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國排名,經濟GDP排名信息如下: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向大會書面報告全市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請各位代表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5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宏觀環境,全市上下深入實施市委決策部署,主動適應新常態,抓緊落實新舉措,積極謀求新發展,各項工作扎實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平穩。初步預計: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4470億元,增長7%,低于年度預期目標0.5個百分點。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63億元,同口徑增長7.8%,高于年度預期目標0.3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2580億元,增長12%,完成年度預期目標。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00億元,增長7.9%,未能完成年度11%的預期目標。
??外貿出口總額270億美元,下降9.2%,未能完成年度增長7%的預期目標。
??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例2.3%左右,完成年度預期目標。
??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836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22元,分別增長8.5%和9.7%,分別高于年度預期目標0.5和0.7個百分點。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1.5%,控制在3%的年度預期目標以內。
??城鎮登記失業率2.6%,控制在低于3.2%的年度預期目標以內;城鎮新增就業11.4萬人,高出年度預期目標1.4萬人。
??人口自然增長率約為1%。,控制在低于2.29%。的年度預期目標以內。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降幅等6項約束性指標完成或超額完成年度預期目標。
(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主要指標處于合理區間
農業、工業、服務業“三次產業”結構優化。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主導產業提質提升,農業增加值增長2.2%。工業發展趨緩,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1600億元,增長5.5%。服務業發展較快,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5.2%。
圖1:和2015年三次產業比重對比
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動力分化。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80億元,增長12%。受內外需求不足、大宗商品價格回落等影響,進出口總額300億美元,下降13.5%,其中出口270億美元,下降9.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00億元,增長7.9%。物價水平總體平穩,居民消費價格增長1.5%。
財政、企業、居民“三大收入”同步提高。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63億元,同口徑增長7.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21億元,增長12.8%。企業效益有所改善,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2%。居民收入增長較快,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6836元和25822元,增長8.5%和9.7%。
(二)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產業結構繼續優化。明確集中力量提升發展高端紡織、先進裝備制造、綠色化工材料、金屬制造、生命健康、文化旅游、信息經濟、現代住建等“八大”重點產業,并建立了“八個一”推進機制。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提高到32.5%。
企業競爭力不斷提高。“四換三名”加力加速,新增省級“三名”培育試點企業4家,新增市級“三名”培育試點企業20家;龍頭企業群體不斷壯大,產值超十億元、百億元的工業企業分別達到160家和7家,分別較上年增加12家和1家;上市培育成效顯著,新增上市企業6家,24家公司在新三板掛牌。
圖2:2015年新增各類“優強”企業數量
新興業態加快孕育。推進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出臺信息經濟發展規劃和政策意見!盎ヂ摼W+”商貿流通新模式與傳統產業結合更加緊密,主導農產品網上銷售大幅增長,電子商務發展壯大,網絡零售額增長60%。全面實施“紹興人免費游紹興”,深入推廣“老紹興、醉江南”旅游品牌,旅游總收入增長15%。
落后產能加速淘汰。大力改造提升紡織印染、醫藥化工等傳統產業。強力實施淘汰落后產能“五大”專項整治行動和“低小散”塊狀行業整治提升行動,累計淘汰675家企業的落后產能,整治提升“低小散”企業(作坊)8045家。
(三)中心城市加速融合,城鄉發展更加協調有序
三區融合發展加快推進。編制實施中心城市重大基礎設施相連相通三年行動計劃和“一環六橫八縱”快速路網建設計劃,31省道北延、中興南路延伸等建成通車,杭紹臺高速控制性節點開工建設,城市軌道交通前期工作進展順利,群賢路東延等項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統籌中心城市教育衛生、城市管理、民政社保等領域政策,出臺三區教育融合發展等系列政策意見。完善市直開發區管理體制機制,激活開發區發展的動力活力。
