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鄉村醫生的現狀是全國的一個縮影。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協委員衛小春用“五低五難”概括了當前鄉村醫生隊伍的問題,如學歷層次低,考取醫師難;社會地位低,人才引進難;收入待遇低,隊伍穩定難等。
為改變鄉村醫生生存現狀,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將改革鄉村醫生服務模式和激勵機制,落實和完善鄉村醫生補償、養老和培養培訓政策,全面提升村級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意見》中說,鄉村醫生社會養老基金、醫保基金以及醫療責任險的保障,鄉村醫生工作條件和執業環境等,都需要各級地方政府一一落實。
“我們也正在為此努力。”南京市衛生局基層衛生與婦幼保健處處長劉奇志告訴記者,為建立有效的鄉村醫生培養機制,我市將持續開展鄉村醫生定向委培工作,每年制定定向培養計劃,在區域內的高中應屆畢業生中擇優錄取部分學生參加醫學院校組織的定向培養,取得大專學歷后直接分配到村衛生室工作。同時鼓勵在崗村醫參加學歷教育,安排村醫們定期至衛生院和二級醫院進修培訓。另外,正逐步轉變鄉村醫生身份,擇優選聘已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鄉村醫生納入鄉鎮衛生院編制管理,實施鄉鎮衛生院派駐衛生室輪崗制度,從而穩定鄉村醫生隊伍。
為提高鄉村醫生待遇,近年來,我市將基本公共衛生項目盡可能交由村醫實施,將項目經費不少于48%的部分全部切塊到村衛生室,從而逐步建立完善的績效考核激勵機制。
相關內容
鄉村醫生代表:每月工資僅1300元 養老沒保障
著名的“溜索醫生”、全國人大代表鄧前堆今年帶來了兩份關于村醫的建議:解決鄉村醫生養老問題、制定適合鄉村醫生的政策法規。
“這是我連續第三年建議解決村醫的身份、待遇和養老問題。”鄧前堆說。鄉村醫生是一支具有*、數量龐大的農村基層醫療服務隊伍。他們長期扎根農村,行走在田間地埂上,為8億農民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
“但這個群體目前面臨從業環境差、收入待遇低、養老沒保障等問題,導致農村衛生人才十分短缺。”鄧前堆說。
他告訴記者,現在鄉村醫生的待遇雖然比以前好多了,但總體還是較低。“2010年左右我的工資是每月154元。現在固定補助有600元,再加上多勞多得部分,共有1300元。但比起外出打工每月能賺三四千元,這點收入對年輕人沒什么吸引力。”
同樣來自云南的全國人大代表方連英也是一名鄉村醫生,每月收入只有700多元。因為村子人少,看病的就少,收入就更低。
除了工資待遇問題,年屆半百的鄧前堆、方連英更加關心的是養老問題。方連英告訴記者,她所在縣有300多名鄉村醫生,平均年齡50歲以上,都面臨“干不動了”的問題。但鄉村醫生工作一輩子,離崗之后卻享受不了應有的待遇。
由于養老保障不足,年輕鄉村醫生無法安心扎根農村而流失嚴重,年老鄉村醫生因無生活保障而不愿退出,退崗鄉村醫生則面臨生活無著落的境況。方連英說:“希望有關部門能解決鄉村醫生養老問題,讓我們沒有后顧之憂。”
鄧前堆、方連英建議,建立鄉村醫生養老保險機制,將鄉村醫生納入社會保險體系,可參照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辦法,所需經費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鄉村醫生按一定比例共同分擔。同時在醫療體制改革中,將鄉村醫生納入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編制,統一管理。
全國人大代表、泰山市中心醫院院長劉君表示,基層醫院留不住人確實是普遍現象。“現在基層醫院的硬件沒問題,缺的就是人才。鄉鎮一級的醫院,本科畢業的人才留不住,待遇低是主要原因。”劉君說,要通過政策傾斜,增加基層醫療崗位的吸引力。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由35元提高到40元,增量全部用于支付村醫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這說明國家已經關注到這個群體,相信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