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亚洲一本色道 AV,免费观看的AV在线播放

茂名最新總人口數量統計多少(多少外來人口)

思而思學網

人口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是全部社會生產行為的基礎和主體。2022年茂名最新總人口數量統計多少人?茂名有多少外來人口?是很多人想知道的問題。由于2022年茂名總人口數量暫未公布,下面小編整理了最新茂名人口數量統計及相關信息,供參考。

一、茂名最新總人口數量統計

解放初期,茂名市人口219.43萬人。

1978年,增至409.54萬人。

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41.15萬人,比上年增加9.8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87.30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4.81%,比上年末提高1.81個百分點。年末全市戶籍人口817.71萬人,比上年增加7.16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1.47萬人,出生率為13.98‰;死亡人口2.95萬人,死亡率3.60‰;自然增長人口8.52萬人,自然增長率10.38‰。

2020年末,茂名市戶籍人口增至823.3萬人,居全省第3位,常住人口增至618萬人,居全省第6位;與2010年比,全市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48年,提高0.62年,位居粵東西北前列,文盲率2.02%比2010年下降1.01個百分點,比1982年下降18.27個百分點。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茂名市常住人口為6174050人。全市常住人口與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 5817753 人相比,十年共增加 356297 人,增長 6.12%,年平均增長率為0.60%。

全市共有家庭戶1763265 戶,集體戶 69511 戶,家庭戶人口為 5776665 人,集體戶人口為 397385 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 3.28 人,比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 3.84 人減少0.56 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 3228813 人,占 52.30%;女性人口為 2945237 人,占 47.70%。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8.23 上升為 109.63。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 歲人口為 1671103 人,占27.07%;15-59 歲人口為 3465663 人,占 56.13%;60 歲及以上人口為 1037284 人,占 16.80%,其中 65 歲及以上人口為746254 人,占 12.09%。與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 歲人口的比重提高 1.21 個百分點,15-59 歲人口的比重下降 4.95 個百分點,60 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 3.74 個百分點,65 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 2.63 個百分點。

茂名市有51個民族成分,有5座少數民族聚居村,分別是信宜市的朱砂鎮琶垌村、新寶鎮桂垌村、錢排鎮云開村,化州市的平定鎮那賓村、文樓鎮塘表村。

二、茂名綜合介紹

【先秦時期】

距今約4500年的新石器晚期,今茂名境內有土著民族繁衍生息。夏商時期,土著民族屬南越族。

【秦至南北朝時期】

秦代 境內分屬南海郡、象郡和桂林郡地,部分南越族逐漸融于漢族。

漢代 西漢高帝劉邦元年(前206),今茂名市境屬趙佗所建立的南越國。元鼎六年(前111),漢武帝滅南越國,置南海、合浦、蒼梧等郡,上隸交趾部,今茂南區和高州市、電白區。化州市屬合浦郡高涼縣地,今信宜市屬蒼梧郡端溪縣地。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東吳析合浦郡增設高涼郡,治所在安寧縣(今陽西縣);在今開平、恩平、陽江北設高興郡,治所在廣化縣。今茂名市境,信宜市屬蒼梧郡端溪縣地,其余屬高涼郡地。蒼梧郡、高涼郡同隸廣州。

晉代 西晉太康年間(280—289)高興郡并入高涼郡。東晉永和七年(351),蒼梧郡增設晉康等郡。今茂名市境,信宜市屬晉康端溪縣地,其余屬高涼郡地。晉康郡、高涼郡同隸廣州。