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加快。全面推進“兩美”紹興建設,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諸暨市成功納入首批省級“美麗縣城”建設試點,嵊新協同發展不斷深入!包S酒小鎮”和“襪藝小鎮”列入首批省級特色小鎮培育名單,確定33個紹興市特色小鎮培育名單。新創建美麗鄉村省級先進縣1個,市級先進鄉鎮12個,市級精品村15個,美麗農家1.7萬戶。
城鄉環境整治力度加大。深化“五水共治”,完成“五水共治”投資189億元,深化治理垃圾河、黑臭河435條、519公里。加快大氣污染治理,淘汰高污染燃料鍋爐2885臺,淘汰黃標車27030輛。強化“三改一拆”,完成舊住宅區、舊廠區和城中村改造1520萬平方米,拆除違法建筑1160萬平方米。加大交通治堵力度,新增公共自行車服務網點190個,投放自行車5500輛。
圖3:2015年城鄉環境整治任務完成情況
(四)改革開放步伐加快,發展動力活力有所增強
深化改革創新,聚合政策合力,經濟發展內生動能持續激發。40項年度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科技創新體制改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企業綜合評價分類管理改革、中介機構規范管理改革等34項改革完成方案制定并實施。創新投融資機制,設立98億元政府產業基金;出臺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的政策意見。全面實行“五證合一”登記制度,發放13000張“五證合一”營業執照。
拓展兩個市場,加強區域合作,開放型經濟向縱深推進。制定出臺對接上海自貿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實施意見。鼓勵企業開展跨國并購和對外投資,境外直接投資達到14億美元。強化開發區招商引資主戰場作用,成立內資、外資兩個招商局,實到外資9億美元,增長34%;越商回歸到位省外資金217億元,完成年度目標的103%。區域交流不斷深化,與北京市西城區建立友好關系,與杭甬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
優化創業環境,釋放創新動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局面初步形成。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順利通過科技部驗收,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進入培育階段。科技型企業“1151”培育計劃加快推進,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0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435家,新增省級以上研發機構45家。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達到4萬件和2.8萬件,增長60%和80%,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334件,增長60%。新增個體工商戶55000家,新增私營企業15300家。企業幫扶辦實體化運作,建立企業服務員制度。
(五)民生實事進展順利,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新增城鎮就業11.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6%。健全促進就業、鼓勵創業、自主擇業的體制機制,完善大學生就業創業幫扶政策,全市共舉辦各類招聘會619場,達成就業意向14萬人次。幫助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4.1萬人。
社會保障提質擴面。職工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職工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新增11萬人、3萬人和6.1萬人。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待遇,基本實現醫療保險全覆蓋。啟用“社會保障市民卡”?⒐けU闲园簿庸こ套》10765套。全力推進扶貧開發,全面完成“消除4600”工作。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豐富發展“楓橋經驗”,扎實推進“平安紹興”、“信用紹興”建設,抓好十方面民生實事。制定出臺三區教育融合發展實施方案,全面推進義務教育校長教師交流制度,推進紹興大學創建和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鶎有l生綜合改革和公立醫院改革深入實施。全市公共圖書館、農村應急廣播體系實現全覆蓋。成功舉辦第八屆市運會。加強食品藥品生產、流通安全監管,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發展環境錯綜復雜,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個別指標未能達到預期目標;出口等傳統動力弱化,發展方式仍較粗放,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中心城市帶動力、競爭力、輻射力不夠強勁;生態環境治理任務繁重等。
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是紹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根據市委總體要求、“十三五”規劃總體目標和《政府工作報告》總體安排,建議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安排如下: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左右;外貿出口總額增長3%;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例達到2.35%以上;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以上,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調控目標與省保持一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0萬人;節能減排完成省下達分解任務(見附表二)。
