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xx,男,漢族,1961年2月10日出生,山西省侯馬市新降縣人,1982年8月參加工作,198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學歷,副教授職稱。1982年畢業于新疆塔里木農墾大學,獲學士學位,1993年7月畢業于西北農業大學,獲生理生化專業碩士學位。多年來先后從事學院的生化專業教學、學生與黨務思想政治工作、行政管理、教學管理等教學系業務管理工作。現任南陽理工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系主任、黨總支書記。
1996年擔任主任以來,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政治立場堅定,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擁護改革開放,思想上、行動上和黨中央保持一致,模范執行院黨委和院行政的各項決議和學院的各項規章制度。工作上能勇挑重擔,服從組織分配,工作勤奮,任勞任怨,作風民主,以身作則,工作大膽,富有創新和進取精神。近年來,多次被評為學院優秀教職工和優秀共產黨員。
我在擔任生化工程系主任期間,認真做好該系科研與實驗室建設的管理工作。在教學方面,我所講授的課程教學效果良好,尤其是在英語教師短缺的情況下,主動承擔了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工作,學生學習成績進步快,在科研方面,兢兢業業,勇攀高峰,取得多項成果,帶動生化工程系科研工作的發展;在實驗室建設方面,精心論證,認真組織實施,為該系的實驗室建設工作打好基礎。
任系主任及總支書記所做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幾個方面:一、積極做好教師的思想工作,化解消極因素,營造良好工作氛圍,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二、做好系規章制度建設,提高各項工作的規范水平。97年生化系在全院的目標管理考核中榮獲第一名。三、加強生化系實驗室建設與管理。逐步明確實驗室的建設要適應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強調加強實驗技能的訓練,適應新的教學計劃中的專業實驗、畢業論文(設計)及專業實訓的需要。四、推進系內教育教學改革。在專業建設方面,98、99年帶領全體教師完成了生物工程專業專升本和增設精細化工專業的申請報告,在調查與總結的基礎上制定了食品工藝、生物工程、化工工藝、精細化工及環境工程、生物與化學商品檢驗專業等五個專業的教學計劃,在教改研究方面,充分調動教師與實驗室人員的積極性,大力開展教改研究,在教材建設方面,尊重教育教學規律,針對生物與化學工程系的特色,提出了優先編寫實驗教材的原則,組織全系教師共編寫了《微生物實驗指導書》、《生物化學實驗指導書》、《生化專業大實驗》、《食品專業大實驗》、《化工工藝專業大實驗》、《精細化工專業大實驗》、《儀器分析實驗指導書》。《微生物學》、《優化試驗設計及統計分析》等教材,現已投入使用。五、加強對科研和技術服務的引導,積極探索產學結合模式 。結合生化系的特點,在全院率先提出教學和科研兩個中心, 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制定有效措施全面啟動科研及科技開發等工作。把握住生化和化工的學科特點和生化系高水平教師密集的優勢,注意發揮個人科研能力方面的專長,鼓勵并帶動教師開展科研和技術服務,1998年形成生化、化工、精細化工、食品四個研究室。2000年建成分析檢測、化學工程與設備、化工工藝、發酵工藝、食品工藝等五個學科組。逐漸形成以我和其他幾位教師的多個學術骨干群體,連續三年取得科研工作目標管理第一名的可喜成績。積極與商檢局合作做到儀器設備共享。六、抓好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認真貫徹素質教育方針,提高學生綜合的素質。我能夠充分重視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關心學生,能夠針對學生思想等方面的問題,做細致的工作,目前,生化系的各個課題組中大多數高職稱的教師都帶學生搞實驗,形成良好治學風氣,促進了學生素質培養和能力的提高,帶動了學風的進一步改善。七、改善教師智力結構。我重視生化系的師資隊伍建設,注重改善教師智力結構。針對生化系學科發展的實際需要,提出培養教師的工程意識和技術手段應用能力,99年起,對全體教師有計劃地實施專業培訓,每周組織一次學術報告會,并開展了工程制圖、計算機應用的培訓,此外,還外聘一名教授作為學術骨干教師的導師。取得了較好效果。
我一直堅持承擔教學任務,先后共承擔了《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環境化學》、《專業外語》、《生物工藝學》、《大學英語》、《優化試驗設計》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在教學中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意搜集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結合理論教學從理論上解釋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并積極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果評價良好。