南北朝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高涼郡增置羅州縣,治所在陵羅江口石城(今化州市境);元嘉十六年(439),增置海昌郡,治所在寧化縣(今電白區境);大明中(460年前后),復置高興郡(在今化州市境),旋廢。今茂名市境,信宜市仍屬晉康郡端溪縣地,化州市屬羅州縣地,茂南區、高州市屬高涼縣地,電白區屬海昌郡地。齊復置高興郡,增置高興縣,郡、縣治所在今化州市區,隸越州。梁天監元年(502),析端溪縣置梁德郡和梁德縣,隸瀧州。梁大通年間(527-529),升羅州縣為羅州,置石龍郡,羅州領高興、石龍2郡,州、郡治所在石龍縣(今化州市區);中大通年間(529-534),置高州,析高涼郡,增置連江、南巴、電白等郡。今茂南區屬當時的高州南巴郡地,高州市屬當時高州的電白、南巴和羅州的高興郡地,電白區屬當時高州的電白、海昌、連江和南巴郡地,化州市屬羅州的高興、石龍郡地,信宜市屬瀧州的梁德郡地。陳永定二年(558),高涼郡增設務德郡(今高州市東北),其余仍襲梁制。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隋代 開皇九年(589),廢電白、海昌2郡置電白縣,廢連江郡、南巴郡置連江縣、南巴縣,廢務德郡置良德縣,均隸高州。高州治所在高涼縣(今陽江市境)。廢梁德郡置梁德縣,隸瀧州。廢高興、石龍2郡置石龍、吳川縣。開皇十八年(598),增置茂名縣,石龍、吳川、茂名3縣均隸羅州,州治所在石龍縣(今化州市)。改梁德縣為懷德縣。大業三年(607),廢高州、羅州,復置高涼郡。廢南巴縣入連江縣。廢瀧州置永熙郡,懷德縣隸永熙郡。今茂名市境,茂南區屬連江縣地,化州市屬石龍縣地,信宜市屬懷德縣地,其余屬高涼郡的電白、連江、茂名縣地和永熙郡的良德縣地。

唐代 武德四年(621),廢高涼郡,電白、連江等縣隸廣州;析懷德縣增置信義、潭峨2縣,隸南扶州,治所在信義縣(今信宜市鎮隆鎮)。武德五年(622),析連江縣復置南巴縣,又于南巴西境增置潘水縣;析信義縣增置特亮縣;復置羅州,治所在石龍縣(今化州市),領石龍、陵羅、干水、羅辯、招義、吳川、石城等11縣。武德六年(623)復置高州,治所在西平縣(今恩平市),領電白、連江、良德等縣;羅州治所遷石城(今廉江市),析羅州增設南石州,州治所在石龍縣(今化州市),領石龍、陵羅、龍化、辯州等6縣。貞觀元年(627),廢南扶州,懷德、信義、潭峨、特亮等縣復隸瀧州。至貞觀六年(632),南扶州兩次廢置。貞觀八年(634),南宕州更名潘州,治所從定川縣(今廣西玉林)境遷至茂名縣,領茂名、潘水、南巴3縣。貞觀九年(635),南石州更名辯州,領石龍、陵羅、龍化3縣。貞觀二十三年(649),高州治所從西平縣遷至良德縣(今高州市東北35公里),領良德、電白、保寧3縣;析潘水縣增置毛山縣。永徽元年(650),復置潘州,領茂名、潘水、毛山、南巴等縣,后省潘水縣。開元元年(713),改毛山縣為潘水縣。開元五年(717),高州治所從良德縣遷至連江縣,連江縣更名保安縣。天寶元年(742),高州改為高涼郡,潘州改為南潘郡,辯州改為陵水郡,竇州改為懷德郡;招義縣更名干水縣。至德二年(757),保安縣更名保寧縣。乾元元年(758),為郡復各州。大歷十一年(776),高州治所從保寧縣(今電白區馬踏鎮菉岳)至電白縣(今高州市東北長坡),領電白、良德、保寧3縣。唐末,高州領電白、良德、保寧3縣,治所在電白縣;潘州領茂名、潘水、南巴3縣,治所在茂名縣;辯州領石龍、陵羅2縣,治所在石龍縣;竇州領信義、懷德、潭峨、特亮4縣,治所在信義縣。今茂名市境,茂名市區屬南巴縣地,信宜市屬竇州地,高州市、電白區屬高州、潘州地,化州市屬辯州地。均隸嶺南道東道。

五代十國 后梁開平元年(907),茂名縣更名越裳縣。南漢乾亨六年(923),復茂名縣,仍唐制。

【宋、元、明、清時期】

宋代 北宋開寶五年(972),廢潘州和南巴、潘水2縣并入茂名縣;省良德、保寧2縣并入電白縣,均屬高州。省懷德、潭峨、特亮3縣并入信義縣,屬竇州。羅州并入辯州,省陵羅縣入石龍縣,辯州領石龍、吳川2縣。太平興國元年(976),信義縣因避太宗趙光義諱,改稱信宜縣;太平興國五年(980)改辯州為化州。景德元年(1004),廢高州,其屬縣歸竇州,治于茂名縣;景德三年(1006),復高州,茂名、電白縣還屬,復治信宜縣。熙寧四年(1071),并竇州入高州,領茂名、電白、信宜縣,屬廣南西路。南宋乾道三年(1167),析吳川西鄉置石城縣。景炎三年(1278)五月,升硇洲為翔龍縣。化州領石龍、吳川、石城、翔龍4縣,屬廣南西路。

