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長征的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以下是小編帶來的長征精神心得體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長征精神心得體會(一)
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80多年前,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工農紅軍戰湘江、過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翻越雪山、跋涉草地,用兩年的時間走完了二萬五千里的艱辛征途。兩年中,這支紅色隊伍翻越30余座大山、渡過20余條河流、轉戰14個省份,寫下了一部蕩氣回腸的革命史詩,完成了一個舉世無雙的人類壯舉,鑄造了一座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
長征,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點,是中國革命的百科全書。它把軍事上的戰略轉移與政治上的戰略轉變緊密聯系在一起,把行軍前進的大方向與奔赴抗日前線聯系在一起,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形成了中國革命的領導核心,邁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關鍵一步,為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長征,是人民政黨和人民軍隊優良傳統、過硬作風的集中展現,是中國共產黨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全面展示。它展現的精神,是把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定勝利的精神;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它真切地表達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最可貴的精神,引領中國人民投身革命洪流,是真正的“宣言書”“宣傳隊”和“播種機”。
長征,是人類精神和意志的偉大遠征,是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英雄史詩。“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英雄主義和偉大氣魄,超越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意識形態界限,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彌漫瘴霧何所懼,北上抗日志更堅”的部署,完成了參加抗日戰爭的戰略集結,把一次軍事轉移變成了民族獨立和反法西斯東方戰場勝利的序幕。長征,是一段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優秀兒女尋求中華民族獨立解放的偉大征程,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它所體現的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精神,傳承的是民族血脈;它所體現的理想主義和信仰力量,激蕩的是時代風雷。它已經融入了華夏文明浩浩湯湯的歷史長河,昭示著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呼喚著一代一代中華兒女賡續長征精神傳統、譜寫民族復興詩篇。
在長征勝利的八十年中,“長征”二字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特指的詞匯,而是形成了更廣闊更深沉的意義,折射出中國人民在近代以來各個階段所面臨的歷史境遇;已不僅僅指1934年至1936年間的一段歷史、一次遠征,而是化作中華民族獨立、解放、富強、復興征途的象征。正如曾指出的:“推進的新長征要持續接力、長期進行,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革命時代的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設年代的鐵人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改革時期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與長征精神一脈相承、內在統一,激勵著中華兒女不斷從紅軍長征中汲取力量、不斷將向前推進。
的建設和探索是偉大長征,改革開放是偉大長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
大復興中國夢是正在進行著的長征。新長征沒有戰火硝煙,但仍然需要披荊斬棘、闖關奪隘;新長征沒有山高水險,但同樣是在開拓前無古人的偉大道路。決勝全面小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應對國內外風險挑戰,都是今天新長征路上的考驗,需要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頑強的努力,毫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發展,不斷豐富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推進的新長征,要以“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鞭策,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緊密結合,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堅持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確保我們黨在堅持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充分發揮出億萬人民的主人翁精神,矢志不渝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80年彈指一揮間。
二萬五千里的征途上,步步是險境、處處關生死;七百多個晝夜中,數萬人眠霜臥雪、跋山涉水;從贛南到陜北、從岷山到秦嶺、從湘江到赤水,無數人的骨灰被撒入江河、無數人的遺體被埋葬于田野。當這段歷史沉淀為一個民族最悲壯和光榮的記憶,這種氣節升華為一個民族的精神基因,當年這一幀一幀的景象都有了更深沉的含義。懂得長征,才會懂得中國革命;懂得長征,才會領悟中國道路;懂得長征,才會理解中華民族;懂得長征,才會對一個飽經憂患卻生生不息的民族的未來,充滿底氣和信念。
這場遠征永無止境,這種精神薪火永傳。
長征精神心得體會(二)
10月22日,是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日。
回望這一段遠征,讓人心潮起伏。兩年之中,有艱苦卓絕的跋涉,有生死攸關的戰斗,有運籌帷幄的會議,有絕處逢生的奇跡,也有雄壯豪邁的勝利。而貫穿其中的,是這支隊伍所體現的精神、所蘊含的意志。這是長征不可比擬、絕無僅有之處,也是長征如磁石、如火炬般吸引著、引領著如此多人的原因所在。
80年前那些翻山越嶺的人,其實一直跋涉于人們的心靈。國家博物館“信念·精神·傳承”長征文物展,年輕人在留言簿上寫下“偉大”;在安葬著25048位紅軍烈士的川陜革命根據地陵園里,無數人為無言肅立的墓碑淚下;各地都有人背上行囊,沿著紅軍長征的足跡再次出發……如果說長征是“播種機”,那么,這種子已經撒播在了時間之中,讓一代代人都從中思考信仰的意義、人生的方向,最終收獲精神的力量。
紅軍將士意志、勇氣、力量集中迸發的高光時刻,觸及到人類精神可能到達的極限。即便是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人,也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日本學者河上肇讀了《西行漫記》后,在致友人的信中說:“我在閱讀過程中,再三掩卷落淚……像我這樣落魄如殘骸朽木的六旬老翁,也感到人生中仍然能獲得力量,至為喜悅。”法國女學者戴博瓦爾在長篇紀實報道《長征》中說,長征已經在各大洲成為一種象征,人類只要有決心和毅力,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說,長征展現出人類精神、信仰能帶來的巨大可能性,認識長征就是在認識人類自己,就是在發現人類精神的價值。
從這個意義上說,長征不僅在革命史、心靈史中有著“結構性作用”,更應該成為一種可貴的精神資源。有人打著“還原真相”一類的幌子,質疑飛奪瀘定橋的真實性,認為爬雪山過草地時被迫吃皮帶是“夸張”,認為長征
勝利緣于敵人“放水”,甚至認為兩萬五千里也只是個“虛數”,凡此種種,不僅歪曲了對歷史與現實的認知,更在消解長征精神價值的同時,矮化、淡化了我們民族的精神高度與濃度。在當下的語境里,傾聽長征的召喚,有著重要意義。現實中,理想、精神、信念,這樣的“大詞”,常被認為宏大而抽象。利益解放、個性解放,也讓“原子化生存”成為普遍狀態。由“恥言利”而“恥言義”,矯枉過正帶來了不少心靈的困惑。一段時間來,人際關系之冷漠,精神世界之戾氣,道德生活之貧瘠,每因各類事件而成社會討論的焦點。有人說,人生的意義,乃是體現在與他人、與世界的聯系之中。如此看來,如果沒有一點超越一己的關懷,難免活得瑣屑而犬儒,社會也難免變得零散化、碎片化。
也正因此,越來越多人把目光投注到80年前,傾聽長征跨越時空的精神召喚。2006年4月,央視主持人崔永元發起電視行動《我的長征》,挑選重走長征路的隊員時,報名人數超過5000,年齡最大的竟有80多歲。深圳白領左力辭掉工作,一個人踏上長征路,他曾這樣描述自己半夜翻越帽兒山時的體驗:忽然覺得周圍有聲音,像許多人圍在旁邊,那一刻他熱淚盈眶,“起初我想是回聲,但后來我寧愿相信,那是有許多紅軍,和我在一起”。或許,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長征,讓他們更能體驗到,人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精神的存在,當這種存在與“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
rdquo;乃至無涯的時間有關時,生命的境界可能會更加廣闊一些。古希臘詩人維吉爾曾說,我們頭頂上那廣袤的事物,是“世代承襲”的。長征的精神被一再重溫,長征的召喚被一再追隨,也正是因為,兩萬五千里的征途中,不僅有著紅軍的精神密碼,更有著傳承不息的精神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