我們集中力量發展經濟的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必須統籌國際國內事務、統籌政治經濟外交等各方面工作,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中努力維護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
總之,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正在由原來加快發展速度的機遇轉變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機遇,正在由原來規模快速擴張的機遇轉變為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機遇。要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在改革開放以來打下的堅實基礎上,堅定信心,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繼續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
5.破解制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問題
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了決勝階段。指出:“這個時跨本世紀頭20年的奮斗歷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氣向終點線沖刺的歷史時刻。完成這一戰略任務,是我們的歷史責任,也是我們的最大光榮。”必須清醒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具有充分條件,也面臨艱巨任務,前進道路并不平坦,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挑戰依然嚴峻復雜。如果應對不好,或者發生系統性風險、犯顛覆性錯誤,就會延誤甚至中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
過去有一種看法認為,一些矛盾和問題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老百姓收入少造成的,等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生活好起來了,社會矛盾和問題就會減少。現在看來,不發展有不發展的問題,發展起來有發展起來的問題,而發展起來后出現的問題并不比發展起來前少,甚至更多更復雜了。比如,如何解決好發展質量和效益問題,如何解決好發展不平衡問題,如何增強風險防控意識和能力問題,等等。下大氣力破解制約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問題,這既是必須完成的任務,也是必須邁過的一道坎。
要著力轉方式、補短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是影響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因素。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要通過著力轉方式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問題,通過著力補短板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不動搖,同時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和平衡性,把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盡快補上,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要把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困難不容低估,風險要高度關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可能是我國發展面臨的各方面風險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我們面臨的重大風險,既包括國內的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社會風險以及來自自然界的風險,也包括國際經濟、政治、軍事風險等。如果發生重大風險又扛不住,國家安全就可能面臨重大威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就可能被迫中斷。要著力增強風險防控意識和能力,力爭不出現重大風險或在出現重大風險時扛得住、過得去。各種風險往往不是孤立出現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織并形成一個風險綜合體。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責任感和自覺性,把自己職責范圍內的風險防控好,不能把防風險的責任都推給上面,也不能把防風險的責任都留給后面,更不能在工作中不負責任地制造風險。要加強對各種風險源的調查研判,提高動態監測、實時預警能力,推進風險防控工作科學化、精細化,對各種可能的風險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數、對癥下藥、綜合施策,出手及時有力,力爭把風險化解在源頭,不讓小風險演化為大風險,不讓個別風險演化為綜合風險,不讓局部風險演化為區域性或系統性風險,不讓經濟風險演化為社會政治風險,不讓國際風險演化為國內風險。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只有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如期實現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才能順利起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進軍,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領導干部要勇于擔當,人民群眾要增強主人翁意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擰成一股繩,以必勝的信心、昂揚的斗志、扎實的努力,投身新的歷史進軍,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2)奮力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心得體會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和歷次五中全會一樣,本次會議主要還是三方面內容:一是總結上一個五年規劃,二是制定下一個五年規劃,三是調整人事。盡管主要反腐讓人事調整備受關注,但會議的核心還是制定十三五規劃。按照慣例,五中全會對由發改委牽頭制定的十三五規劃建議初稿進行審議,并提出修改意見,會后發布正式的《規劃建議》,今年年3月“兩會”后再發布完整版的《規劃綱要》。我們學習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要深刻認識十三五規劃的十大亮點:
1、增長目標: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GDP增長目標可能下調。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GDP目標定6.5%還是7%,會議公報和規劃建議沒有公布這個目標。十二五目標是“平穩較快發展”,十三五目標是“中高速增長”,“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這個目標,假定2015年增長7%,未來五年我們只需要年均6.5%的增長速度就可以,這意味著個別年份甚至可以低于6.5%。從客觀上說,隨著潛在增長速度的下行,繼續保持7%的增速也有難度,所以增長目標很可能下調。
2、發展的五大原則:和往年非常不同,不是逐一闡釋目標,而是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原則展開,思路更清晰、更系統。創新是指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向全要素生產率驅動,對新興高科技產業(比如TMT 指電信、媒體和科技)有利;協調是指繼續產業、地區等結構的優化調整,對供給不足的產業(比如服務業)和落后地區(比如中西部)有利;綠色是指把生態環保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對環保行業有利;開放是指轉變開放的思路,主動開放,雙向開放,資本開放,對企業走出去有利。共享是指加強扶貧,讓經濟增長惠及每個人,對三農有利。
3、堅持創新發展:此前的五年規劃并沒有把創新單獨作為一種理念來論述,這次重視程度明顯提高,意味著未來增長方式要從要素投入驅動到全要素生產率驅動,和中央提的雙創相呼應。中央對創新的定位不僅是釋放新需求,還是創造新供給,這實際上是供給主義的思路,通過供給端的改革和創新創造需求。從具體的措施來看,有幾點值得關注:(1)研究創新。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我們此前曾建議仿效美國的15個制造業創新中心建立國家級的科研中心,這個實驗室基本是同一思路,可能會相對獨立于現有的機構。(2)技術創新。《中國制造二?二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就是提升關鍵的基礎材料、零部件等。(3)管理創新,關于金融監管和價格監管體系的論述是亮點,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有可能會逐步建立跨部委的金融監管機構,解決市場詬病的監管協調問題。此外,減少價格形成的干預,意味著資源品價格的改革會提速,部分價格會完全放開。
4、堅持綠色發展:生態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標,“美麗中國”首次寫入規劃,又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可以說十三五規劃把生態環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這是規劃最大的亮點。有幾個重點值得關注:
一是首提全球生態安全,下一步與國外的生態環保合作會明顯加強,比如和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合作,相關企業可能拿到更多的海外訂單。
二是首提“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這和過去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有本質區別,現在更強調事前保護。
三是強調低碳循環發展,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四是天然林保護和藍色海灣整治行動。
5、人口政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符合預期,但短期對出生率以及人口結構的影響有限。2013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1.27%,低于當年世界平均水平的1.92%,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在意料之中。但考慮到教育、醫療、購房等高成本以及生育觀念的轉變,短期新增出生人口難以大幅增加。2013年放開單獨二胎,全國新出生人口僅比2013年高47萬人。此前預計的全國將有200萬對單獨夫婦申請,實際也只有107萬(這里有三個數字請大家注意:預計有200萬申請生二胎,實際只有107萬,比2013年只多47萬)。歸根到底,如此迅速的全面放開二胎反映出中國的人口結構的確已經發生了趨勢性變化,未來勞動適齡人口的下降和老齡人口的增加會對利率可能長期下行,養老醫療等服務業將迎來春天,而房地產等相關產業將面臨天花板。
6、精準扶貧:實施扶貧攻堅工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曾多次指示要精準扶貧,十三五規劃明確了扶貧目標:在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可以預見,扶貧將成為十三五時期的重要任務:一是現在全國有接近600個貧困縣,全部摘帽任務艱巨。二是因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數據顯示中國基尼系數為0.469,超過0.4就在國際警戒線內),弱化增長動能并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三是全國有7017萬貧困人口,比上年減少1232萬。十三五時期實現全面小康離不開這7017萬人的脫貧。扶貧給市場帶來的投資機會包括農業產業化、能源扶貧、鄉村旅游、農村金融等。
精準扶貧 精準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
近日中央媒體相繼報道黨中央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報道。“我國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到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黨中央明確指出,共享發展要守住民生的“底線”。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
“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堅持扶貧開發和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堅持精準幫扶和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開發緊密結合。”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這一概念再次被提及,并作為基方略加以確認。實際上,早在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時,曾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媒體分析認為,*的精準扶貧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和政府今后一個時期對于貧困治理工作的指導性思想,將對中國扶貧成敗起到決定性作用。
