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心得體會(1)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由于它在改善課堂氣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等方面產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但是很多小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組討論式的合作學習,而且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師一宣布小組討論,前排學生刷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四人小組里,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幾分鐘后,老師一喊“停”,學生立即安靜下來,站起來發言的學生一張口就是: “我認為……”“我覺得……”學生的仍然是“我怎么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么樣。”像這樣的小組合作,沒有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沒有共同任務中的分工和個人責任,更沒有對成員完成任務進行加工和評估,尋求有效的途徑。顯然,這樣的小組合作是形式化的。
那么,如何才能組織有效地合作學習呢?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我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嘗試。
1. 科學的組建合作小組,激發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師應根據班內的實際,有意識的將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其目的是為了在學生的合作過程中做到組內合作、組間競爭,讓每個學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激發他們的合作意識,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在互相幫助中不斷提升,讓學習優良的學生也能獲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組的成員還應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學生都應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如激勵者、檢查者、記錄者、報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組角色應該互相輪換,增進生生互動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讓孩子分小組學習"認識鐘表"時,小組內有"教師",有"學生",有"記錄",還有"裁判",學生的分工非常明確!;又如:在開展數學活動課" 小小商店"時,孩子們相約帶來了玩具、書、文具等物品,教室里開張了近十個小商店,有經理、營業員、收銀員、、顧客……教室里熱火朝天但秩序井然。開展這樣的學習活動,如果不分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這樣的游戲,局面真不可想象。
2.以小組集體的學習效果,作為評價的依據,激發學生合作交流的興趣。
傳統的教學評價關注學生個體在整體中的位置,熱衷于分數排隊,比較強弱勝負,這種競爭性的評價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數學生的發展。我在對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評價時,注重把學生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把個人計分改為小組計分,把小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的依據,形成一種"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格局,把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另一方面,對小組的活動情況進行評價。如哪一組最團結協作,哪一組最有創新,哪一組最守紀律等。對小組中成員的表現也要進行分階段的評價,主要從參與是否積極,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認真負責等方面進行,尤其要關注那些在學習上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對他們的絲毫進步都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對表現好的小組和個人要發給一些小獎品,如小紅花等,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這樣會讓大多數孩子都受到老師或同伴的鼓勵,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取得不同程度的進步,并由此一步步邁向成功。象這樣以小組集體成績為評價依據來評價學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更有利于我們走出競爭教育的怪圈,實現教學評價的科學化。
3.教師要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并作出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合作學習是學生的一種學習方式,同時也是教師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學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師的參與與指導是分不開的。因此,在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不應"袖手旁觀",更不能做下一環節的準備工作,而應當從講臺上走到學生中間去,在組間巡視,對各個小組的合作進行觀察和介入,對各小組合作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同時,教師還應針對學生合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比如:對不清楚任務的小組說明操作程序;對開展得很順利的小組予以及時的表揚;對合作交流中偏離主題或遇到困難的小組提供及時的點撥;對完成任務的小組進行檢查;對小組成員的各司其職進行監督等等。在教學《圖形的認識》時,我安排學生討論: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我們學過的這幾種形狀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由于這個問題與生活接近,學生討論得異常激烈。我也來到他們中間,傾聽他們說些什么。這時我發現有幾個小組在說到教室里講臺上那個墨水盒時,都發生了爭論,有的認為那是正方體,有的則認為那是長方體的。我也特意觀察了一下那個墨水盒,原來呀,那個墨水盒正面是正方形的,側面則是一個長方形,嚴格來講它應是長方體。這個爭論的出現說明還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確區別正方體和長方體。于是我立即決定將原定的下一個有趣的游戲環節取消,改為再一次深入講解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區別,其間運用讓學生觀察、觸摸、比較等形式。最后再舉起那個墨水盒,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這是一個長方體!”,這時我感到很欣慰,不再可惜原來設計的環節沒有用上了。及時從他們的討論中去發現問題,再及時解決問題中,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這才是我們教學的目的。教師應對來自學生們合作中的生成性問題及資源有效利用,在教師的參與與指導,就能避免"短暫繁榮"和"華而不實"的無效合作場面的出現,學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學生的學習效率更有效!
4.小組合作學習應與自主探索有機結合,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小組合作學習雖然是一種重要的、有效的學習方式,但并不是萬能的,它還應與其它學習方式有機結合,特別是與自主探索有機結合,才能發揮出更好的合作效應。因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學習的前提和重要保證,小組合作學習離開了自主探索這個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實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又要為學生創造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帶著研討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在與人合作交流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例如:我在教學《9加幾》時,當"還有多少盒飲料?"這個問題提出來后,我沒有急于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去解決問題,而是讓學生先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學生舉起了一雙雙小手,急于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我說:"孩子們,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交流交流!"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學生出現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如點數法、接數法、湊十法……象這樣建立在學生自主探索基礎上的小組合作學習,我認為非常必要!如:《求圓周率》的學習過程中,先自主完成學習(1)圓的周長與直徑,(2)求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3)觀察發現問題?然后帶著問題進行合作學習,討論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討論歸納出圓周率的定義。
當然,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使用的時間還不夠長,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我們雖然有一定的成績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問題還一直困繞著我們,比如小組合作學習如果處理不當,容易出現優生獨霸課堂的現象,學生的兩極分化會越來越嚴重;再如班額過大的班級,怎樣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等等……這些問題都有待我們更進一步的去研究、去改進,使小組合作學習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我相信: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隨著我們意識的不斷提高,我們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會進一步深入。作為一名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與新課程一起成長,迎接數學教育的*!
