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舉行,*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分析當前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總結經濟工作,闡明經濟工作指導思想,部署2017年經濟工作。李克強在講話中闡述了明年宏觀經濟政策取向,對明年經濟工作作出具體部署,并作總結講話。會議指出,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2017年是十三五規劃的什么年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2017兩會“十三五”規劃新看點
一“十三五”期間面臨的重大挑戰
按照《公報》的說法,“十三五”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這話說得比較重。有哪些挑戰呢?可以概括為以下九個方面。
(一)“十三五”期間的挑戰
第一,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原因是2008年以來的國際經濟危機還沒有完全退出,它的影響還在。更主要的是,最近若干年來,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尤其是針對中國的產品出口的貿易保護主義在抬頭。所以,這對我們今后的出口和對外投資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第二,地緣政治關系復雜多變。隨著中國經濟總量成為世界第二,很多大國對中國有了一些防范心理,周邊國家也對中國有些芥蒂。同時,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交錯,使得中國“十三五”期間的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
第三,經濟增速在換擋。“十二五”本身也是在換擋,一直在換擋。從2010年第一季度的12.1%一直往下,已經到了2015年第三季度的6個點,底部還沒有探明。“十三五”前期,我們還可能面臨更低的可能性。經濟增速的換擋是過去三十多年來沒有遇到的問題。過去三十多年,我們遇到的大多是經濟周期的波動,即周期的波動是下降還是反彈到原來的高度等問題。現在的經濟換擋,或者是說就發展階段的轉換,或者是步入新常態,那就意味著經濟增長的高速要轉入新的增長平臺,不能反彈到原來的高度。這對我們來說,代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四,結構調整陣痛。過去,主要是通過粗放發展的模式,發展高投資、高效能、高排放的產業。現在遇到瓶頸了,必須要淘汰它。同時必須大力發展新的產業。在這個轉換調整過程中,有一批企業和行業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十三五”還要繼續進行,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第五,增長動能轉換。增長動能也就是增長動力的挑戰。原來的“三駕馬車”越來越靠不住了,今后必須要依靠“三大發動機”。“三大發動機”的培育需要一個過程。增長動能的轉換過程是面臨挑戰的。
第六,經濟泡沫的風險加大。過去多年的高速增長積累了資產價格泡沫、產能過剩、地方債務風險、影子銀行等經濟泡沫。經濟泡沫現在還沒有消除。“十三五”期間,我們必須解決它,這是一個挑戰。
第七,社會發展轉型帶來挑戰。中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貧富差距仍然比較大,社會矛盾一部分在加劇,老百姓對權利的訴求在增加。在“十三五”期間怎么應對社會轉型,這也一是個挑戰。
第八,資源環境的約束。資源越來越短缺,環境污染的壓力仍然很大。大氣、水、土壤,這些污染的增量控制可以有所成效,但是已經污染了的存量部分的解決還需要時間。在“十三五”期間,這將面對更加艱巨的任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第九,人口紅利消失。自2011年開始,15歲到64歲之間的生產性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開始下降,人口紅利正在消失。這個過程還沒有結束,“十三五”期間仍然處于這個通道上。當然,我們前面放開兩胎會有所緩解,但是短期內不足以扭轉人口結構變化、勞動力結構變化對中國經濟的沖擊。要迎接這個挑戰。
(二)經濟逐漸步入新常態
經濟步入新常態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到中高速,6%—7%。
第二,發展方式要由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原來我國主要是追求規模的擴張、速度的提高,“十三五”期間將更多地強調質量和效益,即所謂的“提質增效”。這是新草案所要求的。
第三,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我國過去是粗放發展,所以在增量上不斷擴大,擴大產能。今后,存量要調整,有些存量逐漸要淘汰。增量不是一種平面的擴張,而是要做優,要優質、高效。
第四,發展動力要由主要依靠資源、低成本勞動力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由“三駕馬車”轉到“三大發動機”,是指“三駕馬車”是需求鞭策動力,“三大發動機”是供給鞭策動力。這說的是什么?從供給的內部來看,也有轉換的問題。從原來主要依靠一般性的要素,轉向今后高技術、人才、信息這樣一些要素。當從需求的定位來看,原來主要依靠外需轉到主要依靠內需,由原來的依靠投資轉到依靠消費,由原來依靠政府投資轉到主要依靠社會投資。總之,整個動力體系要發生基本變化。這是新常態的要求。
(三)不解決這些問題就不是全面小康
“十三五”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很多指標要檢驗,老百姓要評價。怎么來實現?決勝階段要解決什么問題?必須要把現在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配套的、不相適應的、達不到要求的問題解決了,然后才能說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哪些問題必須要解決?
