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末代皇帝》觀后感:自我的囚徒】
電影《末代皇帝》,史詩影片,獲得1987年奧斯卡金獎。
聽嘰里咕嚕的英語述說泛黃的中國故事,有種古怪的感覺。看完末代皇帝,心生凄涼。當然,游魚沒有資格去憐憫末代皇帝。游魚只是從一個皇帝的身上聽到歷史的長嘆,看到命運的惡作劇。
有些評論說為什么中國拍不出這樣史詩影片?游魚認為,在講究政治意識形態的中國,所有的導演都是不敢拍末代皇帝的。即使拍出來,也成為政治的解讀,而不是人性的解剖。
欣賞電影,我們不難發現,導演對溥儀充滿同情,導演的同情是藝術化的,是基于對人性的深刻了解,導演曾經說:“這些人物雖是可憎的,但他們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并不諒解他,可他們也是命運之神的玩物。所以,任何人都不過是歷史的犧牲品。”
溥儀充滿悲劇感的,僅僅末代一詞足以讓人唏噓不止。面對歷史的車輪,即使是皇帝也無法抵制其前進,無法把握歷史奔跑的方向。皇帝貌似威儀天下,手握天下人的生死大權,卻掌控不了自己的命運。他和我們一樣,只不過是歷史馬車上的一名可憐乘客。
童年時候,溥儀想做個快樂的孩子,人們卻強迫他坐在皇位上。少年時候,他想做個真正的皇帝,卻被告知自己只是一個符號象征。青年時候,他想創立一個國家,卻成為民族的罪人。中年之后,他以為自己是個罪犯,卻被賦予平民的身份。一次又一次,他被命運戲弄,由不得自己。
命運是不公平的,生旦凈丑,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命運又是絕對公平的,每個人扮演角色時候都是被動的。
后人評價溥儀時候,用得最多的一詞就是“傀儡”。不過,游魚覺得,溥儀更象是個“囚徒”!他是最尊貴的囚徒。
溥儀曾經講過一句話,我這一生啊就是高墻,在宮內,一生下來是王府,三歲就進宮當皇帝,一眼看到的就是高墻,紫禁城的高墻。
但是紫禁城的高墻,僅僅束縛了溥儀的身體自由,可是腐朽的不合時宜的皇權意識卻筑起圍困他一生的高墻。正是這種自我圍困,使得溥儀答應日本人去做滿洲國的傀儡皇帝,成為民族罪人。這樣的自我圍困,不僅沒有滿足溥儀做皇帝的意淫,更摧毀了溥儀作為普通人的幸福生活。溥儀的一生,是自我囚徒的一生。
電影最后,溥儀獨自登上太和殿,告訴在故宮門衛的兒子說:“我是中國的皇帝”。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從寶座的座墊下掏出了50年前從陳寶琛那里取來的蟈蟈籠子。在紅紅的夕照下,一只蟈蟈從籠子里爬了出來。
游魚看到這里,突然覺得,溥儀就是那只蟈蟈,本該在原野里,卻被圈養在籠子里。蟈蟈是人的玩物,而溥儀是歷史的玩物。
在電影中,溥儀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他是難以詮釋的符號,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是命運的傀儡,歷史的玩物。
【篇二:《末代皇帝》電影觀后感】
這是我第一次為一個電影寫一份完整的文章,因為這個電影卻絕不同于以往,尤其在中國人的眼里。
中國人的清朝,卻是意大利導演拍攝的意大利電影,這橫豎都有點諷刺,拋開這方面不講,如果只講電影本身的話,我認為,還是外國導演能拍好。電影非常尖銳的在最后講到了人們在大街上高喊“毛主席萬歲”,其實“吾皇萬歲”和“毛主席萬歲”又有什么區別呢?既然電影里提到《紫禁城的黃昏》這本書,在我粗略查看過后,恍然發現,溥儀的太傅:莊士敦也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外籍的皇帝的老師,他在近百年前所著的書,在今天看來,仍是那么的正確,他在書中說到贊成當時的中國并不應急于創建民主國家,而應該循序漸進,通過一步一步改革引導人民思想頓悟,最后開展共產民主。原因很簡單:中國人的心智未開,共和意義不大。這是他的原話。