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心得體會(2)
合作學習是針對教學條件下學習的組織活動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學習”。是指在小組或團隊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有明確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能積極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使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地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讓學生在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學習,相互交流、合作競爭、想象創造,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了主動學習的能力。
一、合作學習的形式
1、合作討論,發揮學生參與的主體性
為了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效果,一個合作學習小組以4──6人為宜,并且在一個小組中注意各層次學生的優化組合,以利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要使合作學習更加有效,還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合作學習不但要發揮組內每個人的作用,還要發揮集體的作用,注意培養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學習活動的習慣,發揮學生參與的主體性,努力提高學習的效果。因此,在學生已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結論之前組織討論,這樣可以通過討論互相啟發,分析綜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結論。
2、合作練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課堂練習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今天,具有不定性、探索性的開放性練習,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采用。而運用小組合作進行開放性練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給他們以較大的思維空間,使他們樂于交流,從而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天地。
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學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有的學生一知半解,這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練習,讓每個學生發表見解,相互啟迪,實現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開展合作練習的初始階段,學生的討論的合作意識可能不強,這時教師可以加強指導,并安排特定的時間,有意識培養他們合作練習的意識,實施 新課程以后,可以把教材安排的討論題,作為合作練習的素材,這樣,既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學到別人的好思維,好方法。更有利于學生表達觀點,發揮想象,互相啟發,共同發展。
3、合作評價,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課堂教學中,教師在經常對學生的學習作出評價,以便學生了解自己的情況,及時改正錯誤。在合作評價時,教師應要求學生認真聽每個同學的發言,概括別人發言的要點,經過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通過對比分析,找出了適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既鍛煉了思維,又培養了表達能力。
二、合作學習的操作
1、創設生活情境
創設情境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數學知識融入現實生活中,學生樂于接受。因此,我在教學中經常采用的辦法就是描述貼近兒童生活的事件,要解決的問題就包含在這個事件之中,為學生設置了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情境,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例如:我在教學分數《幾分之一》時,創設了一個“切蛋糕”的生活情境。因為孩子在過生日時都切過蛋糕,把一個大蛋糕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這個大蛋糕
的幾分之一。孩子們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很容易就掌握了新知識。
2、明確學習任務
為了讓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得有序、有效,學生一定要有明確的學習任務,也就是教師向學生說明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完成任務的方法、評價的標準等等。這些任務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價值外,還可以分解,讓小組中的每個成員共同參與,人人都有事可做。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任務,可以避免小組合作學習的盲目性,充分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效性。
三、合作學習要選擇恰當的時機。
1、合作時機應選擇在個人操作無法完成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發合作的欲望,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2、合作時機應選擇在學生個人探索有困難時。由于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生活經驗是有限的,所以當他們在學習新知識、需要新能力時,往往會遇到困難。教學中處理好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的關系,選擇學生有困難需要幫助時組織合作學習,小組合作一定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3、合作時機應選擇在學生意見不統一時。現在的學生爭強好勝,有一定的競爭欲望,渴望自己的觀點被肯定,但又不善于闡述自己的觀點,一旦有不同意見,浮于表面的爭論較多,說服力不夠。此時,教師如果對有爭論的疑點下放到小組中,讓持有相同意見的學生一起合作,與對方爭辯,在辯論中明晰正誤。
4、合作時機應選擇在解答開放性問題時。“開放性”問題的解題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個人的思維能力畢竟有限,很難多角度的去思考,須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種策略和結論。
5、合作時機應選擇在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處。在教學中,教師應在知識的關鍵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計合作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能力。
四、合作學習中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1、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
小組合作學習離開了獨立學習這個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實處,也就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時,首先肯定是自己去面對,去想辦法解決問題,當一個人的力量難于解決這個問題時,才考慮尋求幫助,與人合作。如果只有小組合作學習而缺乏獨立學習,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喪失,學生走向社會以后將難以獨擋一面。教學中,當提出一個問題后,首先應給學生充分獨立學習的時間,然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統一”意見后,再到全班進行交流,再次形成“統一”意見,使學生形成正確認識,并在這一過程中體驗積極的情感。
如,教學“統計”一課時,教師提出問題后,讓學生獨立地想一想,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什么水果后,再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調查與統計,然后讓學生匯報調查與統計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基本統計方法,而且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處理好形式和目標的關系
