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永遠在路上》反腐專題片,彰顯反腐信心、決心、勇氣,凝聚更多共識和民心!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永遠在路上心得體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永遠在路上心得體會(一)
近日,大型反腐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正在電視、網絡上熱播,引發全社會強烈反響。白培恩、周本順、李春城等多名因嚴重腐敗和違紀違法問題而落馬的黨和國家的高級領導干部現身說法,面對鏡頭進行懺悔、悔罪。他們曾經都是站在那主席臺上,位高權重、容光煥發、神采奕奕的風云人物,如今卻身在那高墻鐵網之下,兩鬢斑白、暮氣沉沉、一副頹態,前后判若兩人,令人唏噓不已。從極光鮮到極落寞,這種變化背后的邏輯警示我們:作為黨員干部要時刻把黨性修養放在首位,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毛毛細雨濕衣裳,點點貪念毀名節。”從《永遠在路上》講述的多名黨的高級領導干部嚴重違紀違法案例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心路歷程:起初,他們幾乎都是懷揣著遠大理想走上工作崗位,成績突出,但是隨著職務的升遷和地位的變化
,開始熱衷于各種社交,觥籌交錯之間與形形色色的企業老板稱兄道弟,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逐漸松動、潰斷。于是乎,便有了從最開始的堅決拒絕到緩收,再由緩收到來者不拒,內心由恐懼到擔心,再由擔心到心安理得的“墮落軌跡”。他們逐漸在“糖衣炮彈”面前忘卻了初心,從一個紅包、一頓飯局開始變得不拘小節發展到官商勾結,生活嚴重腐化墮落。俗話說:“善始容易,善終難”。無論是“沒想到老了老了,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的白恩培,還是&ldq
uo;思想變化了,走到這一步,這一生的追求真的是南轅北轍”的李春城,他們之所以沒能“善終”,其根源在于紀律觀念淡漠,理想信念滑坡。“不拘小節,終累大德”一瓶酒、一包煙、一餐飯,看似很平常、很普遍,看似與腐敗沾不上邊,然而,一旦我們放松警惕,一旦我們麻痹大意,一旦紀律和思想的底線被攻破,各種次生問題就會接踵而來,不僅影響個人的思想、作風和前途命運,甚至更會牽絆整個黨組織的健康和活力,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黨和人民群眾隔開,讓我們黨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前車之覆軌,后車之明鑒”作風問題絕對不是小事,作為黨員干部要時刻繃緊理想信念這根玄,常補精神之“鈣”,常懷敬畏之心,敬畏人民、敬畏組織、敬畏法紀,不為私心所擾,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物欲所惑,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坦坦蕩蕩為官,始終心懷群眾,始終不忘初心,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取得不平凡的成績,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才能無愧于共產黨員的稱號。
永遠在路上心得體會(二)
“收受別人的陶瓷瓷瓶,被碰得頭破血流;收受別人的陶瓷瓷碗,被砸得遍體鱗傷;收受別人的書畫字畫,將政治生命化為灰燼;收受別人的錢財和貴重物品,使自己跌入了經濟犯罪的萬丈深淵; 現在就算放我出去我都沒法出去,怎么去見熟人、同學,特別是老領導,我無法去見面,我沒臉去見面。″這是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蘇榮對犯罪過程的反思。
10月20日晚上,由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攝制的八集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播出第四集《利劍出鞘》,十二屆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曾任江西省委書記的蘇榮在片中這般懺悔。根據《利劍出鞘》透露的信息,蘇榮的妻子、兒子、女兒、弟弟乃至各種遠房親戚,很多人都曾經利用他的權力為人辦事,收受好處。中央紀委紀檢監察室工作人員張甫說,蘇榮案件一共有十多名親屬涉案,這種家族式腐敗是非常典型的。
觀看《永遠在路上》落馬后首度出鏡的多名高官,在片中回顧了他們成長的人生軌跡,有的人曾經兢兢業業追求理想,有的人曾經勤勤懇懇追求事業,也有的人曾經信誓旦旦追求奉獻,但最終都走向了墮落。從他們的腐敗軌跡中,我們看到的是理想的破滅,是信念的危亡,是道德的淪陷;但我們更應該清醒地看到的是,腐敗并不只是通報里言簡意賅的陳述,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周圍的隱患,我們每個黨員干部都要時刻堅守信念,只要我們有理想、有覺悟、能自省,時刻警醒自己保持拒腐防腐的狀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