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通俗的講就是價值理念,企業經營者根據組織經營的規律和特點,集思廣益、旗幟鮮明地提出包括精神文化、行為制度文化、物化文化在內的組織文化體系,來實現引領、凝聚、激勵內部員工和塑造品牌的作用。
形成了符合組織運行規律的企業文化體系,使得企業組織實現了兩個實質性的蛻變:意識形態中的非正式組織向正式組織轉變,由求生存、謀私利、自我為中心的老板角色向做事業、為社會、民主決策的企業家角色轉變。難怪,有些企業家在實現蛻變后言不由衷地發出感嘆“自己已經不在為自己和個人家庭而活了,而是為了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具有了很大的使命感和慈善心!”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對此,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論證。
一、區分老板與企業家的不同
在企業發展的過程,并不是說企業做大了,老板就變成了企業家,因為目前的大是不知是講得形體規模還是綜合實力。有的企業可能是通過政策或投機使得企業規模急速擴大,但整體經營能力,尤其是企業經營者的素質和能力卻不能與之相匹配,很可能這種大會是曇花一現,瞬間可能倒塌。
但是,實現了文化的企業,有的企業雖然還未上規模,但是經營者身上卻具有了企業家的修養和內涵。也就是說企業家的成長與企業的規模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其實質在于為人處世的品位和追求境界的高遠。我們先看一下老板和企業家的不同:
老板的概念在百度百科上是這樣描述的:①私營工商業的財產所有者;掌柜的;②舊時對著名戲曲演員或組織戲班的戲曲演員的尊稱;③現今多指那些決策者或下指令者;④也指錢亂花的人,帶諷刺;⑤諺語“老是能拍板”的簡稱;⑥對導師的親切稱呼;⑦部分地區方言稱呼老公也叫“老板”(比如江西九江)。
而企業家的概念在百度百科上是這樣描述的:企業家 “entrePneur”一詞是從法語借來的,其原意是指“冒險事業的經營者或組織者”。在現代企業中企業家大體分為二類,一類是企業所有者企業家,作為所有者他們仍從事企業的經營工作;另一類是受雇于所有者的職業企業家。目前對企業家一詞還沒有一個權威的、統一的定義。可以看出企業家的一些本質特征:冒險家,創新者。因此,我們不妨將企業家定義為:企業家是擔負著對土地、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進行有效組織和、富有冒險和創新精神的高級經營管理人才。
企業家與一般廠長、經理等經營者之不同,主要表現就在于企業家敢于冒險、善于創新、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企業家是經濟學上的概念,企業家代表一種素質,而不是一種職務。
由龍施塔特在總結了關于企業家的各種思想后提出的一個定義是:企業家活動是創造財富增長的動態過程。這種財富是由這樣的一些個人創造的:他們承擔資金、時間或職業生涯方面的風險來創造產品或服務的價值。產品和服務本身可能是新的也可能不是新的,但企業家通過獲取和分配必須的技術和資源,就能賦予它們新的價值。
總的來說,企業家是更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企業家不僅僅把“品德高尚、誠實守信”作為精神的基石,還往往把企業社會責任放在首位。企業家除了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還要承擔對員工、社會和環境的社會責任,包括遵守商業道德,生產安全,職業健康,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節約資源和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等。
由上述概念內涵分析不難看出:老板是小商,謀的是利;企業家是大商,謀的是道。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一個企業的成長被其經營者所能達到的思維空間所限制!”
定位理論的開創者、戰略大師艾-里斯也說:“如果一個小公司想要成為大企業,那么就要遵循”大“的法則,不要把自己看成一個小公司,要著眼于國外,著眼于全球,向全國、全球市場發展。”
聯想集團的柳傳志說:“企業家應該是有理想、有抱負的,只有理想層次高的人才稱得上企業家。”
也就是說“大理想才有大責任,大責任方出大智慧,大智慧造就大企業”!
大理想成就大事業就是說,你的理想、抱負、志向能不能隨著生意的好轉而逐步明朗、堅定和升級,并且理想越來越崇高、目標越來越遠大,同時把做生意升級為做事業。
中國國字第一號食品集團中糧集團,以振興農業為己任,引領農業全產業鏈浪潮。寧高寧說:“農業是中國最古老的行業,中糧希望在傳統的行業中通過提升產品,開創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產品和品牌,帶動整個行業。” “必須在使億萬居民吃飽、吃好、吃健康的產業躍升中,使整個農民、農村、農業作為產業鏈的一部分最終獲益。”
TCL集團的李東生說:“做生意的精打細算,各種收支算的太細;做企業的則是看的不能過細,戰略、團隊、管理、制度這些東西都是需要投入的,對于未來要想的遠一點。做生意是買低賣高,抓機會碰運氣;做企業則是戰略行為,主要看能力,宜正不宜邪,宜”粗“不宜細。”
阿里巴巴的馬云說:“做生意不等于做企業,做生意是單個的行為,而做企業是長期的系統工程。
由此看來,由于做事的境界、方式和方法不同,企業家和老板做出的成就的也就有天壤之別。
如果我們把小老板的工作定義為做生意,把企業家的工作定義為做企業的話,那么,他們做事的思維和方法有顯著的不同。做生意是做單,做企業則是做體系,要做企業的使命、文化、產品、制度和能力。做生意取決于長板,一招鮮、搶機會;做企業取決于短板,短板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力,這時的企業生存和發展主要依靠系統的能力。做企業,就是要求企業各方面功能的構成大體均衡和匹配。否則,一個方面的短板將拖累整個企業。越是大企業,系統的能力和效率就越是重要。
很多公司在初期,憑借市場機會、人脈關系、老板的精明、員工的苦干、生意做的有聲有色,但是后來很多年沒有發展,就是因為他始終延續做生意的方法,而沒有按照做企業的方法來做。
企業的存在是承載著經濟和社會使命的,做企業不拒利益,但必須擔當責任,一旦你有了責任,國家會因為有你而強大,人民會因為有你而幸福。這就是企業家的境界,就是企業家精神!
二、企業文化與企業家
企業文化是企業長期以來形成的精神文化、制度行為文化和物化文化的統稱。企業文化可以上升競爭力,是個性與共性的融合,是一種內在的、隱性的、本質的力量。就企業文化來講,其實質是人文化。因為文化的產生來源于人的群體,而企業是一定條件下人的聚合,在企業這些特定的群體人中,企業家是他們的領袖人物,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企業文化是企業經營者文化,是企業家文化。如海爾的張瑞敏、聯想的柳傳志,他們的價值觀念和性格特征影響著企業價值理念、企業形象的個性。
海爾集團的張瑞敏就曾經說過:“理念的領先幾乎決定企業的命運,可以這樣講,沒有思路就沒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