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的內涵,包括著三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即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共同的行事習慣。
(1)共同的價值觀念,是指人們在事物判斷上,形成了共同的善惡選擇取舍標準。
即在企業組織內部,對于是與非,美與丑,善與惡的界定,有了共同的標準。它直接是指導人們意志行為的根據。
人和豬不同。是食物,豬就會去吃,而人不會,他強調要有道。所以孔子強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毛澤東也說過,“嗟來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念,不符合自己價值觀念的東西,都會拒絕。
有一個故事講,在印度,有一個人餓得實在受不了,另外一個人把他的食物送給了他吃了。他回家后,用指頭深深地探入自己的喉嚨,把吃下去的食物扣出來,讓自己胃肚吐空,一直到吐得只有血沒有物時為止。因為這個人是高種性人。在印度有一種陳規陋習,高種姓人是不能與低種姓人交往的,更不能吃低種姓人提供的食物。他當時因為餓得受不了,由生物本能的驅使,吃了低種姓人的食物。但回家之后,越想越不對,他就又把食物從胃里挖出來,來踐行他已有的價值觀念。
(2)共同的思維方式,是人們在長期的行為活動中形成的,并且是為大家所遵循的思考問題的模式。
從哪些方式思考問題,如何思考問題,這都是思維方式的內涵。
中國人遇到驚險,會不自主地發出尖叫,喜歡說“我的媽呀!”而西方人則會說,“我的上帝!”這就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差別。中國人是祖宗崇拜民族,有喜事則認為是祖宗的保佑和蔭庇,有災難也認定是祖宗的詛咒和懲罰。所以,中國人過年過節得先祭祖宗,罵人最惡毒的話也是,“忘宗背祖的家伙!”而在西方國家大部分都信基督教,他們認為是吉還是兇,是福還是禍,都是上帝的安排。正是這種思維方式,決定了他們在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上的不同方式。中國人家鄉觀點濃厚,安土重遷,喜事節日都在家里過。而西方人則喜歡冒險,沒有家鄉意識。
(3)共同的行事習慣,是指人們在做事的過程中,會對一些活動習以為常后,不自覺地因循固守。
一個企業也只有這三個共同都形成之后,才算建成了自己的企業文化。
有一本書,叫做《潛規則》,它認為,企業都有自己的潛規則。但這種潛規,是潛在的,并不是寫在紙上的制度規章,但它往往比寫在紙上的制度規章還貫徹得徹底,沒有人敢向這種潛規則挑戰。
這種潛規則實際上就是一個企業組織的成員,在長期合作、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企業文化。只不過這種潛規則,并不是哪一個*主導把它構建出來的,而是不自主地形成的。而這種潛規則,也有好壞之分。如果沒有自主的設計和構建,這種潛規則對企業發展更多的是起阻礙作用。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必須自主地進行企業文化建設,并且只能是強勢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建設就是要最終在企業組織內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事習慣上達成統一后,在為達成企業發展目標上,讓全體成員形成一種“流水下灘非有意,白云出岫本無心”的狀態。
流水下灘,是水自然流動的規律,它沒有意志主導。水是液體,由地球引力的作用,它必然會由高向低流動。只有達到最后的平衡才會靜止下來。白云出岫,也是水的一種運動形式。但這種水由液體變成氣體,它的比重比空氣還低。所以它會向上升騰而出岫。
人是有意志和意識的主體性存在,他是按照自己的意識進行判斷后,形成自己獨有的意志來主導自己的行動。盡管人作為一個動物也不免受到動物本能的驅使,這就是弗洛伊德說的本我。但人與一般動物不同,有自己的意識,作為本我的本能行為,就要受到人的意志行為的約束。
企業文化的建成,也就是企業組織的每一個成員都形成一種不是本能的、不加思考的共同的意識和習慣性行為,像“流水下灘、白云出岫”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