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一,企業文化的定位首先必須合理。
中國企業講文化講得最多的是怎么宣傳、怎樣體現于制度和流程,怎樣由中高級管理層帶頭踐行等。這些當然都必不可少,但是離不開一個基本的前提:企業文化所倡導的價值理念應當合理。
只有合理的價值理念才能通過良好的培育機制轉化為先進的生產力、創新力、競爭力。否則,那些從企業價值理念的根子上就是陳舊而腐朽的觀念,要么不可行,遭到明里或暗里的抵制,要么被強制灌輸、推行后效果適得其反,且渾然不覺,至死不悟。
這一點常常被中國企業所忽視,這一點對中國企業特別重要。
早在我著手準備寫《中國企業的病根子》一書時,我就在大量的鄉鎮企業、私營企業中發現一個非常普遍的存在:由于中國社會從事市場經濟的時間短暫,具有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落后的農耕意識因而有著十分深厚的影響,嚴重制約著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譬如,家長制和任人唯親。企業完全成為企業家個人的獨立王國,大事小事一個人說了算,聽不得半點不同意見,剛愎自用,唯我獨尊;人事上親近繁殖,關鍵崗位、有權部門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七姑八姨,外人不能涉足,在他們的心目中,自家親戚用起來方便聽話,對自己忠誠,出不了大亂子。而各有所圖的三親六戚、三朋四友們湊在一起,恰似銅墻鐵壁,任你多大能耐的外來人才也只能仰天長嘆。
現在,十五、六過去了,以我自己的觀察和體驗,變化微乎其微。因而,特別有必要在這里對中國企業的文化合理性做出特別的提示。
具體而言,中國企業文化合理性包括:
符合你、我、他共有的人情人性。它承認人人有生存的需要,所以人人期望合理的報酬和豐裕的生活;人人有相互關系的需要,所以人人需要互動交流和情感關懷;人人有成長發展的需要,所以人人需要公平的機會和潛能的釋放。
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它倡導創新、競爭、團隊、溝通、協同、公平、正義、透明、平等、開放、專業、系統、民主、自主、自由、冒險、多元、包容、共享、雙贏、效率、敏捷、個性、法治、信用等。
順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它主張合理分工的同時要相互協作,提升品質的同時要減少成本,擴大規模的同時要快速響應,授予權力的同時要賦予責任,管理科學與領導藝術兼顧,長遠的戰略驅動與短期的贏利目標統籌。
適合企業所在行業的特色:它既懂得不同的企業之間雖隔行但不隔基于人情人性、市場經濟、社會化大生產的共性之理,也清楚不同的行業畢竟有不同的個性需求,隔行如隔山。比如制造型行業重在制度的管理,服務型行業重在情感的管理,高科技行業重在創新的管理。
注重理念之間的匹配和協調一致:它講創新的文化理念時,決不會孤立地講創新,而是把創新放在一個完整的相互依存的理念體系中去講,亦即,不但要講創新,而且也要講用來支持、促進創新的相關理念,如鼓勵不同意見之間的爭鳴和叫板,且用嚴格的制度作保障。
標準二,企業的文化定位必須個性鮮明。
張三的企業講創新、李四的企業也講創新,大家的企業都講創新,這時,你把創新作為自己的文化雖然沒錯,但要讓社會公眾在記住創新的同時,也記住你的企業怕就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了。
標準三,企業的文化定位要具有開放性、包容性。
要像美國的憲法那樣,保持長期的穩定性、連續性,而不是只滿足于某個階段、某個產品,以至老的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或落地深根,新的理念又接二連三,紛至沓來,難免不會讓員工頭暈。
標準四,企業的文化定位最好能與創始人特殊的人生閱歷、重要的戰略決策、關鍵的產品開發等掛上鉤,這樣圍繞企業文化講故事時,才顯得有根基,更有可信性,更具說服力。
毫無疑問,符合這四個標準的企業文化定位決非易事,這也正是絕大多數的中國企業的文化普遍雷同,千篇一律,聊勝于無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