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受歷史發展、自然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村教育的條件十分艱苦。近年來,國家在農村教育投入上實行了傾斜政策,農村教育在辦學硬件設施上已經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硬件的確“硬”起來了,但農村教育的內涵發展尚未得到根本的改觀。特別是在西部偏遠地區,地方財力不足,“以縣為主”的教育經費不能得到完全匹配,更有甚者,以擠壓教師編制數量來減少地方財政對教育經費的投入的現象也并不鮮見。因此,農村教師的工資普遍偏低,幾乎沒有體檢、看不起大病。
同時,由于農村教師工資低,年輕教師面臨著買房、婚嫁等諸多具體問題,年輕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都不愿意到農村教書,這也造成了農村教師老齡化現象嚴重,成為了農村教育的無奈現狀。
西部農村教師的生存狀況究竟怎么樣?對此,我們進行了調查。
此次調查主要采用問卷和走訪座談的方法,將S省21個地級市(州)分為四層,根據每層地級市(州)的數量,隨機抽取1?2個地市作為樣本,抽取了6個地級市,每個地市選取2個縣,每個縣隨機抽取2所農村學校,共計24所。共向教師發放問卷1163份,回收有效問卷1051份。
結果與分析
(一)工資待遇偏低,區域差異較大
本次調查顯示,95%的農村教師月平均工資在3000元以下,近75%的在2500元以下,近一半的在2001?2500元之間,甚至還有27.7%的教師月均工資在2000元及以下。在訪談中,教師表示近5年自己的工資有小幅度變化,但接近90%的農村教師仍對自己的總體收入不滿意或很不滿意。有教師戲稱:“現在的教師還不如建筑工地上的臨時工,臨時工的工資每天都在120元以上。”
在12個抽樣縣內部進行比較:很多偏遠地區甚至沒有一位農村教師月平均工資在3000元以上。由此可見不同區域農村教師的工資水平,既與當地績效工資政策有關,也與當地經濟生活水平和地緣情況有關。總的來看,經濟較發達地區、平原地方的農村教師績效工資更高,其收入水平更高,而丘陵、山區地方的農村教師收入水平更低,績效工資標準也更低。
關于地方政府兌現法定教師待遇的情況,有76.1%的農村教師認為所在地方“完全兌現或基本兌現”了國家法定的教師待遇,但仍有15.7%的教師認為所在地方“基本沒有兌現”國家法定的教師待遇,8.2%的農村教師表示“不清楚”。這說明,對于國家法定的教師待遇一方面應加強宣傳,另一方面還應督促落實。
(二)家庭負擔較重,身心健康堪憂
調查顯示,72.6%的農村教師表示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3.3%的教師離異獨自贍養老人撫養孩子。結合S省農村教師工資收入不高的情況,可以看出S省大部分農村教師經濟壓力較大,生活水平不高。
進一步考察農村教師住房情況,18.1%的農村教師人均住房面積為在19平方米以下(包括10?19平米及10平米以下),18.3%的農村教師無住房。同時,相對于偏遠地區的農村教師,經濟較發達地區的農村學校,雖然教師收入水平要比其他地區農村教師高,但由于城市周邊的房價較高,無住房的教師人數反而比其他地區要高。
進一步訪談發現,雖然大部分農村教師有房居住,但大部分房子是20世紀90年代修建的福利房,房子戶型、結構等均不夠科學;比如,D縣農村教師住房大多數是過去的小青瓦老房子改造、加固的,多數住房陰暗、潮濕,家居環境很差。還有一部分住房,則是近幾年政府為農村教師修建的周轉房,它們的面積嚴格控制在每戶40平方米左右。此外,相對于城市學校的住房補貼政策,農村教師既與“房改房”無緣,又無住房補貼,甚至被排除在經濟適用房、廉租房政策規定之外。
在座談中,不少農村學校的領導對教師們的身心健康表示了擔憂。因為農村學校公用經費有限,除支付水、電等保障正常運轉的費用外,學校還要支付教師們的“三險一金”,學校已無財力組織教師定期體檢,及早發現身體病患,并及時給予干預和治療。職業病的隱蔽性和長期性,不僅對農村教師的身心狀況和生活質量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影響,而且對學校工作的正常運轉造成了影響。一位校長反映了這樣的現實:學校現有教職工45人,其中年齡在50歲以上的有29人,這些同志中長期生病的4人,隔三差五因病請假的在10人左右,其他教師中也有很多都得過咽喉病、頸椎病等職業病,致使學校工作難以正常開展。、