相關指標說明(略)
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任務
為實現上述目標,要牢牢把握中央、省、市關于做好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進一步補長短板、發揮優勢,努力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1.著力在調整產業結構上求突破。一是重抓八大產業發展。實施八大重點產業培育提升工程,加快形成八大千億級中高端產業集群。二是深化工業轉型升級。制定實施工業轉型升級第三階段(2016-2020)行動計劃、“中國制造2025”紹興市行動計劃和紹興市“互聯網+”行動計劃,做好國家軍民融合改革創新示范區、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等爭創工作。做優做強黃酒、絲綢等歷史經典產業。三是強化印染產業提升。按照綠色高端的發展理念,緊盯世界領先的發展目標,強化標準管控,大力推進印染產業提質發展。深化“低小散”企業和重點行業整治提升,積極穩妥化解一批過剩產能,加快淘汰一批落后產能,整治提升一批“低小散”企業。四是提升服務業、建筑業和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繼續實施現代服務業“310”工程,大力發展金融、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支持發展養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務業,確保服務業增加值占比繼續提高。加快發展綠色建筑,新開工建筑產業現代化項目100萬平方米。完善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化解房地產庫存。組織實施農業“兩區”綠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新建糧食生產功能區11萬畝,開展循環農業10大示范區創建。
2.著力在強化創新驅動上求突破。一是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全面落實5大領域30項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全面實施縣域經濟體制綜合改革,繼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全面開展企業綜合評價分類管理改革,探索創新全市“一盤棋”發展體制機制。二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啟動科技城和創客基地建設,建設20家創客示范點。新認定國家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1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400家。依托八大重點產業,推進“一個產業引進建立一個研究院”工作,新引進共建創新載體20家,新建省級以上研發機構40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深化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試點。繼續深入實施“330海外英才計劃”,引進各類人才5萬人。三是優化創新發展環境。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打出打好“組合拳”。扎實推進“三名”試點企業培育,確保試點企業達到100家,實施上市公司培育工程,鼓勵企業開展兼并重組,新增上市企業5家,新三板掛牌18家。進一步強化困難企業幫扶,加大“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支持力度。
3.著力在激活投資動能上求突破。一是緊盯重點領域抓投資。按照“補短板、優結構、提質量”的要求,緊盯傳統產業改造、高新技術產業培育、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龍頭骨干企業兼并重組等重點領域,著力擴大有效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以上。二是突出重大項目抓投資。啟動實施“十三五”重大項目萬億工程,加快建設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重大產業項目,全年完成重大項目投資1500億元。三是注重協調推進抓投資。進一步完善重點項目督查考核制度、政府投資項目協調推進制度和“即時倒查、即時破解”工作機制。四是強化招商引資抓投資。抓牢招商引資“一號工程”,切實發揮開發區招商引資主戰場作用,圍繞“建鏈、強鏈、補鏈”,突出大項目、好項目,確保實到外資9億美元、引進回歸資金250億元。五是深化改革創新抓投資。制定出臺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工作方案,推廣新型融資工具和新型融資方式,社會融資總量新增1000億元,其中直接融資400億元。加快推廣PPP模式,推出一批示范性項目落地開工。積極爭取國家專項建設基金、新興產業創新引導基金、制造業支持基金和中央預算內投資,加快申報企業債券。