我想我們也該注意到一些東西了,魯迅先生在很久以前其實已經注意到了,中國人的麻木,那是令人發指的麻木,如果有人不服,那就請讀一讀魯迅先生寫的《吶喊》吧,我在這里就不贅述了,我想說說現在,大街上的扶老太太的問題,之前報道的招遠麥當勞的兇殺案,我想問一下中國13近14億如此龐大的人群們,你們的良心被狗吃了嗎?你們為什么會麻木到連一個女人在你面前被活生生捅死卻不為之。這就是我們100年后的國家,人民依然麻木不仁。
我們這個民族確實有5000年的文化,這是我們的驕傲,也正是我們的可悲之處,一個有5000年文化的民族,是如何把屈原寧死不屈,勾踐臥薪嘗膽,等那數也數不清的正直善良的優點一點一點丟掉的?問題考慮到這似乎也快得出答案了,儒家思想統治了中國上千年,在千年的歷程中,它逐漸的腐 敗,變質,生銹,那些頑固不可化的傳統思想,正是腐 敗了的儒家思想的產物。
“明君情節”便是儒家思想內容之一,
中國人的“明君情結”自古有之,甚至到今天都未全消散,倘不信的話可以從一些紅色歌曲中找找它的影子。所以,莊士敦的言論雖不中聽,卻是實情。為什么會說到明君情節呢?那還是人民麻木的本質,我們中國人到現在也并不關心到底是何國體,政體,國家決策從未關心過,國家法律從未遵守過,就比如開車堵車時要依次同行,卻非要有人插隊一樣,不注重規則,不注重道德,卻指望有一明君給你把問題都解決了,真是天方夜譚!
話又說回來了,如果讓中國人拍這電影,若是內陸人拍,不要說7個獎了,1個獎你都捧不回來,這就是中國社會,麻木與劣根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只有作為旁觀者的外國人,才能看清楚。
【篇三:《末代皇帝》觀后感】
《末代皇帝》是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的一部傳記電影。影片詮釋了溥儀一個作為皇帝的人的故事,和傳統的“史實”和“傳說”都無關,認為溥儀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無法擺脫被囚禁命運的生命個體,成份復雜、面目模糊的一個可以和觀眾進行心靈溝通的人。
從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滿洲國,再到監獄。溥儀的一生,被歷史牽絆著的,就是這個萬年皇帝。溥儀充滿悲劇感的,僅僅末代一詞足以讓人唏噓不止。面對歷史的車輪,即使是皇帝也無法抵制其前進,無法把握歷史奔跑的方向。皇帝貌似威儀天下,手握天下人的生死大權,卻掌控不了自己的命運。他和我們一樣,只不過是歷史馬車上的一名可憐乘客,甚至比起我們,他顯得是那么的悲慘。
童年時候,溥儀想做個快樂的孩子,人們卻強迫他坐在皇位上。少年時候,他想做個真正的皇帝,卻被告知自己只是一個符號象征。青年時候,他想創立一個國家,卻成為民族的罪人。中年之后,他以為自己是個罪犯,卻被賦予平民的身份。一次又一次,他被命運戲弄,由不得自己。紫禁城的高墻束縛了傅儀的身體自由,也困住了溥儀一生的美麗,誓言,夢想,信仰。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只是曾經最孤獨的孩子,后來最孤獨的皇帝,最后是最孤獨的老人。他注定不屬于自己,而是屬于別人,屬于歷史。
我們,沒有傅儀一樣的身份束縛,沒有傅儀一樣所屬年代的捆綁,我們是幸運的。擁有的幸運經不起我們的揮霍,人生幾十年,走好自己的路就要有自己的思考,有堅定的意志,堅持自己的信念,堅持自己的追求,不能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更不能糊里糊涂地度過自己的人生。人生不能虛度,自己要對得起自己。
一個人一生不可能不犯錯誤,不走彎路,但經常反思自己,反思自己所走過的道路,反思人生的得與失,這是很有必要的。知道自己為什么會犯這樣的錯誤,知道自己的錯誤在哪里,以后才能少犯錯誤,少走彎路,使自己這只人生的小船不至于偏離正確的航線,更不會葬身生活的大海,沿著人生的航線,乘風破浪前進,譜寫我們燦爛的人生。