“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在*關于《建議》的說明中,第三部分“需要重點說明的幾個問題”里曾專門談及“關于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這一問題。*分析指出,我國現行脫貧標準是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為 2300元,現價脫貧標準為2800元。按照這個標準,末全國還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綜合考慮物價水平和其他因素,逐年更新按現價計算的標準。據測算,若按每年6%的增長率調整,2020年全國脫貧標準約為人均純收入4000元。今后,脫貧標準所代表的實際生活水平,大致能夠達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要求的基本水平,可以繼續采用。在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用數據明確指出,“到2020年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教育支持、醫療救助等措施解決5000萬人左右貧困人口脫貧,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2000多萬人口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制度覆蓋范圍,實行社保政策兜底脫貧”。
當前中國扶貧脫貧已進入攻堅克難的重要階段,不能再繼續“灌水式”“輸血式”的傳統扶貧模式,必須確保如期脫貧、杜絕返貧,因此需要精細化的扶貧思想,促使貧困地區整體脫貧、全面脫貧。精準扶貧是中國扶貧進行到新階段后的新舉措,符合中國國情。
湖南省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情況和打算
近年來,我省扶貧開發工作呈現出加快發展、創新發展勢頭,去年全省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8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了1.9個百分點,貧困地區基礎條件持續改善,經濟社會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城鄉面貌有了新的變化,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扶貧先扶志。“人窮不能氣短,越是貧困村,越需要在加強班子隊伍建設上下功夫,凝聚精氣神”“在‘要扶誰’、‘誰來扶’、‘怎么扶’各個環節上都要做到精準”“要瞄準貧困農戶,鎖定產業項目,讓企業與貧困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這是我省來自市縣、省直部門、企業、扶貧工作隊和村組的代表結合各自工作實際,圍繞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討論發言。
打好攻堅戰。“扶貧開發推進到現在,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不用硬措施、不下硬功夫,很難有根本性突破。”這是省委書記徐守盛的發言,湖南要打贏扶貧攻堅戰,任務重、時間緊、難度大,要切實把扶貧開發作為一項重大政治責任,咬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不動搖,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把扶貧開發各項工作落細落小落實,確保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與全省人民一道同步邁入全面小康。要引導貧困地區廣大人民群眾堅定信心、鼓足士氣,牢記“脫貧致富等不來、要不來、靠不來”,以自己智慧的頭腦和勤勞雙手擺脫貧困、共建小康。
落實硬措施。要緊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總要求,不斷提高扶貧開發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推動各種扶貧資源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貧困村聚集。要突出兜底保障“全覆蓋”。推進扶貧開發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銜接,確保“應保盡保”;通過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市場化運作,實現資本增效,增加貧困戶收入來源。要突出基礎建設“補短板”。分類施策、因地制宜,加快“清零”行動,在路、水、電以及科技、文化、衛生等方面抓好一批項目建設,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快向貧困村落延伸、向薄弱環節傾斜。要突出培育產業“強支撐”。幫助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對象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增強造血功能;因村因戶、分類指導發展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運用“互聯網+”思維,為貧困地區培育特色產業搞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
教育扶貧。要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突出教育培訓“治窮根”。通過全面落實國家政策,加大資助力度,確保貧困家庭孩子不因貧困而失學、輟學,幫助貧困家庭“兩后生” 接受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學歷教育,實現穩定就業;統籌發展好貧困地區的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學前教育,切實阻斷貧困現象代際傳遞。
易地搬遷。要突出易地搬遷“挪窮窩”。對于生存條件特別惡劣、缺乏基本生產和發展條件的貧困群體,要按“政府引導、自覺自愿、因地制宜、分步實施”原則,結合生態移民、危房改造、避險安置和扶貧易地搬遷等舉措,一步一步挪出“窮窩”,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要把扶貧開發和生態建設結合起來,既不能讓青山綠水掩蓋了貧困,也絕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脫貧致富。
