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湖北文理學院一名大二女學生涉足“微商”僅4個多月,就成為一級代理商,利用微博、微信和網站,零售護膚品、保健品,上個月收入突破一萬元。據報道,該學生的成績不錯,是學校文學院學生會學習部部長。經營“微商”后,她卻很少進圖書館看書,也沒有時間復習功課。去年的期末考試,她的電視節目策劃課程就掛科了。
類似的新聞諸如“3名大學生創辦公眾號半年盈利”“大學生創業正在我市掀起熱潮”等更是讓人躍躍欲試,似乎創業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調查也顯示大學生對創業充滿憧憬。人人網大學生用戶研究中心發起的大學生創業態度調查顯示,針對上學期間創業,有56.3%的大學生表示想嘗試,“90后”大學生更想在寒假中去嘗試自主創業。
顯然,自主創業的大背景越來越好。國家持續釋放創業利好,積極營造創業環境。去年底,教育部印發通知,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打破創業政策瓶頸,消除了創業學生的后顧之憂。今年,教育部又公布了新一輪“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表示將力爭在4年內引領80萬大學生創業,并給予創業大學生創業培訓、工商登記、稅收減免等各項優惠政策,鼓勵扶持開設網店等多種創業形態。與此相得益彰的是,大學生創業熱潮已然掀起,創業大學生日漸增多。
需要指出的是,創業氛圍好了并不代表成功容易,大學生創業成功更是小概率事件。只不過成功的創業者總是格外引人注目,失敗的創業者卻注定會被遺忘,久而久之容易讓人犯“幸存者偏差”,實際上失敗者如過江之鯽。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大學生創業也不例外。創業看似光鮮,實際上多受技術、資金、場地、經驗等因素限制,在市場競爭中往往處于弱勢。選擇創業的學生,就不得不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甚至不得不放棄專業學習,還要承受創業失敗的風險和壓力。不少創業學生耽誤了學業,有的甚至肄業退學。現實生活中,“武漢大四學生創業賺百萬卻因掛科不能按時畢業”“休學創業并不適合每個學生”等讓人不勝唏噓。
金山前總裁、天使投資人雷軍告誡有意創業的青年學生“一定要思而學而后行”,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性格選擇創業或就業。創業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它需要管理能力、運營資金、理論知識等投入,有著更高的要求。當前,大學生因創業而耽誤學業,主要是基于過于強調創業熱情而缺乏理性分析,過于注重眼前小利而忽視長遠發展,過于迷信創業實踐而輕視理論學習。
其實,協調處理創業與學業的關系并非不可得兼,前提是高校要科學開展創業教育,學生要充分認識到學業的重要性,將創業建立在學業順利進行的基礎之上。如果在學習期間有創業機會,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將創業作為社會實踐來做,讓學業為創業提供智力支撐,創業為學業提供實踐平臺。如果實在難以兼顧學業,也可以選擇休學,全心全意地投身創業,待創業有成后再來繼續學業。如果為了創業輕易丟棄學業,而后發現創業無門,則很容易陷入絕境,難有更好的發展時機。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真的實現了呢?”創業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人生追求,既非高不可攀,也非一帆風順,關鍵是學會用創業的心態去生活,而不必“為創業而創業”。當人們還在為大學生就業而焦慮時,創業已在大學生中悄然成為一種風尚,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以實際行動賦予“創新”“創業”新的時代內涵,這顯然是一種良性的發展形態。可以想象,創業釋放的“倍增效應”,不僅能釋放經濟活力,更能展現時代精神風貌,成為助推中國夢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