第一,要消除貧困。全國大多數地區的問題是不大的。但是,中國地區差距很大,貧富差距很大,收入差距也很大。一些貧困地區也要建成小康社會,這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所以這次特別強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一一對應,否則就不能說我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那些落后地區也建成小康社會,這是“十三五”最大的問題。
第二,要解決發展方式粗放的問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整體來說,我國創新能力還不夠強,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很嚴重,有些企業效益不太好,重大安全事故頻發,經濟泡沫比較嚴重。這一系列問題都說明,發展方式總體還比較粗放,這是“十三五”期間必須解決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才真的步入新常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第三,要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目前,城鄉的差距仍然比較大,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在3倍左右。區域的差距也很大,東西、西部、南北的差距也很大。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必須縮短這些差距。
第四,要解決資源環境的約束。現在,我們的資源約束趨緊,環境的總體趨勢還在惡化,尚未得到根本扭轉。而環境已經成為民生了,老百姓非常關注。小康社會包括好的環境,這個問題必須解決。
第五,要使人民的素質進一步提高。小康不光是要有物質財富,還要有文明素質,城鄉居民的文明素質也要達到與小康適應的水平,才能說建成了小康社會。
第六,要充分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務的,尤其是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務的。城鄉都要供給到位,否則不能說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要解決這個問題。
第七,要解決法治社會的建立問題。四中全會明確要依法治國,建立。“十三五”期間,推進法治建設的任務還比較艱巨,這也是小康社會所要求的。
第八,要提高黨的領導水平。
這是第二大部分,共四個方面,主要講“十三五”面臨的形勢,包括新的階段和有待解決的若干個問題。
二、“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及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我們先來看指導思想。關于指導思想,有幾句話比較重要、比較關鍵。
第一,要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這是“十三五”規劃的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
第二,要加快形成引導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我們一直說要引領經濟新常態,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關鍵是什么?是要形成相應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體制機制、發展方式真正建立起來了,新常態會自動到來。
第三,要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
第四,要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就是說,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是不可動搖的目標。
(二)基本原則
第二個方面是基本原則。基本原則有六大原則:第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第二,堅持科學發展;第三,堅持深化改革;第四,堅持依法治國;第五,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第六,堅持黨的領導。這六個原則是非常有深意的。
首先,這六個原則對應著前面的“四個布局”,還加了兩個詞,一個是科學發展,一個是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科學發展一直是黨的指導思想,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是今后“十三五”發展中非常重要的、必須要重視的因素。
(三)發展目標
第三個方面是發展目標。總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另外,還有八項具體的目標。
第一個具體目標,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具體來說,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而且這個“翻一番”還要建立在什么基礎上呢?要建立在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也就是說,“十三五”追求的GDP增長不是為了經濟增長而增長,要是在符合這“三個性”的前提下,根據兩個翻一番的目標進行測算。“十三五”期間,人均GDP增速的底線是6.5%。當然,跟過去相比,確實是下了一個臺階。但是,如果考慮到中國現在處于發展階段的轉換期、步入新常態的歷史事實,考慮到我們面臨的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考慮到我們現在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資源環境約束,考慮到我們面臨著人口紅利減少的事實,考慮到“十三五”期間,我們仍然還要消化“十一五”、“十二五”以來,積累的很多經濟問題和泡沫,“十三五”要實現6.5%以上的平均增長,仍然還是一個比較艱巨的任務。要實現這個目標,關鍵是要在三大發動機上做好改革轉型創新。如果通過這三大發動機,把新的增長動力培育起來,把新的增長點培育起來,我想完成6.5%以上的增長目標,是完全可能的,反之,不一定。這是第一個具體目標。
第二個具體目標,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過去,很多產業在總體是中低端的。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階段,必須要推進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高附加值的產業。高附加值產業要具體體現在一、二、三產業上;先進制造業要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要不斷成長;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比重要進一步上升;農業現代化要取得新的進展,這是第二個具體目標。
第三個具體目標,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提升。這是從經濟增長動力“三架馬車”的角度來說的。過去主要是依靠投資拉動,最近這幾年,消費對GDP的增長貢獻逐步上升。,消費對GDP的貢獻率達到了51.2%。2015年前三個季度進一步上升到58.4%,已經超過了投資對GDP的貢獻力。我們希望在“十三五”期間,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一步提升。這是第三個目標。
第四個具體目標,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這里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概念,就是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什么要這么說呢?過去統計城鎮化率有兩種口徑,一種口徑就是按照戶籍來說。按照戶籍,2013年的城鎮化率實際上只有35.9%。一種是按照通常統計上所計算的城鎮化率。,城鎮化率達到了54.77%。戶籍城鎮化率和我們統計上的城鎮化實際上是有一個差距的。“十三五”期間,真正面臨的艱巨任務是怎么讓人口城鎮化,不僅是讓農民進城里來打工,更要讓他們真正與現有的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權益。那就必須要解決和提高戶籍城鎮化率水平,這顯然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
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要求,到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45%左右。2013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5.9%,意味著“十三五”期間,每年年均要提高戶籍城鎮化率1.3個百分點,每年要讓1600萬沒有獲得城市戶籍的人成為戶籍城市人口,這是一個非常具體的任務。這次在《“十三五”規劃建議》說明里,對這個問題專門有一段說明。