4.著力在推動區域統籌上求突破。一是加快推進區域協同發展。開工建設杭紹城際鐵路等重大項目,深化杭紹甬高速、甬金鐵路、杭紹臺鐵路前期研究,進一步增強與上海、杭州、寧波都市區的快速交通能力。二是加快推進三區融合發展。加快實施中心城市基礎設施相連相通三年行動計劃,重點推進杭紹臺高速等55只重大項目建設,全年完成投資152億元,其中“168”路網建設項目19只,全年完成投資79億元;建成投用二環北路拓寬、孫曹公路袍江段和上虞段等工程,加快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前期工作;研究規劃市區大環線、上虞新港建設;統籌完善中心城市教育衛生、民政社保、公共交通、農業農村等領域政策。推動紹興古城保護發展,修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規劃,做好八大歷史街區保護和利用,有序疏解古城部分功能。三是加快推進嵊新和諸暨組群發展。加快諸暨城東、城西新城建設,提升諸暨城鎮組群集約集聚發展水平。貫徹落實嵊新協同發展綱要,加快打通和拓改新大線、蛟澄線、嵊新大道等一批連接通道。四是加快推進特色小鎮和新農村建設。深化特色小鎮省市縣三級聯創機制,努力打造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啟動建設6條美麗鄉村景觀帶,新創建1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縣、10個市級美麗鄉村示范鄉鎮、15個市級美麗鄉村精品示范村。
5.著力在促進內外聯動上求突破。一是支持企業“走出去”。搶抓國家擴大開放和推進國際產能與裝備制造合作的戰略機遇,發揮紡織印染、醫藥化工、裝備制造等產業競爭優勢,大力培育本土跨國公司,鼓勵支持上市公司開展跨國并購。發揮“建筑強市”品牌優勢,支持和引導企業以“投資帶動建設、建設帶動建材和設備出口”的模式拓展境外市場。二是發揮出口促進作用。加快推進紹興保稅物流中心申報爭取工作,積極探索利用“義甬舟”、“義新歐”等開放大通道的有效途徑,縮小與周邊地區的政策落差,外貿出口總額增長3%,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增長8%。實施外貿出口培大育強“雙百計劃”和展會培育“雙十計劃”。加強與上海自貿區和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對接,推動企業利用“互聯網+外貿”實現優進優出。三是強化消費基礎作用。貫徹落實拓展消費領域擴大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平穩增長的若干意見,深入拓展文化、旅游、信息、教育、住房、健康、商貿、網絡、品牌、信用等消費領域,積極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左右,網絡零售額增長30%以上。
6.著力在建設生態文明上求突破。一是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健全與生態文明統領戰略相適應的最嚴格環境準入制度和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建立重點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爭取開放排污權短期交易和租賃市場。完善環境執法市縣協同和常態化檢查機制,積極開展聯合執法、區域執法和交叉執法。二是加快生態環境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推進“五水共治”、“霧霾治理”、“兩路兩側”、“四邊三化”等生態治理修復工程,以及紹虞平原“十縱七橫”骨干河道治理工程、欽寸水庫等河湖整治及水源建設工程,提高環境治理與修復水平,市控以上斷面全面消滅劣V類水。強勢推進“三改一拆”,深入開展“無違建縣”創建活動,完成舊住宅區、舊廠區和城中村改造1000萬平方米以上,拆除違法建筑500萬平方米以上。三是積極倡導生態經濟模式。組織實施循環經濟示范行動,深化園區循環化改造,深化上虞、新昌綠色安全制造省級試點,加快循環生態產業園等重大項目建設,推廣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集中處理,深化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提高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
7.著力在創造美好生活上求突破。一是全力促進就業創業。研究制訂創業就業相關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鼓勵大學生創業創新和深入基層就業,重點做好城鎮“零就業家庭”的幫扶工作,新增就業10萬人。二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推進越城、柯橋、諸暨等地創建省教育現代化區、縣(市),扎實推進重點學校新建遷建工程,加快籌建紹興技師學院和新昌技師學院,努力推動文理學院升級紹興大學。三是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和基層衛生綜合改革,加快市立醫院、柯橋區婦女兒童醫院等建設進度,新創全國群眾滿意衛生院6家以上。鼓勵社會資金辦醫,力爭民營醫院床位占比達到20%左右。四是著力促進文化發展繁榮。啟動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建設,開展鄉鎮(街道)文化設施提升工程。深化文化惠民工作,繼續開展文化“三送”下鄉,打造“十大文化惠民服務品牌”。組建中國(紹興)越劇演藝推廣有限公司,推動越劇藝術傳承發展。五是全面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建立全市統一的大病保險制度和三區統一的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繼續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深化工傷預防三年行動計劃,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進一步做好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保障工作。六是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堅持發展“楓橋經驗”,深化“楓橋式”鎮街、民主法治村社創建。進一步健全社會誠信體系。深化流動人口管理、食品藥品監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等工作。繼續做好國防建設與國防動員等工作。
各位代表,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將全面落實市七屆人大七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解放思想,振奮精神,開拓進取,善謀善為,為順利完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項目標而努力奮斗!