造血扶貧。用好改革創新關鍵一招,積極探索扶貧開發的新思路、新機制。進一步創新扶貧開發思路方法,統籌好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輸血”與“造血”、政府主導與市場主體結合等問題,通過思想幫扶、造血發展、內源扶貧,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能力。進一步健全長效穩定可持續的工作機制,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干部駐村幫扶、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金融服務等機制改革創新,推動扶貧開發工作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進一步改進貧困地區考核機制,引導貧困地區各級黨委、政府把工作重點放到扶貧開發主業上來;堅持“獎勤罰懶”,建立健全脫貧出列的政策激勵機制,對提前脫貧出列的貧困縣,要予以獎勵,而且是早摘帽、早獎勵、多獎勵。
加強領導。舉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堅決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全省各級各部門要把責任落實好、作用發揮好,對扶貧開發重點工作,各級一把手要親自上手抓;各級行業部門、有關單位要強化扶貧工作責任,增強幫扶實效。要組織利用好駐村幫扶工作隊這支力量,拿出有實質性的幫扶方案,落實幫扶措施,建立幫扶臺賬,確保幫扶成效。要強化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抓好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選好配強村級班子,努力建設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隊。要重點解決好縣鄉兩級扶貧隊伍力量薄弱等問題,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多到發展最困難的地方去鍛煉。
強化責任。省政府要求,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貧困地區的黨委政府,要把注意力和主要精力放到扶貧開發工作上,把扶貧開發作為發展的重點來抓。要緊密結合地方實際,強化問題導向,大力改革創新,把精準扶貧真正落到實處。要大力弘揚自力更生的精神,堅持奮發進取、苦干實干,努力實現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致富。要發揮好駐村幫扶的作用,確保幫扶實效。要高度重視扶貧隊伍建設,選優配強扶貧部門的干部,幫助解決他們實際困難。
寧鄉的打算。 12月29日召開的中共寧鄉縣委十一屆七次全會上,譚小平書記對精準扶貧工作很重視,他在大會報告中強調:扶貧濟困是建設全面小康的短板工程,要做大做強 “千手愛心基金”,舉辦各類扶貧濟困募捐活動,積極向社會募集愛心基金,著力開展城鄉低保、大病救助和救災救濟,對特困群眾進行不設比例的兜底救助。要通過實施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五個一批”工程,全面學習推廣“黃鶴”經驗,加快 32個省定扶貧村、5.6萬貧困人口脫貧步伐。要積極探索整村易地搬遷模式,將黃材水庫周邊涉及的貧困村整體易地搬遷至“千手大屋”集中安置,在香山風情小鎮建設集中安置點,對全縣有意愿的貧困群眾逐步實行易地搬遷,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我們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要認真學習好執行好落實好黨中央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精神,為完成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共同努力,艱苦奮斗,干好實事,作出貢獻。我們相信,通過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20年前,第?個100年的奮斗目標?定能黨中央實現!
7、服務業開放:放松管制,降低對服務業的準入門檻,“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服務業一定是十三五時期的支柱產業,這和之前的十二個五年計劃都不一樣。2013年以來,中國的服務業占比已經超過第二產業,今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更是接近60%。但從國際經驗來看,我們的服務業占比仍然要低10-20個百分點,未來發展空間巨大。服務業發所以十三五會加速開放服務業,在醫療教育養老健康金融等領域對社會資本和外國資本擴大開放。
8、軍民融合:與“十二五”規劃僅提及軍民融合相比,“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3月系統闡述了軍民融合的思想,將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十三五”規劃將做更具體的落實。軍民融合將圍繞兩條主線展開:一是民參軍的頸不在需求,而在供給,參軍,民營企業進入軍工采購體系,降低軍工企業采購成本;二是軍轉民,軍工技術向民用轉換,提高民用技術水平并產生經濟效益。
9、健康中國:今年健康中國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現在又寫入十三五規劃,說明這是未來政策長期支持的方向。未來人口老齡化的大趨勢之下,大健康產業的發展空間巨大。從這次公報來看,大健康的重點還是在醫療,一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理順藥品價格,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二是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十三五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會越來越嚴格。
10、對外開放:深化改革必須擴大開放,但要改變開放的思路,過去我們是韜光養晦為主,未來要有所作為,從規則的接受者變成改變者。規劃提到“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主動參與二?三?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積極”和“主動”是在過去的規劃中很少見到的。包括前面提到的“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新貢獻”都顯示出中央思路的轉變。下一步一方面是改造國際貿易規則,比如加快雙邊的自貿區談判和多邊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談判,另一方面是改造國際金融體系,提升在現有多邊金融機構中的話語權,同時打造亞投行、金磚銀行、絲路基金等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