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11日,首屆全國少年兒童生態道德教育論壇暨全國自然教育骨干人員培訓在深圳舉行。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區的近百名代表,參加了本次由中國兒童中心主辦,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香港社區伙伴、深圳市華會所生態環保基金會、深圳市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支持,深圳市婦女兒童發展中心承辦的活動。
全國少年兒童生態道德教育是國內唯一一個關注兒童生態道德教育、有理論指導與技術支持、有規范管理和聯動協作并持續開展多年的活動項目。本次論壇邀請了來自美國、意大利及國內(含中國香港)相關領域的專家,圍繞“童年,與自然為伴”主題,通過主旨報告、專題論壇、案例研討、工作坊等形式,為學員提供開闊的視野、多元的知識、前沿的動態和豐富的經驗。
與自然為伴:兒童健康發展的基礎
自然教育、環境教育、生態教育……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和民眾對自然環境問題關注度的提高,各類教育形式層出不窮,大家紛紛將焦點放在關注兒童的(自然)生態教育上。“我們所倡導的兒童生態道德教育,是從關注和研究兒童與自然的關系出發,倡導兒童回歸自然,并在與自然生態積極互動的過程中增進知識和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而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和生活培養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全國少年兒童生態道德教育項目發起方、論壇主辦方、中國兒童中心主任苑立新說。
在中央財政的支持下,從2009年開始,中國兒童中心面向全國開展了“全國少年兒童生態道德教育項目”(以下簡稱“生態項目”)。項目遵循兒童身心發展和學習規律,通過豐富的兒童自然教育和環境保護實踐與研究,建立了一套集研究、教育實踐、師資培訓和基地建設為一體的復合型工作模式,形成了圍繞統一主題全國聯動的公益性自然教育網絡平臺。七年來,全國近20個省市區的40余家教育機構一直參與其中,建立了近20家項目基地,對上千人次的一線教師進行了培訓。每年,項目受益兒童達數萬人次,受益家庭近萬個,覆蓋全國近百所學校、百余個社區。
1979年,約瑟夫?巴拉特?柯內爾的經典之作《與孩子共享自然》出版并廣受推崇,引發了一場全球化自然教育的革命。柯內爾藉此成立了全球共享自然機構,更廣泛地推廣其教育理念與方法。本次論壇邀請到全球共享自然機構國際部主任谷樂谷?特雷馬(GregTraymar)(美國),由他介紹了自然教育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共享自然機構35年來在全世界成功的教育經驗。在工作坊中,他帶來了以“自然體驗游戲”的教學理念與方法。
與自然為伴:全社會的責任
自然教育從內容上涉及自然科學、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從管理上與環保、教育、民政、婦聯、科協、林業各級、多類政府機構有關,在實施上更有家庭、學校、社區、社會等多種渠道和形式。因此,推動自然教育發展,提供滿足兒童發展需要的支持和服務,是全社會的責任。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衛國在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兒童是民族和國家發展的未來與希望,黨和政府始終把兒童發展放在優先位置。孩子們的健康快樂成長離不開自然,為兒童提供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自然教育服務和產品是政府、教育機構和家庭的責任。
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賈峰在主旨報告中提出,兒童是生態文明建設中最重要的群體。一方面,兒童對家庭、成人起著特殊的作用,“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效果非常顯著;另一方面,兒童是未來的主人,他們長大后要面對自然,他們對自然的態度也將代代相傳。生態道德教育從兒童抓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額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自然教育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課,不能被‘學校里的還是社會上的’‘校內的還是校外的’等界限框住,”中國兒童中心主任苑立新認為。他說,中國兒童中心作為生態項目的發起方,力圖打造一個開放的平臺,將有意愿、有資源開展兒童自然教育的機構都納入進來,使更多兒童受益。此次參會代表來自環保、科協、婦聯系統,校外教育機構、教育培訓企業、NGO社會組織、中小學、幼兒園、基金會等,基本涵蓋了兒童成長和自然環境的相關領域,體現了全社會對兒童與自然的重視和關注。
論壇中,德州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作為校外教育機構的代表進行了案例分享:他們連續7年,積極將生態項目的理念與方法應用到所屬幼兒園的課程體系建設中,專門在園區內開辟出種植園,作為孩子們的生態活動場所。孩子們全程參與植物的春耕夏播、秋收冬藏,親自照料農作物,拉近與大自然的距離,探索生命的神奇;深圳市華會所生態環保基金會介紹了華僑城濕地“三個一”的自然學校模型,即一間教室、一只教師隊伍、一套教材,并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援建自然學校。
與自然為伴:一種教育上的創新
可持續發展的人類共同目標賦予了“自然”+“教育”更加多元和重要的內涵。
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的基本素養之一。中國兒童中心基于專業的兒童發展應用研究與校外教育實踐探索,提出培養兒童健康人格的重要理念。科學認識并發展“兒童與自我”“兒童與他人”“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的關系,是兒童健康人格培養的重要目標與內涵。生態項目以“我的自然伙伴”“我的自然生活”“我的自然責任”為教育主題,通過兒童親身參與、體驗和發現,培養他們的“生態好品質”,如學習探索、尊重和平、自律節儉、關懷保護等。
論壇和工作坊中,意大利著名生物動力園藝和農業專家保羅·皮斯梯思(Paolo Pistis)(意大利)介紹了如何通過有機和生物動力的設計創造滿足兒童對自然的渴求,并打造促進他們健康發展的校園和公園。來自行動亞洲生命關懷能力發展中心的代表帶來了“生命關懷教育課程”的分享,鼓勵對同理心需求的理解,對他人、動物和環境的尊重。北京市西城區青少年科學技術館將兒童生態道德教育的理念與方法引入到科技教育中,實現了從“向老師學習”到“向自然學習”、從“重視科學知識”到“重視生態規律”、從“培養科技素養”向“培養生態素養”的轉變。三粒豆親子工作室將講故事作為一種從知識、情感、行動出發的公眾教育和社會倡導方式,通過講故事把可持續生活及與大自然和社區和諧共處的理念根植于兒童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