元代 至元十七年(1280),高州、化州改為高州路安撫司、化州路安撫司,領縣不變,同屬湖廣行省海北海南道。化州路治石龍縣(今化州城);高州路治于大德八年(1304)由電白縣遷茂名縣(今高州市區),至正十五年(1355)還治電白縣。

明代 洪武元年(1368),高州路、化州路改為高州府、化州府;洪武七年(1374)降為州,茂名縣撤銷并入高州,石龍縣撤并入化州;洪武九年(1376),高州復府,化州降為化縣,化縣及原化州轄縣歸屬高州府;洪武十四年(1381),復茂名縣,化縣復化州,原轄縣還屬高州府。至此,高州府領茂名縣、電白縣、信宜縣、化州及其轄縣吳川、廉江。成化三年(1467),高州府治從電白縣遷茂名縣,隸廣東行省。

清代 順治四年(1647),高州府屬高雷陽道,領化州和茂名、電白、信宜、吳川、廉江1州5縣,府治茂名縣。

【民國時期】

1912年,化州改稱化縣。撤高州府,廣東省派出高州綏靖處,駐茂名縣高州城,領茂名、信宜、電白、化縣、吳川、廉江6縣。1914年,撤高州綏靖處,設高雷道,治所在茂名縣,轄原高州府、雷州府、陽江直隸州屬下11縣。1920年,撤道,派出高雷善后處,治所和轄縣與高雷道同。1925年,撤善后處,派出南路行政專員公署,駐茂名縣,轄縣與高雷善后處同。1926年,南路行政專員公署改為南路綏靖專員公署。1929年,為緩沖茂名、吳川兩縣的水上運輸糾紛,設梅菉管理局,轄梅菉城區,歸南路綏靖專員公署管轄。1936年11月,廣東省派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茂名縣,轄茂名、信宜、電白、化縣、吳川、廉江、陽江和梅菉管理局。1938年,派出南路行署駐茂名縣,管理第七區、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7年,民國政府對廣東行政區做調整,原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第八區行政督察區,治所和轄地不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10月底,信宜、茂名、電白、化縣4縣屬南路專區。1950年,4縣屬高雷專區。1952年,屬粵西行政區。1956年,屬湛江專區。1958年5月12日,成立茂名市政籌備處;5月23日改為茂名工礦區城市籌備處;8月26日成立茂名工礦區市,以后陸續將茂名縣公館鄉全部和袂花、鰲頭兩鄉的部分鎮(今金塘、公館、新坡、高山、鎮盛、鰲頭、袂花7個鎮)劃歸茂名工礦區市。1959年3月22日,國務院批準茂名市為廣東省省轄市,同時,以茂名縣劃屬茂名市以外的地區及信宜縣設立高州縣。化縣、吳川縣合并為化州縣。1959年5月9日,茂名工礦區市更名為茂名市。市政府設在城區河西。1961年4月,信宜、吳川縣恢復建制。信宜縣、高州縣、電白縣、化州縣與茂名市同屬湛江專區。1983年7月,茂名市直隸廣東省,轄信宜、高州、電白、化州4縣。1985年4月18日,以原茂名市城區和公館、新坡、金塘、鎮盛、高山、袂花、鰲頭、山閣8個鎮成立茂南區。茂名市政府遷城區河東,原河西舊址改設茂南區府。1993年至1995年,高州、化州、信宜先后撤縣設市。2001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茂港區;茂港區轄從電白縣劃出羊角、坡心、七逕、小良、沙院和南海6個鎮,茂港區人民政府駐南海鎮。4月18日,茂名市電白區掛牌成立,撤銷茂名市茂港區和電白縣,以原茂港區和電白縣的行政區域為電白區的行政區域。2017年9月18日,茂名市將電白區羊角鎮劃歸茂南區管轄。茂名市轄茂南區、電白區,代管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此外,茂名市另設廣東茂名濱海新區、茂名高新區、茂名水東灣新城3個經濟功能區。

