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年來 兩會特稿⑤
2017年初,教育部門對全國24個大城市重點監測的調研數據顯示,包括19個副省級以上城市和福州、南昌、鄭州、長沙、貴陽等5個省會城市在內的24個城市中,有18個城市已實現公辦小學學生全部免試就近入學;上海、沈陽、深圳、濟南、青島等9個城市公辦初中(不含寄宿制)學生也已全部實現免試就近入學。
這意味著,經過持續治理,成因復雜、社會廣泛關切的“擇校熱”降溫了。
努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
多年來,由于我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使得義務教育的資源配置在城鄉、區域以及學校之間存在明顯的差別,即使同一區域內學校之間辦學條件和水平差距也較大,從而造成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現象難以遏止。
治理擇校難題,教育部門痛下決心。著力點是通過不斷強化就近入學政策,努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機會公平。從幾年前開始,教育部就在北、上、廣等19個全國大城市,強勢推進實施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政策。
“前幾年,鎮上的學校教育質量差,左鄰右舍中不少人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城區學校借讀。當我準備把孩子送到城區學校上學時,恰好,鎮政府把民大附中和人大附中、北大附小等城區的優質教育資源引進來了,我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把孩子留在了鎮上學校上學。”民大附中豐臺實驗學校三年級(2)班學生郭鈺琨的母親王艷感慨道,“現在看來,當初沒把孩子送到幾十公里外的城區學校上學并不遺憾!”
同王艷一樣“用腳投票”的家長不在少數。這也是北上廣等19個大城市實施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的一個顯性成果。
為了給“擇校熱”降溫,教育部采取多項措施,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配套政策。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問題集中的地方,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多校劃片,將熱點小學、初中分散至每個片區,確保各片區之間大致均衡。整體規劃小學入學、小升初及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分配辦法,努力實現過程公平。小升初單校劃片的學校采用對口直升方式招生,要求熱點小學不直升熱點初中。積極探索幼升小多校劃片,避免造成新的“高價學區房”區域。落實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比例不低于50%的要求,并向薄弱學校、農村學校傾斜。
與此同時,教育部門為了進一步嚴控特殊招生比例,規范學校招生行為,禁止任何學校通過舉辦相關培訓班或與社會其他教育機構進行合作,提前選拔、特殊培養學生;明確要求學校不得以各類競賽、考試證書、榮譽證書或學習等級等作為招生入學依據或參考。
北京作為曾經擇校問題嚴重的熱點城市,其免試就近入學具有政策的標桿意義。為此,北京市委、市政府堅持把義務教育入學工作作為政府行為予以保障。市長辦公會專題審定年度入學政策,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定期研究推進,從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和推進教育公平的高度統籌推動義務教育入學改革。
為了答好群眾始終牽掛的這些“關切題”,北京市在市教委統籌指導下,各區加強學齡人口前瞻預測分析,根據適齡兒童人數、學校分布、所在街鎮、學校規模、交通狀況等因素,按照免試就近原則,既通過合理劃定每所學校的招生服務范圍、持續規范并減少特殊招生、利用信息技術全程規范入學工作等方式,加強制度統籌,完善義務教育入學規則,又通過建立市級優質教育資源統籌機制、統籌多種優質資源支持中小學特色發展、指導各區多種形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等方式,加強資源統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同時,通過推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精準分配優質高中招生計劃、實施“1+3”初高中銜接人才培養試驗等方式,加強學段統籌,貫通學段推進全鏈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