第五個具體目標,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里邊特別強調的是脫貧的問題,脫貧目標也非常具體。貧困人口要實現脫貧,貧困縣要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的整體貧困。按照我國現行標準,我們現在有多少個貧困縣?592個。又有多少貧困縣都想戴著這個帽子,享受很多的優惠政策?未來五年全部“摘帽”。這個任務之艱巨、挑戰之大、目標之具體,可想而知。
第六個具體目標,使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
第七個具體目標,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最主要的,我們要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要控制能源、水資源、土地、碳排放權的總量,同時還要控制它的強度,使主要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幅減少。
第八個具體目標,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我們有356項改革要在2020年取得決定性成果。也就是說在“十三五”期間,所有的制度要逐步建立起來,運行起來。
新發展理念貫穿規劃始終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共計20篇、80章,新發展理念貫穿于各個章節,此外,規劃還專設一章詳解新發展理念。
“新發展理念是未來發展的‘航標’,因而也是此次五年規劃的‘綱’和‘魂’。”全國人大代表、經濟學家辜勝阻認為,新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是“十三五”以及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方向、著力點的集中體現,而五年規劃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年藍圖和愿景,必然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
大于6.5%:經濟年均增速設底線目標
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今后5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速預期目標為6.5%以上。與“十一五”時期的7.5%和“十二五”規劃中的7%相比,增速預期目標首次由具體“點目標”轉變為“區間目標”。
“‘十三五’時期是決勝全面小康關鍵階段,要交出合格答卷。為了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標,必須要有一個速度依托,所以與以往相比,這次五年規劃增速的設定帶有‘底線’意思。當然在目前形勢下,目標不宜定得太高,6.5%以上是符合實際和需要的。”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白重恩說。
“中等收入陷阱”寫入五年規劃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明確提出: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
“‘中等收入陷阱’一詞出現在國家的五年規劃里,體現出這一時期的極端重要性,凸顯‘十三五’規劃必須承擔的獨特使命。”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賈康認為,今后五年是我國迎接中等收入陷阱歷史性考驗最為關鍵的五年,必須采取措施,加快轉型升級,擺脫陷阱的潛在威脅。
目前我國人均GDP已達8000美元左右,按照既定增速,5年后我國人均GDP將站上1萬美元大關,初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PM2.5首入規劃凸顯治污決心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明確提出,實施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氣化工程,細顆粒物濃度下降25%。這是PM2.5首次出現在五年規劃中,引發代表的熱議。
“以前我們有減排的目標,現在有了與百姓更息息相關、對公眾環境改善更為具體的目標。”全國人大代表、安徽中鼎控股集團董事夏玉潔認為,空氣質量跟每個人都有關系,過去經濟快速增長,環境治理沒有同步跟上。這份規劃不回避問題,設定了5年減少25%的目標,顯示出治霾的堅定決心。
人均預期壽命增加1歲
“十三五”規劃中的25項主要指標中,有一項指標格外搶眼:人均預期壽命五年內增加1歲。
“人是發展的主體,是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次規劃提出人均壽命增加1歲,體現出對人的重視,是一份‘民生規劃’。”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科技廳副廳長羅平指出,在我國現有人均預期壽命已不低的情況下再增加1歲,意味著國家在醫療、養老等方面還會有更多投入。
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人均預期壽命比“十一五”時期增加1歲。目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超過76歲,已處于中高收入國家水平。
五年后將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繼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之后,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有望五年內實現。規劃綱要(草案)明確提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
“這是繼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之后,國家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做出的又一影響深遠的重大決策。”在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看來,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不僅會極大地提高人民群眾的受教育權保障水平,而且將快速提升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我國勞動力的國際競爭力。
我國人均受教育年限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且我國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10年,這說明,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遠低于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的水平。
國家將嚴控地下水超采
水是生命之源、發展之基。“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專設一章強調強化水安全保障。草案提出,科學開發利用地表水及各類非常規水源,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
“地下水是非常寶貴的資源,但當前我國部分地區地下水超采嚴重,‘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令人感到振奮,這是國家五年規劃的戰略性體現。這也意味著這一問題將得到更多重視。”全國人大代表、律師秦希燕說。
近年來,我國地下水超采問題日益嚴重,北方多地地下水水位下降明顯,形成了區域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華北平原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區”。
500萬輛:規劃為五年后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設目標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根據規劃,五年內全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達到500萬輛。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認為,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間里,我國培育經濟新動能的重要抓手、發展新經濟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經濟轉型、綠色發展的關鍵一環。
規劃還提及,鼓勵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車使用新能源汽車,大力發展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