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但要抓緊上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制度“籬笆”越扎越緊,紀律要求越來越嚴,“四風”頑癥得以糾正,腐敗蔓延勢頭正在扭轉。沒有反腐過頭,也不存在矯枉過正,所以還要持之以恒,以治標之力治本,以反腐之力反一切偏頗認識,以新的作風、新的成效,激發改革發展強大活力。
首先,要認清危害。當前,雖然亂作為現象正在被鏟除,但也出現了熱情消減、消極怠工的新動向,出現了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的“無為官”,出現了讓人猜不透底、摸不到邊的“忽悠官”,遇到問題打退堂鼓、遇到矛盾繞道走的“太極官”,諸如此類問題。應該講,無為也是腐敗。究其原因:一是占用公共資源,比如崗位、職位等;二是占有資金俸祿。“無為”的腐敗,如同潛伏的毒瘤,不予重視,不僅會逐步變“硬”變“堅”,還會慢慢“癌變”,最終損害改革發展大局。所以,要講清問題危害,認清形勢任務。
其次,要跟上節奏。為什么解決腐敗舊問題,又出現“無為”新問題?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做到系統、全局地思考解決問題,沒有做到經濟發展、改革創新與反腐倡廉的“力度統一”,沒有落實治本的責任,沒有跟上改革的節奏。腐敗問題可以通過監督檢查來查究,但改革發展卻需要創新與活力來推動。因而,要繼續嚴懲腐敗,讓廣大黨員干部常思貪欲之害;要疏堵結合,通過制度重構、營造氛圍來凝聚改革活力,通過區別對待,寬容失誤、失敗,減少荷載“負壓”,引導健康成長,激發擔當勇氣。
再次,要形成共識。一方面,反腐永遠在路上,要看大局、明大勢,不誤讀形勢、不誤解精神、不誤會任務要求,做清醒明白之人。另一方面,擔當之責更要形成共識。沒有共識,就沒有合力;沒有合力,就形不成改革的勢能;沒有勢能,“雙輪驅動”就無從實現。清廉只是底線,發展才是真英雄。嚴查“貪庸混”,激勵“勤能卓”,才能形成“清廉為官、事業有為”的強大氣場;敢于擔當不推諉,勇于負責不避責,善于作為不亂為,才能形成改革發展的強大動力。
【篇二】
近日李克強總理在基層調研時針對有些地方的‘為官不為’現象使用“尸位素餐”一詞進行了嚴厲批判。同期網絡上涌現了大量文章就政府官員抱著‘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甚至‘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敷衍了事的態度進行評論。
“為官不為”本質上是因個人能力受限為求安穩、慵懶至極的行政行為;上級有明令不聽,企業有問題不解決,百姓有疾苦無動于衷,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似乎也在點卯當差,實際是一種消極腐敗。其影響長遠、破壞范圍廣、弊端效應大。這般“在其位不能或不盡其責”,是對責任的褻瀆和貪污,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辜負人民期待,耽誤一方發展,這就是腐敗。
正因如此,人民日報才刊發秦強的《以“三嚴三實”治庸官懶政》,站在公正的立場,對一些領導干部中存在庸官懶政現象進行批評,竭力倡導通過在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中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推動各級領導干部把“三嚴三實”作為修身做人用權律己的基本遵循、干事創業的行為準則,是從根本上解決庸官懶政問題的良方。
縱觀輿論對庸政懶政的批判,偶有憤世嫉俗、偏激過火的情緒發泄,但更多的是網民在質疑中流露出了自己的憂黨之心和興黨之責,以及對黨的殷切期望。
為官避事平生恥。能干事、敢擔當、有作為,這是黨員干部的立身之本、從政之要。回顧歷史,先賢們為我們樹立了執政典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濟世格言,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為官信條,這些震古爍今的鏗鏘之音反映了先賢們做人的寬闊胸襟,更體現了他們的家國情懷。曾多次要求黨員干部要像焦裕祿同志學習,篤行焦裕祿精神,努力做焦裕祿式的好干部,鼓勵干部一心為公、兢兢業業、敢于擔當。
每一個黨員干部都要樹立責任意識、擔當精神,這是根治“為官不為”現象的思想保證。同時,必須通過制度建設進一步明確干部考核、評價、問責機制,在廣大干部黨員中營造擔當可貴的良好氛圍,以實際行動為敢于擔當、實干干實的干部保駕護航,造就人人奮發有為、個個積極向上的政治生態。讓有為者有位,無為者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