行政區劃情況

【行政區劃人口】 2021年,茂名市轄茂南、電白2個市轄區,代管高州、化州、信宜3個縣級市,下設26個街道辦、86個鎮,276個居民委員會、1628個村民委員會。年末全市戶籍人口828.78萬人,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21.97萬人。

自然地理

【位置和面積】茂名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東接陽江市,南鄰南海,西連湛江市,北與云浮市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交界。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10°20′~111°40′,北緯21°25′~22°43′。全市行政區域土地總面積11451.2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82.1公里。

【地質】茂名市地質構造為寒武紀以前的古老變質巖、古生代變質水成巖、中生代侵入花崗巖、新生代沉積巖和噴出巖、近代沖積物等不同地質年代巖石及其風化物構成。母巖和母質種類繁多,分布變化復雜。母巖以花崗巖、片麻巖為主,次為砂巖、頁巖、片巖、板巖,尚有少量石灰巖、凝灰巖分布。母質有洪積物、河流沖積物、淺海沉積物、濱海沉積物、坡積物等。信宜市西部的北界花崗巖為印支期第三次入侵的巖基類型的巖體,面積約176平方千米,中粒及細中粒云母花崗巖。北界巖體周圍一般為白堊紀花崗巖,多為黑云花崗,廣泛分布在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電白區等地。東北部變質巖類的片麻巖、混合巖。分布在信宜市中、東部,高州市東北部,電白區東北部構成云開大山的主體。混合砂頁巖,分布在信宜市北部、高州城及化州城以南包括茂南區至電白區七徑鎮。石灰巖,零星分布在信宜市貴子鎮、洪冠鎮、平塘鎮,高州大坡鎮、長坡鎮、古丁鎮,化州市文樓鎮,電白縣黃嶺鎮。紅色砂頁巖主要分布在高州市謝牛嶺、石鼓,化州市南盛,茂南區金塘以南至鰲頭,電白區旦場、羊角等地。第四紀淺海沉積物,分布在化州市,高州市、電白區南部海拔50米高程線以下地區,表層有鐵結核、鐵結盤,及大量隕石散布。河流沖積物,分布在鑒江、曹江、羅江、袂花江、沙瑯江中下游沿岸地區。濱海沉積物,分布在電白沿海。

【地貌】茂名市地形特征,背山面海,北高南低,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海拔最高點1704米,最低點1.6米。北部和東北部云開、勾漏、云霧三大山脈盤亙集結。境內河流縱橫交錯切割,形成山地、丘陵、臺地、平原層次分明的地形地貌。

山地主要由從北面進入境內的云開大山、東北面進入的大云霧山脈和由西北面進入的勾漏山脈交匯而成。信宜東南與高州東北交界區有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1300平方千米,主峰大田頂1704米海拔高程,為廣東省第二高峰。棉被頂(高州、信宜交界處)海拔1627米,鵝凰嶂(電白、陽春交界處)海拔1337米。這帶山地,形成本市北部屏障,冬季阻擋著北方冷空氣流,減輕對本部的寒流危害。春、夏季抬升南來的暖團,形成本市南部山區降雨充沛。山區河流多,水資源豐富,是林業和發展水電的主要地區。

丘陵海拔高程在500~200米之間,相對高度50~200米。面積約7500平方千米,分布在本市中部及西南部,土地平坦、土層深厚,氣候溫和,是本市熱帶、亞熱帶經濟林果主要地區。平原、臺地海拔高程在200米以下,面積約260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鑒江、小東江、袂花江中下游及沿海地帶,是農業、畜牧業、養殖業主要用地,交通方便,工、商企業也較發達地區。

【氣候】茂名市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季風明顯,氣候類型多樣,冬季盛行偏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主要氣候特征是:一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夏長冬短,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干濕季明顯;二是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多山地,氣溫垂直差異大,山區降水豐富、小地形氣候復雜多樣,立體氣候顯著;三是有兩個多雨期,4-6月為前汛期,屬極鋒雨帶降水,7-9月為后汛期,多臺風等低緯熱帶天氣系統降水;四是氣候資源豐富,氣象災害頻繁且嚴重。

茂名市常年平均氣溫在22.8℃~23.4℃之間,穩定通過22℃的達191~207天,≥10℃年積溫8148℃~8544℃。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15.1℃~16.3℃,極端低溫0.5℃,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8.3℃~28.7℃,極端高溫38.9℃。年降雨量1500~1800毫米,4—9月降雨量占全年80%以上。年平均日照時數1700~2000小時,日照百分率40%~44%,日照最多是7月和10月,平均每天7小時以上;最少是2月和3月,平均每天不到3小時。

