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在看過《百團大戰》第二階段的進攻以后,對我產生了很大的感觸,為什么趙章能為了他人舍棄自己的生命呢?是什么讓他為了祖國縱橫沙場?又是什么讓他為了取得勝利而不顧一切?
雖然趙章最后還是倒在了敵人的槍口下,但他的光輝形象永遠活在每一中國人的心中。人終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象趙章是為了實現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而犧牲的,是為了中國的崛起而犧牲的,他是為了全中國人民的利益而犧牲的……他的死是光榮的,是有意義的,就該重于泰山,就會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正因為這樣,他的光榮事跡才被拍成電影,拍成電視劇廣為傳誦,他那不畏犧牲的精神也會被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流傳下去。
看了這部電影,我想對他說:趙章,謝謝你,是你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是你給了我啟發,是你,讓我學會了堅強,也是你,讓我學會了如果跟其他人友好相處。俗話說:“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我相信,有你做我們的榜樣,祖國的明天一定會五彩繽紛,一定會神采飛揚,一定會更加的繁榮昌盛,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篇二】
在現代條件下,游擊戰爭的形式當然不一定和以往完全相同。比如對中國來說,提高武器裝備水平,力爭打贏一場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固然很重要。但對于如何應付一場全面或局部的防御戰爭,也應該作到心中有數。在當前條件下,要打贏一場這樣的防御戰爭,仍然離不開游擊戰。除了在戰爭初期必須堅持部分要點的守備以外,還必須組織比較正規的游擊兵團,以部分野戰軍和守備、邊防部隊為骨干,由地方武裝和民兵組成,編成相當于團、師甚至更大一些的單位,并建立能使之長期生存和獨立作戰的基地,以配合正面戰場的作戰。在現代戰爭寬正面、高速度、大縱深的條件下,當敵突入我戰役乃至戰略縱深之后,其受兵力有限、戰線拉長的限制,將不得不集中兵力于第一線,則其正面戰場的后方、兩個重兵集團的側后、天然障礙的背面或國境線以內的地區,都可能出現守備薄弱或無守備的情況,這正是游擊戰爭可以大顯身手之處。
游擊戰除了騷擾敵后方,打擊敵交通線以外,殲滅敵軍有生力量也是重要任務之一。在敵強我弱的基本情況沒有改變以前,打小殲滅戰無論對正面戰場的主力還是對敵后戰場的游擊兵團來說,都是首選目標。據概算(70-80年代),我軍要殲滅蘇軍一個摩步團,需集中5至6個步兵團的兵力和反坦克火力。因此即使對正規兵團而言,在戰爭初期,也只能力求打一些營或團的目標(在今天,如果不能掌握戰略乃至戰役制空權的條件下,殲敵目標也不能取得太大)。對游擊兵團而言,應該爭取打擊更小的(如連排級)目標,以逐步改變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
從二次大戰以后的歷史經驗來看,對超級大國來說,最令其頭疼的不是象多國部隊對伊拉克、北約對南斯拉夫這樣的戰爭,而是象越南、阿富汗、索馬里這樣的叢林、山地或城市游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