(報告中2015年部分數據為初步預計數)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676708億元,比上年增長6.9%,為1990年以來首次未“破7”,增速創25年新低。2015中國城市GDP排名100強出爐。
中國城市GDP排名(前100)
1.上海25300億元,同比增長6.8%(人口:2425萬)
2.北京23000億元,同比增長6.7%(人口:2168萬)
3.廣州(廣東1)18100億元,同比增長8.3%(人口:1667萬)
4.深圳(廣東2)17500億元,同比增長8.9%(人口:1077萬)
5.天津17200億元,同比增長9.4%(人口:1516萬)
6.重慶16100億元,同比增長11%(人口:3001萬)
7.蘇州(江蘇1)14400億元,同比增長7.5%(人口:1060萬)
8.武漢(湖北1)11000億元,同比增長8.8%(人口:1033萬)
9.成都(四川1)10800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萬1442)
10.杭州(浙江1)10100億元,同比增長11%(人口:889萬)
11.南京(江蘇2)9600億元,同比增長9.2%(人口:821萬)
12.青島(山東1)9400億元,同比增長8.2%(人口:871萬)
13.長沙(湖南1)8600億元,同比增長9.7%(人口:731萬)
14.無錫(江蘇3)8500億元,同比增長7.1%(人口:650萬)
15.佛山(廣東3)8200億元,同比增長8.3%(人口:720萬)
16.寧波(浙江2)8000億元,同比增長7.5%(人口:781萬)
17.大連(遼寧1)7800億元,同比增長3.8%(人口:669萬)
18.鄭州(河南1)7450億元,同比增長9.6%(人口:937萬)
19.沈陽(遼寧2)7280億元,同比增長3.5%(人口:828萬)
20.煙臺(山東2)6300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702萬)
21.濟南(山東3)6280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706萬)
22.東莞(廣東4)6200億元,同比增長7.8%(人口:831萬)
23.泉州(福建1)6150億元,同比增長8.5%(人口:829萬)
24.南通(江蘇4)6120億元,同比增長9%(人口:730萬)
25.唐山(河北1)6050億元,同比增長7%(人口:753萬)
26.西安(陜西1)6000億元,同比增長7.8%(人口:862萬)
27.哈爾濱(黑龍江1)5750億元,同比增長6.9%(人口:1001萬)
28.福州(福建2)5670億元,同比增長9.4%(人口:734萬)
29.長春(吉林1)5650億元,同比增長8.8%(人口:767萬)
30.石家莊(河北2)5620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1049萬)
31.合肥(安徽1)5600億元,同比增長10.5%(人口:769萬)
32.濰坊(山東4)5320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924萬)
33.徐州(江蘇5)5250億元,同比增長9.5%(人口:862萬)
34.常州(江蘇6)5200億元,同比增長9.1%(人口:469萬)
35.溫州(浙江3)4610億元,同比增長8%(919萬)
36.紹興(浙江4)4400億元,同比增長7.1%(501萬)
37.鄂爾多斯(內蒙古1)4360億元,同比增長7.6%(人口:201萬)
38.大慶(黑龍江2)4280億元,同比增長5%(人口:281萬)
39.濟寧(山東5)4220億元,同比增長8.4%(人口:808萬)
40.淄博(山東6)4200億元,同比增長7%(人口:461萬)
41.鹽城(江蘇7)4180億元,同比增長10%(人口:721萬)
42.揚州(江蘇8)4080億元,同比增長10%(人口:461萬)
43.昆明(云南1)4050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726萬)
44.南昌(江西1)4000億元,同比增長9.6%(人口:524萬)
45.臨沂(山東7)3820億元,同比增長7%(人口:1083萬)
46.東營(山東8)3750億元,同比增長10%(人口:萬)
47.包頭(內蒙古2)3689億元,同比增長7.9%(人口:276萬)
48.臺州(浙江5)3680億元,同比增長6.7%(人口:603萬)