茂名市主要氣象災害有臺風、暴雨洪澇、低溫陰雨、倒春寒、雷雨大風、干旱、寒露風等,尤以臺風、旱澇最為突出。春季北方冷空氣與南海暖濕氣流交匯,形成南嶺靜止鋒長期控制華南沿海時,出現的低溫陰雨天氣,造成龍眼、荔枝、芒果等果樹落花落果,嚴重影響春種春播,使早造水稻爛秧,花生爛種,造成缺苗。春旱和秋冬旱也較常見,春旱影響早造水稻插秧,越冬和春種作物如紅薯、花生、甘蔗等。秋旱影響晚造孕穗、抽穗,秋花生、甘蔗生長不良及許多旱作物減產。夏季臺風、暴雨和雷雨大風頻繁發生,狂風暴雨會造成房屋倒塌,致使沿江河兩岸低洼農田受侵,影響農業生產,嚴重時造成橡膠、果樹、香蕉、甘蔗等折斷,減產失收。冬季寒潮南侵偶有5℃以下低溫,山區有短期霜凍。(市氣象局)

【土壤】按中國現行土壤分類標準,茂名市土壤分8個土類、15個亞類、60個土屬、192個土種。8個土類分別是水稻土、黃壤、紅壤、赤紅壤、磚紅壤、潮沙泥、濱海鹽漬沼澤土、濱海沙土。15個亞類分別是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滲育型水稻土、潛育型水稻土、沼澤型水稻土、鹽漬型水稻土、礦毒型水稻土、黃壤、粗骨黃壤、紅壤、赤紅壤、磚紅壤、潮沙泥土、濱海鹽漬沼澤土、濱海沙土。

【經濟概況】 2021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98.10億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48.85億元,增長6.8%,第二產業增加值1319.24億元,增長7.8%,第三產業增加值1730.01億元,增長7.9%,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17.5:35.7:46.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0.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97.32億元,增長10.4%。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8.41億元,增長4%,來源于茂名的財政總收入573.65億元,增長5.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9元,增長8.7%;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24元,增長8.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61元,增長9.9%。

資源

【土地資源】茂名市轄區總面積114.28萬公頃。農用地面積97.95萬公頃,其中耕地22.64萬公頃,園地21.42萬公頃,林地47.46萬公頃,其他農用地6.44萬公頃;建設用地面積12.94萬公頃,其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1.27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9059.51公頃,水庫及水工建筑7673.96公頃;未利用地面積3.38萬公頃,其中其他草地7967.77公頃,水域2.22萬公頃,其他土地3708.23公頃。(市自然資源局)

【水資源】茂名市主要河流有鑒江、袂花江、羅江、黃華江和小東江,除黃華江屬西江流域,其他均屬鑒江水系,境內集雨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40條。茂名市年平均降雨總量203億立方米,降雨深1791毫米,徑流量110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973毫米。每平方千米產水量97.3萬立方米,人均水量1760立方米。水資源利用26.68億立方米。(茂名水文分局)

【植被和生物資源】茂名市植被具有明顯的亞熱帶和熱帶特征。植物種類繁多,高等植物有120多科,1400余種,主要喬木類有杉、松、紅花荷、毛竹,林下以九節野牡丹、鴨腳草等優勢的地被植物。茂名市地形復雜,山高嶺峻,河溪縱橫,林草豐茂,野果繁多,生態環境良好,是野生動物生長繁殖的理想場所,動物資源豐富。據調查統計,記錄昆蟲種類超過1500種,野生脊椎動物371種。(市林業局)

【礦產資源】茂名的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發現礦產種類53種,占廣東省發現礦產種類的35.8%。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42種,其中能源礦產4種,金屬礦產16種,非金屬礦產20種,水氣礦產2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地319處,其中大型礦產地10處。主要優勢礦產有高嶺土、油頁巖、地熱、錫、金、鈦鐵礦、南方玉、建筑用(粉料)大理石等。油頁巖,累計查明資源儲量礦石量45.87億噸,資源儲量在全國地級市排名居第二位;高嶺土,累計查明資源儲量高嶺土礦石量5.91億噸,其中沉積巖風化型高嶺土礦床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一位;鈦鐵礦,查明資源儲量3912千噸,伴生鋯英石55千噸;錫礦,查明資源儲量錫160千噸,保有資源儲量157千噸;建筑用(粉料)大理石主要是化州文樓大理巖,查明資源儲量3418.77萬噸。(市自然資源局)

