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圍繞家庭、家教、家風,我國各地普遍興起傳家訓、育家風主題活動,凝聚起萬千家庭的向善力量。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收集的樹立廉潔文明家風大討論發言材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樹立廉潔文明家風大討論發言材料1】
當今中國有兩個詞最能引發社會“吐槽”,一個是“官二代”,一個是“富二代”。少數幾位公子小姐的出格言行早已給公眾留下了刻板印象。“缺少家教”“家風不好”是人們對他們的一致評價。
其實,這樣的說法并不客觀,有的“官二代”“富二代”的父輩們人品口碑其實還不錯;也很少有孩子真是因為父母行為不檢而有樣學樣最終變壞的。但顯然這些為人父母者在對后代的家庭教育上存在嚴重失誤。“養不教父之過”,兒孫犯錯,家長當然是脫不開干系的。
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家風清正、一脈純良。重視家庭教育是中國人從古至今的傳統,歷代流傳下來的各種家訓汗牛充棟。但顯然相當一部分人沒聽進去。為什么有無數成功的治家案例擺在眼前,后人還是要犯錯?可見,樹立和傳承家風這件事沒那么容易。
之所以沒那么容易,不是因為給孩子從小立規矩有多難,而是陪伴和指導孩子的成長需要耗費父母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是意志堅強的人,難以做到時時刻刻、一點一滴地督促。久久為功,沒有“久久”就沒有“功”。梳理近些年有關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新聞報道,就一定會發現這些孩子的父母幾乎都難以做到“陪伴”二字。父母普遍重視在物質上滿足孩子的需求(不管這種需求是否合理),而忽視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求。這其實是一種自私的表現。如果父母真正愛孩子,是不會放任不管的。
我讀曾國藩日記和曾國藩家書,印象最深的不是他那些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治家格言,而是驚訝于曾國藩所付出的巨大精力。曾國藩一生戎馬倥傯,軍事政務繁忙至極,但再忙,他也經常抽出一定的時間給夫人、弟弟和子女寫信。大至如何讀書修身,小至買什么衣服、吃什么飯,都要事無巨細一一告誡指點。雖然長期不在家人身邊,但曾國藩用寫信這種方式起到了陪伴的作用,達到了耳提面命的效果。這些日記和信件多達數百萬字,全看下來能把人累個半死。可想而知,曾國藩對后代的教育傾注了多少心血。這才是真愛。
華裔加拿大學者梁鶴年寫有一本溫馨感人、妙趣橫生的《家有四子》。梁先生在四個兒子結婚時都曾送上一番箴言,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說作為男子漢,最重要的是慷慨大度,而真正的慷慨大度不是在金錢或者家務事上不斤斤計較,而是在時間上的慷慨大度,愿意把時間花在孩子和伴侶的身上,這才是真正的慷慨。
可見,古今同理。
只有在陪伴的基礎上,父母的嘉言懿行才會起到榜樣的作用。只有在這個基礎上,父母才需要考慮為孩子樹立哪些規矩。只有在這個基礎上,父母給孩子留下一個好品行才是“子孫之寶”。單純的以物質財富滿足孩子而不愿意花時間陪孩子的父母是小氣鬼。林則徐曾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官二代”和“富二代”現象的出現凸顯了林則徐這句話的精辟。
今天我們談家風,希望通過家風建設推進入腦入心。那么首先,身為父母者就要慷慨大度,陪伴孩子的成長。如此,家風才能落地生根。
【樹立廉潔文明家風大討論發言材料2】
家是最能塑造精神長相的地方。
我們黨把“三嚴三實”作為黨員干部的修身之本,就是要在全黨樹立嚴實品德,進而推動形成我們民族的嚴實品德。《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嚴實品德首先就要在每個家庭生根。
家是“煉鋼爐”。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人一落地是一張白紙,先由家庭教育來定底色。家庭教育與學校、社會教育最大的不同是無條件的“愛”,以愛來暖化孩子,煨彎、拉直定型性格和品德,發揮的正是“爐”的作用。
人是鐵,家是爐,每一個國家的棟梁之材,無不是先經過家庭這個“煉鋼爐”進行精神的歷練。焦裕祿身后,焦家人個個生活簡樸,為人清正,讓人敬仰。這不僅源于焦裕祿在世時的言傳身教,還在于把焦裕祿的遺訓“你要把孩子們教育成為紅色的革命接班人”作為家規,焦裕祿妻子徐俊雅幾十年一直堅守,反復叮嚀孩子們。這樣的堅守和叮嚀,在風雨滄桑中反復暖化孩子們的心靈,塑造了焦家人的精神長相,讓焦門家風歷久彌新。
嚴是“緊箍咒”。好家風,是緊箍咒“緊”出來的。沒有緊箍咒的約束,孫大圣早一個筋斗跑回花果山逍遙了。成正果、成大業,需要象征自由的金箍棒,也需要象征規矩的緊箍咒。
歷覽前賢,其成才成事多是緊箍咒“緊”出來的。家訓,就是最好的緊箍咒。常念緊箍咒,可能會讓人感覺不舒服,但也幫助人長記性、嚴修身、守規矩、不跌跤。古人所謂“齊家”,就是“嚴”字當頭,整飭家風,就是常念緊箍咒,天天念,月月念,歲歲念。
共產黨人以天下為己任,治家更嚴。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些親戚想托周恩來幫助辦事,這讓周恩來很傷腦筋。同時,身邊還有三個“女兒”,侄女和烈士遺孤。周恩來擔心,三個“女兒”能夠像普通公民一樣遵守國家法紀,不搞任何特殊嗎?在自己的親友中,會不會有人利用自己的影響去謀取私利?這成了周恩來日夜思考的“家庭”問題。于是,周恩來提出給大家立規矩。他說:“我這里擬了十條家訓,念給你們聽聽,如果沒有意見,每個人就抄一份放在身上,便于隨時提醒自己。以后我們周家的親戚朋友來了,也要發一份給他們,大家都要嚴格遵守。”從“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到“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我的關系,不要炫耀自己”,這十條家規為其親屬所恪守,為世人樹立了榜樣。
實是“雕刻刀”。塑造好家風,除了緊箍咒,還需要雕刻刀。緊箍咒,“緊”的是私欲;雕刻刀,雕的是才干。
所謂雕塑,其實就是把不是雕像的部分都去掉。同理,所謂成材,所謂成龍成鳳,也就是把不是材料、不是龍鳳的東西都去掉。這當然需要一把鋒利的雕塑刀。有人說“石頭里有一只會飛的鷹”。把這只鷹雕塑出來,是家教的本質,是家風的目標,是人生的“正果”。以實為“雕刻刀”,就是要把孩子身上的不實行為、虛浮作派去掉,培養造就求實、務實、踏實的品性。如此,每一個家庭里,都會飛出雄鷹!
“煉鋼爐”中常淬火,“緊箍咒”里常自省,“雕刻刀”下常打磨,“嚴與實”就會在千家萬戶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