49.泰州(江蘇9)3600億元,同比增長9.9%(人口:508萬)
50.嘉興(浙江6)3592億元,同比增長%(人口:455萬)
51.洛陽(河南2)3576億元,同比增長8.9%(人口:662萬)
52.廈門(福建3)3565億元,同比增長7%(人口:367萬)
53.鎮江(江蘇10)3560億元,同比增長9.5%(人口:311萬)
54.金華(浙江7)3462億元,同比增長7.9%(人口:536萬)
55.南寧(廣西1)3425億元,同比增長8.8%(人口:666萬)
56.滄州(河北3)3420億元,同比增長7.6%(人口:680萬)
57.襄陽(湖北2)3400億元,同比增長9%(人口:550萬)
58.宜昌(湖北3)3332億元,同比增長9%(人口:405萬)
59.邯鄲(河北4)3300億元,同比增長6.5%(人口:917萬)
60.泰安(山東9)3292億元,同比增長8.5%(人口:556萬)
61.榆林(陜西2)3290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335萬)
62.惠州(廣東5)3140億元,同比增長9%(人口:470萬)
63.呼和浩特(內蒙古3)3091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300萬)
64.威海(山東10)3060億元,同比增長9%(人口:280萬)
65.中山(廣東6)3010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312萬)
66.保定(河北5)2988億元,同比增長6.7%(人口:1017萬)
67.吉林(吉林2)2950億元,同比增長6%(人口:441萬)
68.鞍山(遼寧3)2941億元,同比增長6%(人口:364萬)
69.南陽(河南3)2916億元,同比增長9%(人口:1009萬)
70.德州(山東11)2793億元,同比增長7.6%(人口:650萬)
71.岳陽(湖南2)2790億元,同比增長8.7%(人口:559萬)
72.太原(山西1)2753億元,同比增長8.8%(人口:429萬)
73.聊城(山東12)2739億元,同比增長8.9%(人口:591萬)
74.烏魯木齊(新疆1)2730億元,同比增長10.1%(人口:353萬)
75.常德(湖南3)2720億元,同比增長8.9%(人口:607萬)
76.漳州(福建4)2700億元,同比增長10.9%(人口:496萬)
77.貴陽(貴州1)2692億元,同比增長12%(人口:468萬)
78.淮安(江蘇11)2650億元,同比增長10%(人口:560萬)
79.衡陽(湖南4)2603億元,同比增長8.7%(人口:810萬)
80.茂名(廣東7)2534億元,同比增長7.9%(人口:601萬)
81.濱州(山東13)2510億元,同比增長7%(人口:380萬)
82.蕪湖(安徽2)2440億元,同比增長10%(人口:361萬)
83.湛江(廣東8)2438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716萬)
84.菏澤(山東14)2400億元,同比增長9.1%(人口:843萬)
85.柳州(廣西2)2398億元,同比增長7.2%(人口:375萬).
86.株洲(湖南5)2350億元,同比增長9.5%(人口:395萬).
87.許昌(河南4)2318億元,同比增長8.5%(人口:431萬).
88.江門(廣東9)2311億元,同比增長8.3%(人口:448萬)
89.咸陽(陜西3)2300億元,同比增長8.6%(人口:495萬)
90.廊坊(河北5)2230億元,同比增長8.5%(人口:450萬)
91.棗莊(山東15)2215億元,同比增長7%(人口:394萬)
92.周口(河南5)2199億元,同比增長8.9%(人口:880萬)
93.連云港(江蘇12)2141億元,同比增長9%(人口:507萬)
94.湖州(浙江8)2100億元,同比增長9%(人口:262萬)
95.宿遷(江蘇13)2052億元,同比增長%(人口:572萬)
96.新鄉(河南6)2030億元,同比增長7.8%(人口:600萬)
97.通遼(內蒙古4)2028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313萬)
98.遵義(貴州2)2025億元,同比增長14.6%(人口:800萬)
99.郴州(湖南6)2021億元,同比增長8.2%(人口:469萬)
100.蘭州(甘肅1)2000億元,同比增長8.2%(人口:401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