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晚,全國政協委員李和平(中)、蘇華(左)做客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E政錄”,就深化產教融合相關話題展開深入探討。本報記者 張勁松 攝
●李和平(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安徽省教育廳廳長):
通過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改革來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技能型人才支撐,是一個時代的課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來破解。在過去探索的基礎之上,我們要進一步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和六部委《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的要求向前推進,中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中國大國工匠的成長,乃至我們的中國制造,一定會取得長足的進步。職業教育的前途無量,職教人才處處綻放光彩。
●蘇華(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中華職教社副理事長):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模式,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內在要求,也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只有推動職業院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建機構、共享資源,共同制定招生招工方案、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展技術研究和產品研發,才能培養符合*要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全面提升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制造強國。
人力資源開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前,我國人才的教育供給在結構和質量上還不能完全適應產業的需求,這一問題受到社會各方的廣泛關注,也是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的熱點議題。3月13日晚,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安徽省教育廳廳長李和平,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中華職教社副理事長、四川國弘現代教育投資公司董事長蘇華做客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E政錄”,共同探討教育與產業如何雙向發力,解決人才供需“兩張皮”問題。
產教融合匯聚經濟發展新動能
記者:我們知道,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深化產教融合的制度框架。深化產教融合對于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改革有怎樣的意義?
李和平: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傳統產業面臨改造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抓緊布局,新業態、新工種、新崗位不斷涌現,這些都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職業院校必須快速跟上企業的發展,敏銳地感知到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這就需要調動兩個主體的積極性,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為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有力支撐。
蘇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為需要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不僅十分緊缺,而且人才供給和市場需求存在結構性矛盾,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在課程體系、師資水平和培養質量等方面都不能適應企業的需求。造成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國職業院校專業特色不明顯,雙師型師資緊缺,缺乏與行業、企業和區域發展需求緊密結合的機制,特別是在產教融合、校企共育技術技能人才方面亟待提升。要解決這些問題,正如《意見》所指出的,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請問蘇華委員,您作為一名辦學者,所掌舵的職業院校在與企業合作中碰到了哪些困難?
蘇華:盡管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得到較好發展,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對于我們西部職業院校來說,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某種程度上還停留在表面層次。主要困難有:一是當前我們職業院校的教師大多數畢業于普通院校,缺乏企業實踐經驗,有實際操作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比較缺乏;二是西部企業參與學校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等人才培養環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比較低;三是職業教育的院校布局、特色建設、專業設置等方面不盡合理,質量有待提高。
進一步明確產教融合各方責任
記者:為了貫徹國務院辦公廳的意見,今年2月份,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提出建立“校企主導、政府推動、行業指導、學校企業雙主體實施”的校企合作機制。由“政府主導”轉為“校企主導”,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政策變化。政府由“主導”變為“推動”,政府應該做哪些事情呢?
李和平: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說了很多年,也做了很多探索,可為什么效果一直不佳?一定是在體制機制出了問題。這次國辦的《意見》和六部門的《辦法》就做了重新調整。過去我們說“政府主導”,而現在變成了“校企主導”,政府退后一步變成了“推動”。為什么要這樣?因為現在不論校企合作也好,產教融合也好,誰是主體?一定是學校和企業,而不是政府。政府要從主導地位退出,但現階段政府又不能完全退出,所以退到哪兒呢?退到“推動”的位置,主要是規劃、引導、評價和政策支持。換句話說,政府要做的事就是告訴企業、告訴學校,我在引導什么,我在推動什么,我在發展什么,只有這樣才可能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