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亚洲一本色道 AV,免费观看的AV在线播放

四川省成都市從學有所教到學有良教

思而思學網

 2013年,四川省成都市通過國家驗收,成為全國首個整體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副省級城市。作為全國第一個統籌城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近年來,成都在均衡教育、素質教育方面取得了不少經驗。

為了保障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權利,讓入學不再難,成都市政府托底,強化學校資源配置,推動了學校硬件發展的校際均衡。同時,采用信息化手段,讓優質資源覆蓋更多學校,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推動城鄉優質教育均衡發展。一系列的舉措,讓成都逐漸實現從“學有所教”到“學有良教”的跨越。

政府托底 百姓家門口上好學

2003年以來,為保障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公平接受教育權利,成都采取“政府托底”的方式,先后投入148億元實施了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城鄉義務教育階段薄弱學校改造等工程項目。

,成都市制定和落實《關于進一步做好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的工作方案》,實現了100%的公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劃片就近入學,擇校熱得到有效緩解。

據悉,每所劃片入學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學方式確定,100%的小學畢業生和在該市升入初中學校的學生進行網上信息采集。新入學初中擇校生畢業時不再享受省級示范性普通高中指標到校生政策。小升初劃片實行“單校劃片”與“多校劃片”相結合,所屬優質初中納入“多校劃片”范圍,劃片范圍不得擴大到所屬行政區域全域。

同時,成都市教育局建立了教育行政、教育督導、紀檢監察等三部門聯動機制,將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納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復查及區(市)縣年度目標考核,進行專項督導。教育行政部門充分利用學生電子學籍信息管理系統組織實施小學入學、小升初工作,嚴格實行“一人一籍、籍隨人走”。充分運用電子學籍系統,將小升初隨機派位數據與學籍數據一一對應,適時監控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及學生異動情況。

,在17所民辦學校試行網上報名基礎上,成都市首次實現了全市所有公、民辦學校小升初網上信息采集,通過對教育信息化的充分利用,對區(市)縣生源情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擇校情況、每位小升初學生升學動態進行監控。

同年,成都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擇校生人數占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招生總數的8.3%,較2013年下降0.8個百分點。“非正常跨區域入學”人數占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招生總數的8.3%。保障35.5萬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占全市義務教育段學生總數的31.9%。投入21.62億元實施城鄉低保家庭和低保邊緣家庭學生教育資助,發放在校住宿貧困學生生活補助、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等,實現“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失學”的承諾,受益學生147萬人次。

縮小城鄉校差距 打造全域成都

“現在農村辦學條件一點不比城區差。農村娃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在成都市很多農村地區,當地最漂亮的建筑大多是學校。特別是近幾年新建改建的校舍,風格雅致,窗明幾凈,徹底改變了過去“土凳子,土臺子,坐著一群土孩子”的狀況。

近10年來,成都市委、市政府累計投入近200億元,對城鄉中小學實施建設改造,同時加大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使全市學校辦學條件懸殊差異得到根本扭轉,成為全國首個實現所轄區縣全部達到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城市。

成都市強化各級政府促進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職責,圍繞縮小校際差距、區域差距和城鄉差距,各司其職,各有側重,有力推動“全域成都”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為強化縣級政府職責。成都市政府出臺《關于深化同一區(市)縣域內公共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意見》,強化設備設施、教師資源和學生資源的標準配置,并與各區(市)縣政府簽訂《成都市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高位均衡優質發展目標責任書》,進一步強化政府職責。

三年內,投入40億元,從教師編制、教師素質、技術裝備、教室光環境、學校運動場、城鄉學生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等六個方面實施城鄉中小學標準化提升工程,提高人、財、物配置標準。比如在武侯區,近年來按照“建一所、亮一所”的原則,全區共高標準新建、改擴建學校19所,新增占地面積約150畝,新增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新增學位9480個。

為實現對教育均衡發展的動態監測,成都市建立了教育經費投入年度監測和公告制度,市財政局、教育局、統計局每年聯合行文發布各區(市)縣政府年度教育投入公告,分級落實政府責任;從2008年開始在全國率先開展義務教育校際均衡監測評價,采用基尼系數分析法和差異系數分析法,重點對義務教育校際、縣域之間教育資源配置狀況開展年度監測分析并發布公告。監測顯示,該市均衡總指數由上一年度的0.32下降為0.30,均衡程度進一步提升。

多措并舉 多地受益

3月25日,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夫人米歇爾到訪成都,她在成都七中體驗了全日制遠程直播教學時,與成都二圈層溫江二中學生、四川老區儀隴中學學生進行了遠程實時互動交流,并感嘆:“成都七中非常了不起,借助科技的力量為中國西南偏遠、落后地區的學子帶去了受教育的機會。”

目前,成都七中、成都七中育才學校、成都實驗小學3所學校的全日制遠程教學已覆蓋云貴川陜甘滇晉渝等地350所中小學,約14萬師生從中受益。成都市教育局開設的名校網絡課堂,讓城市優質教育資源向邊遠地區薄弱學校常態輻射。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在2013亞太地區教育信息化高層專家會議上向與會代表介紹了成都市通過網校與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成功案例。

在成都,為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建立了以縣縣教育聯盟為框架,促進整體聯動、共謀共進的機制。全市19個區(市)縣和成都高新區結成10對“一對一”教育聯盟,在教育理念、管理、制度等方面整體對接和謀劃,促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例如,以四川大學附屬中學、棕北中學、龍江路小學、四川大學附屬實驗小學、玉林小學等名校為龍頭,組建名校集團,帶動40余所新校、弱校、民校、農校共同發展,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規模。此外,還打破學段界限,推進“學區發展”,建立以高中為龍頭,帶動初中、小學、幼兒園實現學段貫通發展的學區聯盟機制。按相對就近、名校集團統一、數量相對均衡的原則,將轄區內學校劃分為三個學區,實行“學區共進”,組團發展。

■相關鏈接

成都市:市級統籌向農村教師傾斜

據悉,成都市市級統籌實施一系列傾斜或直接針對農村的項目,實行“市級統籌、分級承擔,分類指導、區別對待”的項目經費分擔機制。堅持并深化“一圈層給政策、二圈層給補貼、三圈層給傾斜”的經費支持機制。統籌實施“成都市特崗教師計劃”、“成都市免費師范生計劃”、“常青樹——名優退休教師下鄉興教計劃”等三大教師配置計劃,改善農村教師結構,提升農村教師水平。

同時,全面推進教師“縣管校用”,25000余名教師納入“縣管校用”范疇,試行教師退出教學崗位制度。深化干部教師交流制度,近兩年校長交流比例達到22.4%、22.2%,交流的教師和骨干教師分別達到16.2、17.3%和17.7%、19.6%。此舉打破了學校對教師的“一校所有制”,打破了教師“從一而終”的模式,讓校長、教師真正“流動”了起來,許多城市教師很自然地交流到農村學校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