【旅游資源】茂名是一座擁有全地形特征的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北有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南有浩瀚大海、百里銀灘、千年漁港,再加上溫泉、農業、人文等資源,旅游資源豐富,發展旅游業的條件得天獨厚。一是海濱旅游資源優勢。茂名位于南海之濱,擁有182千米長的海岸線,濱海資源稟賦達到國際A級水平。其中,虎頭山、中國第一灘等處沿海沙灘長12千米,是省內第一;沿沙灘外側寬500~1000米,長40多千米的人工防護林帶,國內罕見,著名畫家關山月的巨作《綠色長城》就取材于此。而千年博賀漁港是全國十大漁港之一;水東灣是國內罕有的大小適中、完整的城市內灣;放雞島海水能見度達8米,水下風光奇特,是發展水下觀光和潛水旅游的好地方。二是生態旅游資源優勢。茂名市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溫和氣候。“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夏長冬短,四季如春”。這里中北部地區多山地丘陵,適宜林木生長和發展水果種植業,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境內的大霧嶺屬省級自然保護區,海拔1704米,為粵西最高、廣東第二高峰,峰高林茂,景色優美,珍稀動植物豐富,是開展森林生態旅游和療養、避暑的好去處。茂名還是農業大市、“全國水果第一市”,荔枝、龍眼、香蕉、芒果等水果種植面積大,且集中連片,茫茫果海,一望無際,適宜發展農業生態游。三是溫泉旅游資源優勢。茂名地處華南地質斷裂帶上,溫泉數量多、品質好,分布廣,有西江溫泉、溫泉、熱水溫泉、山閣溫泉等十幾處。其中西江溫泉經權威機構鑒定其綜合水質屬廣東第一,氡、氟、偏硅酸等三種元素及礦物質含量遠遠超過國家醫療用溫泉水標準,在國內十分罕見,極具醫療保健及旅游開發價值。四是古跡旅游資源優勢。茂名在距今45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就有土著民族在繁衍生息。夏商時期始稱百越族。茂名大地歷經千年的風雨剝蝕,留下許多名勝古跡。高州的冼太廟、觀山寺、寶光塔、長坡舊城、信宜的鎮隆古書院群、化州的孔廟、電白的鐘鼓樓、冼太故里、茂南的恐龍蛋化石等景觀引人入勝。五是人文旅游資源優勢。茂名在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如嶺南道教先驅潘茂名、“嶺南圣母”冼夫人、唐代重臣高力士、嶺南著名才子陳鑒等。其中,晉道士潘茂名懸壺濟世,深受百姓敬仰,為紀念他的事跡,隋朝、唐朝分別以其名和姓設茂名縣、潘州,現在的茂名市同樣以其名字命名。以人名命名地名,從古至今均屬罕見。冼太夫人是歷史上記載下來的以維護國家統一為宗旨的第一位女英雄,周恩來總理贊譽她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的“好心文化”傳承千年,廣泛傳播于廣東沿海、海南以及東南亞等地。目前,紀念冼夫人的廟宇在茂名境內有280多座、全世界有2000多座。紀念冼夫人的儀式成為獨具茂名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年例!

此外,茂名還有其他一些資源也頗有特色。比如信宜玉雕、竹編工藝品、化州的橘雕、高州的角雕、茄雕、電白的貝雕及市區的工藝蠟燭等旅游工藝品資源;電白的沉香、紅心鴨蛋、信宜的山楂、化州的笪橋黃瓜、橘紅、高州的荔枝、龍眼等土特產資源等,都是茂名人引以為自豪的獨特資源,也是茂名市旅游業發展的優勢所在。(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三、茂名人口相關文章分享

茂名人口總數2022,茂名最新常住人口和外來人數數量統計茂名人口2022總人數統計數量,茂名總人口多少人茂名有多少人口2022年,茂名常住人口多少人2022年茂名人口數量數據統計,茂名常住人口變化趨勢多少
2020年最新茂名人口數據,茂名人口數量最新比例數據【準確】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