相對于身體健康狀況,農村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則更是長期受到忽視,且農村教師的心理問題更具隱蔽性、普遍性。一位片區教辦負責人反映:他所在轄區有13個農村學校,教職工687人。3月片區組織教師進行了心理健康專項調查。結果顯示,超過90%的被調查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佳。
(三)業余生活單一,人際關系較好
本次調查顯示,54.1%的農村教師在業余時間是做家務、帶孩子;43.9%的教師是備課改作業,43%的教師是休息娛樂,34%的教師是自學進修。可以看出,大部分農村教師的業余生活相對單一,要么就是幫助家人做家務,要么就是上班工作的延續,比如備課改作業等。即使是休息娛樂,也僅僅是看看電視、聊聊天,娛樂方式相對單調。顯然農村教師的業余生活方式,與農村教師的生活環境緊密相關。農村學校所在地區常常沒有圖書館、體育館、博物館等設施,無法為農村教師提供豐富多彩的業余生活方式。看書、上網、進行身體鍛煉之類的活動很少。
在農村教師的人際關系方面,被問及“您認為所在學校教師的關系如何?”時,有80.1%的教師認為教師間的關系很好或較好,有19.0%的教師認為教師間關系一般,僅有0.6%的教師認為教師間關系不太好。這說明絕大多數教師間保持了良好的同事關系。在與學生關系方面,座談中不少教師對自己與學生的關系感到滿意,均有良好的師生關系。當談到自己曾經教過的最出色學生時,很多教師都表現出自豪感和榮譽感。在與學生家長關系方面,很多接受訪談的教師都表示,與學生家長的關系“好”或“較好”。
(四)喜歡教師職業,社會地位較高
在問及“您喜歡教師職業嗎?”,有60.7%的教師“非常喜歡”或“比較喜歡”教師職業,有29.9%的教師對教師職業的喜歡程度為“一般”,僅有9.1%的教師“不太喜歡”或“很不喜歡”教師職業。由此可見,盡管面臨著工作和生活上的雙重壓力,絕大多數農村教師是喜歡教師職業和教學工作的,僅有一小部分教師對現在的職業和工作持否定態度。訪談中不少教師坦言:喜歡教師職業還是因為目前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教師的社會地位在逐步提高,同時,教師職業相對于其他行業比較穩定,工作的風險較小。
在回答“您能得到學生家長的認可和尊重嗎?”,有97.3%的教師認為在日常社會生活中,“完全能”或“基本能”得到學生家長的認可和尊重。而“在學校外的群眾之間發生爭執時,他們會找您評理或解決問題嗎?”超過半數(55.3%)的教師選擇了“經常會”或“偶爾會”請他們評理或解決問題。這一方面說明絕大多數教師在周圍群眾間建立起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在群眾中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教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對自己在當地的社會地位較為滿意,也印證了這點。
對策與建議
完善農村教師工薪制度,提升農村教師收入水平
一是核定省級統籌農村教師基本工薪標準。以省級財政統籌為基準,制定全省統一的農村教師任教津貼額度發放標準,健全發放保障機制。農村艱苦邊遠地區教師津補貼政策要突出重點、加大額度。二是財政單列支出農村教師津補貼。在績效工資總量之外,由財政單列農村教師的津貼補貼支出。三是大幅度增加農村教師崗位津貼。增加農村教師任教津貼,可將農村教師任教津貼提高到工薪總額的25%左右。發放依據應考慮距離和職稱兩個維度。按任教學校至縣城距離遠近和任教教師職稱高低依次遞增設定,然后依7:3比例加權核定。距離權重為70%,體現農村教師任教學校的地域差異;職稱權重為30%,體現農村任教人員間的差異。發放對象以非縣鎮所在地在職教師為主,覆蓋退休教師,但額度有所不同。對退休教師按其在農村任教教齡10年、20年、30年計算,分別享受額度的15%、30%、50%。四是增加農村教師交通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