單從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來說,其重要意義大家都很明確;但是,不能光注重形式,還要處理好形式和目標的關系。任何教學組織形式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學生的全面發展也要通過多種教學組織形式來實現。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小組合作學習除了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培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不能讓好學生一個人代替小組匯報交流,或者讓組長做小老師,而要培養小組成員建立一種平等、民主、互助的關系,使之對小組的學習任務建立一種責任感,以保證小組合作學習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3、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小組合作學習提倡教師當好“導演”,學生當好“演員”,而不再像傳統教學所強調的那樣,教師為了保持所謂的權威,教師既“導”且“演”,結果是“導”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合作學習從學生主體的認識特點出發,巧妙地運用了生生之間的互動,把“導”與“演”進行了分離與分工,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了學生,使他們有機會進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由此以來,在傳統課堂上許多原先由教師完成的工作現在就可以由學生小組來完成,教師真正成了學生學習過程的促進者,而不再作為與學生并存的主體而使二者對立起來。教師也會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負荷得到減輕,可以有時間研究教學問題,科學設計教學方案,進行教學改革,確保 “導”的質量。學生由于主體性得到了體現,自然會產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會把學習當作樂事,最終進入學會、會學和樂學的境地。師生負擔也可以由此大減,教學的良性循環也會因此而建立起來。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充當“管理者”、“促進者”、“咨詢者”、“顧問”和“參與者”等多種角色,旨在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發展,使學生與新知之間的矛盾得到解決。教師不再把自己視作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原有的“權威一服從”關系逐漸變成了“指導一參與”的關系。
以上是我在合作學習中的點滴體會,今后,我會繼續邊實驗邊總結,力求使小組合作學習更有效。
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心得體會(3)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出了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課程在學習方式上有別于傳統教學觀的最明顯的特征之一。但是在實踐過程中,部分教師對合作學習缺乏理性的認識,從而導致操作上流于形式,實效性不強。
1、小組成員間缺乏必要的人際交流和小組合作技能,不具備合作的心向和傾向性,學生本能地不知道怎樣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互動。當問題出現時,學生之間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對方,信任對方,并進行清晰正確地交流;當產生不同意見時,不能很好地解決矛盾沖突。
2、教師為了體現整堂課的合作性,不管出示什么問題,都要學生合作討論,似乎只有讓學生合作討論,才能解決問題。而每一次的合作討論都是急急開場,又匆匆收場,學生根本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更何談進行合作討論了。這樣的合作學習不但解決不了疑難,反而在無意中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有悖于合作學習之真諦。
3、學優生在小組中處于主宰地位,成了一言堂,在反饋時聽到最多的是:我認為……我的意見是……而不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而一些學困生因為基礎薄弱,思維的敏捷性稍遜,往往總是落后優等生半步,無形中失去了思考、發言、表現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被變相剝奪了學習的權利。
4、課堂秩序混亂,學生發言七嘴八舌。教師對小組學習缺乏必要的計劃、調控等組織技能。當學生和小組面臨問題時,教師無法對一些問題進行辨別、分析并對學生們進行幫助。
由此可見,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已是我們教學改革的大勢所趨,勢在必行。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呢?下面就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巧設情境,誘發學生合作學習的欲望
合作學習是一種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認知過程,在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時,需要教師巧設懸念,精心設疑,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結論確定不了是否準確,急需和別人交流,聽取別人意見的欲望,在這種情況下就使學生恰到好處地進入合作學習的情境,使合作學習達到最佳狀態。如在教學《統計的初步知識》這一課時,我一開始先讓學生自己看著電視屏幕統計在5分鐘內通過學校門口的車輛,學生興趣較高,個個想做一個小統計員,在說開始后,同學們是一會兒看,一會兒記,弄得手忙腳亂。5分鐘后,學生匯報出來的數據是各不相同,抓住這個機會,我就立即問學生:“為什么會也現這種情況呢?”同學們一下子議論開了,有的說我看了這輛,就忘了那輛;有的說,邊看邊記我忙不過來了……抓住這個契機,我就及時提問:“那你們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這時在學生的心中有了一個強烈的愿望:最好有同學跟我合作該多好呀!經過同學們的討論,最后達成一致意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每人統計一種車輛。針對學生提出的建議,教師立即加以采用。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了統計,學生的興趣高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創造條件,提供學生合作學習的氛圍
合作學習是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方式,教學中教師要提供讓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的時機,給學生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使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各展所長,協作互補。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時,我出示了三個形狀各異的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問學生:“同學們,老師說這些三角形的面積都是相等的,你們同意嗎?”學生有的說:“不同意。”有的說:“同意。”我又問:“為什么?”學生紛紛舉手闡明理由,有一個學生說:“三角形的形狀大小不一,面積肯定不相等。”又有一個學生說:“我用數格子的方法數了數,面積是相等的。” ……同學們七嘴八舌的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接著我又問:“那你們能不能猜想一下,這些三角形的面積與它們各自的底和高到底會有什么關系呢。我們能用什么方法去證明一下呢?請同學們幾人一組互相討論,然后用你們自己的辦法去證明。” 學生互相討論動手操作,通過剪、拼、量等方法,各自有了結論,交流匯報,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在這種學習氛圍中,真正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教學要求。這種做法,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恰當地把握時機,選擇有討論價值的內容組織學生討論,既發揚了教學民主,又為學生合作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機會,人人參與,個個發言,相互啟發,取長補短,活躍了課堂氣氛,形成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廣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