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南京市第十四次代表大會10月31日上午9點開幕,加快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南京。以下是小編帶來的學習黨代會精神心得體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黨代會心得體會(一)
南京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將于10月召開。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的5年是南京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凡的5年,也是成就輝煌的5年。
這是一組令人振奮的數字:
——5年來,南京的經濟體量翻了近一番。地區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5010億元增長到的9721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519億元增長到1020億元。
——5年來,經濟轉型步伐加快,質量效益不斷提升。第三產業占比由2010年的50.7%持續上升至的57.3%,戰略性新興產業迎來首超三大傳統產業的歷史性“拐點”,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6.4%。
——5年來,新的發展動能不斷培育成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連續多年穩定提高,民營工業總產值占比由2010年的16.5%提高到的30%,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發展迅猛。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的5年,發展機遇和風險挑
戰前所未有。我市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貫徹落實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為工作主線,以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南京”為目標,有力有序展開“邁上新臺階、建設新南京”工作布局,各項事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經濟強,就是要強在科技創新力、強在產業競爭力、強在農業生產力、強在企業發展活力。”在邁上新臺階、建設新南京的新征程中,南京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并與建設“強富美高”新南京的工作布局緊密結合,推動南京的經濟航船不斷沿著正確的方向穩健前行。
對接國家戰略布局:“四個城市”、“五型經濟”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
過去的幾年里,中國經濟逐步告別高歌猛進,進入新的運行軌道。
作為東部地區發達省份的省會,南京對經濟新常態的感受更為直觀。環境容量越來越小,土地指標越來越少,人力成本持續上升,重點依靠要素投入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式發展方式難以為繼。
但另一方面,“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國家戰略的實施,為南京帶來了新的廣闊發展空間。
面對這樣的挑戰和機遇,市委、市政府跳出南京謀劃南京,在國家戰略全局中找準定位、認清使命,踐行新理念、適應新常態、展開新布局,不斷為新南京夯實“經濟強”的堅實基礎。
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起錨地,如何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中發揮應有作用,南京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節點城市”,目前中亞班列每周2班,中歐(南京—莫斯科)班列已實現首開;
在長江經濟帶的三大城市群中,南京是長三角城市群的重要一極,南京提出建設“長江經濟帶門戶城市”,放大向東開放優勢、做好向西開放文章;
在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中,南京是唯一的特大城市,也是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南京提出建設“長三角區域中心城市”,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提升;
在國家創新版圖中,南京是唯一的國家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南京提出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為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積累經驗、探索路徑。
“四個城市”的宏偉目標,將有力助推南京在新一輪發展和城市競爭中占領先機、掌握主動。
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必須把工作基點放在創新上,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構建產業新體系,加快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
這個抓手,就是“五型經濟”。
——充分發揮科教與人才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把南京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全市新興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9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的比重為45.3%。
——充分發揮省會中心城市的功能優勢,大力發展服務型經濟,把南京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中心。在2016全球服務外包大會上,南京被評為“中國服務外包最具影響力城市”。
——充分發揮綜合交通樞紐優勢,大力發展樞紐型經濟,把樞紐經濟打造成新時期南京加快發展的重要經濟品牌。長江12.5米深水航道實現初通,國際航線不斷加密,高鐵線路更加密集,三大樞紐經濟區正在迅速崛起。
——積極對接國家戰略,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把南京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對外開放新高地。“引進來”、“走出去”,南京開放型經濟有了新突破。
——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大力發展生態型經濟,把南京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人文綠都。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億元,同比增長100%。
新常態、新理念、新布局,今天的南京經濟正沿著“四個城市”、“五型經濟”勾勒的路徑,不斷走向更有質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方向。
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服務業占比持續上升,新興產業發展迅猛
7月底,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中國軟件業務收入百強企業”名單。潤和軟件作為我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的龍頭企業之一,首次入圍百強。與潤和一起入圍的,還有南瑞、熊貓、集群、省通服、國電南自、金智、聯創等7家企業,占據全省總數
的80%。潤和軟件董事長周紅衛告訴記者,公司能夠在軟件與信息服務業日新月異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與超前一步“調結構、轉方式”,率先啟動戰略轉型密切相關。目前,新業務板塊收入已超過潤和總收入的一半。
2010年,我市軟件業務收入首次超過千億元大關。而今年僅上半年,全市軟件業務收入就超過了1600億。不僅如此,軟件業務構成還呈現出信息技術服務收入占比上升、嵌入式軟件系統收入占比下降的轉型升級趨勢。