由于我科研能力強,治學嚴謹,踏實勤奮,因此在本校乃至南陽市發揮了作為中青年 學科學術帶頭人的作用。先后在《植物生理學通訊》、《中草藥》、《糧食與飼料》、《中國釀造》、《食品工業科技》等各種專業期刊中發表論文二十余篇,完成了 “生物與化學法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的研究”和”酒糟及其廢液的綜合利用”兩項項目為國內領先水平。
我在行政管理工作、教學和科研方面都嚴格要求自己,獲得多種榮譽稱號,96年被市團委評為跨世紀人才。97年獲中入奎一特別獎和科研項目資助獎,97年獲南陽十大優秀青年,南陽市拔尖人才,南陽市學術技術帶頭人,97年還獲得省優秀教師稱號。
【篇二】
1967年2月我出生在一個充滿了愛的大家庭,在這里,我懂得了尊重、關愛與幫助,這是我受益一生的財富。自小學一年級起,我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1983年---1986年連續三年被評為自治區級“三好學生”。1986年應屆考入內蒙古大學生物系。1990年7月,我修完本科課程畢業,并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同年8月我被分配到通遼市遼河職業高中,1992年5月調回母校------科右中旗巴彥呼舒三中任教,一直承擔四個教學班的教學工作,1998年被聘為中學一級教師。
在十四年的唇耕舌耘、言傳身教的教書育人生涯中,我把“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作為自己人生的最大樂趣。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力爭做一個有廣博專精知識的教師,不斷加強業務修養。在師德上,我深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為此,我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自1997年任班主任以來,我以“把希望帶給學生”作為指導思想,把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與學生自我約束、自我教育結合起來,把個人的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與集體的自我約束、自我教育結合起來,這是我的經驗總結。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十幾年“傳道、授業、解惑”的具體實踐中,我不斷探索和追求,終于悟出教育之真諦在一個“愛”字,即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的愛。課堂教學的根本在于傳道,要傳好道,首先要處理好教材、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必須實現這三者之間或濃或淡的情感和諧與共振。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會成為信念,成為學生主觀世界的一部分。為此,我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一條可行的方法:啟情------授知------守行。我堅信每一位學生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它需要在一定的環境中激發出來。所以,我以愛心關愛每一個學生,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的潛能得以激發,并獲得自信的力量,我在做到講之有物,講之有序,講之有理外,更滲透“愛心”。在教學實踐中,我不僅愛那些優秀生,也愛那些后進生,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因此,生物課很受學生的歡迎。
1999年-----2002年任年級主任期間,在校領導的直接領導和各學科老師的共同努力下,2002年高考成績創新高。
1999年-----2004年任校團委書記期間,根據學生特點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活動,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的作用, 2000年度、2003年度被評為旗級“優秀團干部”。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1995年、1996年我所輔導的學生在自治區奧林匹克生物競賽中有二人獲二等獎的,三人獲三等獎;在自治區統一會考中,我教的生物學科學生及格率一直在90%以上,1995年生物學科學生及格率達99.9%;1998年我帶的班級被評為興安盟級“先進班集體”;2002年,作為生物學科骨干教師參加了自治區級培訓。教學之暇,我筆耕不輟,1996年,我的一篇《造成“夏眠”的主要因素是水》的論文,發表在國家級刊物------《生物學教學》上;2003年《淺談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的轉換》一文在自治區教育學會論文評比中獲三等獎.
學無止境,教無止境。我將永遠耕耘,永遠探索,去為教育事業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