軟件業的發展,是全市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今年上半年,我市服務業占GDP比重達58.2%,再創歷史新高,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4%。相比較2010年的51.8%,過去5年間,服務業占比年均提高1.1個百分點。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一直把調結構、轉方式擺在突出位置,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構建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產業體系。今年以來,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我市進一步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出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5+3+3”系列文件,圍繞“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加速推動產業向高端化、集聚化、低碳化發展。上半年,全市高耗能行業產能下降、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提升,改革成效初步顯現。
智能電網產業整體實力居全國第一、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綜合排名全國第一、新型顯示產業規模居國內第二……2013年,我
市新興產業占比首次超過石化、鋼鐵、建材三大傳統產業;如今,新型顯示、智能電網和下一代信息網絡產業等三個產業的規模已超過1000億元,成為產業發展“排頭兵”。與此同時,節能降耗成效顯著,“十二五”期間,全市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26.4%。培育發展新動能:實施創新驅動,打造優勢特色產業
中航通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在江北新區核心區投資50億元打造國內規模最大、布局最廣、產業鏈完備的通用航空運營服務產業集團;協鑫集團投資7.1億美元在江寧建設倉儲機器人研發制造項目;蔚來汽車在南京開發區打造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三電”產業基地……金洽會,全市新開工重點產業項目60個,總投資487.4億元;集中簽署合作協議項目64個,總投資1857億元。這些項目主要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將為南京新一輪發展積蓄強大動力,提供強大支撐。
積極適應新常態,潛心培育新動能。我市一直把科技創新擺在經濟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近幾年,南京創新驅動能力穩步增強,全社會R&D經費(即“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由2010年2.9%提高到3%左右;公共財政支出中,科技支出年均增長25.2%……
大批優秀人才被南京的科技創新創業環境所吸引,紛紛來寧創業。不久前落幕的軟博會上,來自南京的初創型高科技企業——睿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為全場的焦點。這家2013年才創立的企業,短短3年一躍成為國內最大的移動VR系統提供商,合作客戶包括微軟、英特爾、ARM、三星等國內外產業巨頭。公司副總經理洪輝告訴記者,睿悅創業團隊大多來自微軟、三星半導體、愛立信等世界知名企業,這么多精英人才最終聚集在南京,看中的是南京的自然人文稟賦、產業集聚效應和突出的人才優勢。
在南京,像睿悅信息這樣的“小巨人”企業還有很多。為培育更多科技“小巨人”,進一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近日召開的全市科技創新大會,提出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力求在體現“江蘇高度”中樹立“南京標桿”,在形成“江蘇標志”中塑造“南京品牌”,在作出“江蘇示范”中追求“南京率先”。會議印發了《南京市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實施方案》,明確了我市創新發展的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制定了《南京市爭當江蘇省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排頭兵和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打造江北新區創新創業高地、推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等8個方面、36條政策措施,鼓勵產業科技創新。
江北新區是南京未來發展的最大增長點,蘊藏著無窮的經濟發展新動能。自去年6月獲批成為國家級新區以來,江北新區圍繞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和現代物流、科技服務“4+2”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共排定總投資4518億元的307個重大項目,各項建設已全面啟動。今年的金洽會上,江北新區21個項目重磅亮相,總投資近500億元。
今年八月召開的市委十三屆十三次全會提出了著力打造國際軟件名城、中國“互聯網+”名城、中國智能制造名城、中國現代服務業名城“四名城”的目標。這是我市圍繞未來產業發展態勢,依據現有產業基礎,精心選擇的需要集中力量發展的優勢產業。這些戰略性特色產業的布局和發展,必將成為南京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大新動能,也必將為南京在新一輪城市競爭中挺立潮頭提供有力支撐。
黨代會心得體會(二)
中國共產黨南京市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在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江蘇省委副書記、南京市委書記吳政隆作了題為“貫徹新理念,推動新發展,為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南京而奮斗”的工作報告。報告指出,“一個高水平建成、六個顯著”是南京今后五年的奮斗目標,是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南京、邁上新臺階的具體體現,凝聚著全市人民的美好期盼。
“過去的五年,是綜合實力較快增長、城鄉面貌明顯改善的五年,是民生福祉持續增進、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的五年,是大事要事成功舉辦、城市影響力美譽度不斷提升的五年。”吳政隆介紹,南京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9721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20億元,五年年均增速分別為10.8%和14.5%。南京在過去的五年中,城市功能日益提升,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社會建設全面推進,文化建設成效明顯,民主法治扎實推進,黨的建設全面加強。
吳政隆表示,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始終保持奮斗的精神,始終保持務實的作風,在建設‘強富美高’新南京的征程上不斷取得新的更大成績。”
報告指出,做好今后五年工作,必須,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
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按照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和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的戰略定位和要求,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實施創新驅動,著力推動轉型升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南京。南京今后的五年,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產業結構顯著提升,產業結構顯著提升,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民生福祉顯著增加,文化自信顯著增強,黨的建設顯著加強。吳政隆強調,“一個高水平建成、六個顯著”凝聚全市人民的美好期盼,“藍圖已經繪就,奮斗實現夢想。我們堅信,只要全市共產黨員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廣大干部群眾同心同德、奮力拼搏,我們一定能夠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將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美好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